首页 >> 湖南 >> 湘潭市 >> 乡镇介绍 >> 金薮乡 |
金薮乡 |
金薮乡隶属湘乡市。位于湘乡市北部,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29个村,358个村民组,总人口40421人,耕地33466亩,2007年粮食总产量32263吨,出栏肉猪9.7万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6元。2007年,金薮乡抓住机遇,经济稳步发展。国、地两税完成182万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825万元,金薮乡23个村完成了村道硬化,占金薮乡通村公路公路硬化的86%;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金薮乡共投入680万元,投入劳动工日150万个,完成水库保安配套工程6处,硬化水泥渠道42公里,整修骨干大山塘134口,两期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工,解决了3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达11320人,实现农务收入8000万元;农网改造加快,11个村解决自筹资金,并已装表到户,变电站的立项工作已经通过湘潭审批,进入到选址阶段,将逐步解决金薮乡用电紧张的问题;继续开展移动“富民惠民工程”,加快通信发展;进一步重视农村生态建设,共建设高标准沼气池100余个,不断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三村”的建设,重点抓好地南示范村、金薮特色村、珍珠扶贫村的建设。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红茶、砖瓦冰棒、造纸等厂。 行政区划 1962年为金薮公社,1984年改乡。乡政府驻金薮。通公路。辖金薮、丰山冲、地南、扶康、永乐、花桥、独石、普石、竹园、龙门、耙石、薮岭、辅正、白沙、荷塘、马坪、河山、珍珠、东陵、八眼、江家、属南、抱石、推子、红石、团山、长乐、南星、麦子桥29个村委会。 基础设施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各后盾单位的支持下,金薮乡团山村通过市委组织部、基层办的基础设施建设达标验收。金薮乡团山村,村如其名,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今年,由市物价、广电、国税、电信等单位组成的基层组织建设小组进驻该村后,通过广泛的调查走访,制定了全年的工作计划。先后投资53万元全面完成了团山村3.6公里的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对该村赖以农田灌溉的红石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完成了浅塘担深、塘基护坡等工程,并根据团山村的实际情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维护电力设备、改善通讯线路,为该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07年金薮乡合作医疗工作有序推进,上解参合资金319120元,参合率达到85%。深入抓好“村帐乡代管”工作,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10400份;07年金薮乡已步入全市综治工作的先进行列,司法所民事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8%以上,金薮乡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和群众性事件。07年在金薮乡干部和人民的努力下,金薮乡被评为“湘潭农村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的二等奖。 经济状况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或将分解城乡二元式结构在调查中,多次听到村民谈到在城市打工所遭遇到的很多不公平待遇和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经历,为什么“农村人”和“城里人”会遭受如此大差别的待遇?有专家指出: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根源在于,中国尚未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及其相关的调节机制和配套制度。这个问题源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取消,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而,由于历史及其他社会因素,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尚未建成,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也没有,使农民工实际上难以在城市立足。这种问题已影响到中国工业化进程,对企业发展、社会安定和城乡关系都产生负面影响。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现行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审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恢复农村人口“公民”待遇已得到重视,各地纷纷出台新的户籍管理办法,逐步放宽农民工户口迁入城市的条件,消除他们进城的体制性障碍,并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配套改革,允许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些已经给薮岭村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已有少数村民通过在城市购房的方式加入了城市户口。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步缩小甚至消除了城乡之间的福利标准差别,城乡二元结构或因此将逐步分解。 二是基层民主化进程推动国家民主发展中国各级政府(包括村委会这样一类基层自治组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的工作导向,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县乡政府及村委会在履行工作职能时的一些具体行为违背这一根本的工作指针,贯彻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乡镇干部及村委会成员的工作职责由过去忙于催缴税款而改为主动上门发放各项补助,促使乡、村两级干部工作职责实现从“管事型”向“服务型”转换,从“公婆”向“公仆”的转变,农民在欣喜于负担减轻的同时,也欣喜于干部角色的转换,薮岭村干群关系就明显较往年融洽。政府职责和干群关系的积极转变对县、乡政府机构人员的裁撤和缩减和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都可能产生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农村基层实施的干部公选制度,打破了原有干部任用制度,标志着中国民主进程的重大突破。可以相信,干部公选制度将由下而上逐步推进,村委会的公选,为以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积累了经验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发展 一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发宣示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式启动。国家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给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2007年,薮岭村人均纯收入为3508元,较2003年增长1098元,年均增长6.4%。“一号文件”贯彻以来,该村农民增收渠道有:1、政府逐步取消了农业税等费税,并不断加大对农民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翻阅村民王业富家的农民负担卡,看到:该户共种田2.93亩,2003年上缴农业税151.80元,农业附加税30元,农技税2.70元,水费1.60元,共计195.70元,负担较重。而到2007年,不但这笔负担完全废除,还从政府手中领取到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每亩达110元,共355.3元。2、农产品价格走高。2003年每百斤稻谷价格50元左右,今年达到80元以上,同比增长60%。按该村最大养殖对象——生猪来计算,2003年每百斤价格为280到300元之间,而今年猪价已上扬到700多元,增长幅度达120%以上,扣除成本上升数,每五十公斤的纯收入提高了大约200元,按平均每户年养猪5头,头均90公斤计算,全村户均因此增收1800元。3、农民工工资大幅增长,成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2004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复苏,大批农民回流,造成全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促使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和市民重新审视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作用,逐渐解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推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和环境的改善,包括农民工异乡生活的公民权利、务工的生产条件等。2007年该村在外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较2003年增长约80%。 二是农村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依照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要求,薮岭村通过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完善了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和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为重点的“一事一议”制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06年,薮岭村第一次通过村民大会,选出了第一届公选村委会。农民通过自己手中的笔,选出了能维护自己权益、自己信任的村干部,这标志着中国公选制度开始破冰,将产生更深远的意义。公选的村委是建立在全村农民的信任和满意基础上的,在工作中就必须保证能维护最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这在制度上确保了农村基层工作能够忠实践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事实上,公选的村委会确实在后来的各项工作中,能体现出民主态度和服务性,在道路硬化、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表现积极。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基础建设带来了新一轮契机。2004年以来,薮岭村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提升。全面完成了农村三级电网改造,确保了村民生产生活有充足电力供应,基本实现了与城区同网同价;新建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能收到几十个台,极大地满足了村民丰富生活、掌控外界信息的需求;通信网络得到全面铺开,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已深入到全村,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得到硬化,彻底改变了以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境况,实现了和城市高速交通的对接。农用灌溉设施得到大的整治,河流和蓄水池塘堤坝得到加固,大大增加了蓄水容量,排灌渠道得到疏通,重点渠道得到了硬化,大大提高排灌效率。新修了1.8公里农用机耕道,大型农业机械能直接开到田边,极大的减轻农民劳累度和提高了生产效率。安全饮水设施建设得到重视,村民修井和安装自来水热情高涨。改厕、改厨、改圈、改浴等亦有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得到加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