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邵阳市 >> 乡镇介绍 >> 金石桥镇 |
金石桥镇 |
金石桥镇位于隆回县北部边陲,东连鸭田镇,西邻小沙江镇和溆浦县沿溪乡,南通司门前镇,北接新化县水车镇。交通便利,有312和219省道贯穿全镇,镇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地理位置重要,是娄底、邵阳、怀化三市交界的金三角。东西群山耸峙,中夹丘陵田畴,属半山区半丘陵区,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最高处高洲三搭界海拔1478米。 行政区划 金石桥镇现辖青溪、丰云、中西、城溪、板岭、洞下、熬头、东山团、蔡花、导群、望云、花园、树仁、月山、石苗、峡溪、税北、上井、珀塘、回龙寺、茅望、望利、拖栗坪、长垅、大湾、华群、上华、热泉、白马庙、高洲、寨山、干田坳、晓阳溪、茗水桥、游家桥、前华、阳垠山、泉溪、聚群、罗公湾、兰草田、龙腾、槐花、兰草、南龙、石垅、五锣、聚和、上银、益门、中银、马过桥、高小、龙口湾、顺回、大田凼56个行政村,金桥、金南2个居委会,5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5万人。全镇总面积198.64平方公里,是我县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共有耕地面积39445亩,林地15.8万亩。 历史沿革 清末,金石桥隶属邵阳县隆回二都;民国时期,隶属隆回县隆中乡。新中国成立后,曾设金石桥区;1958年,撤销办事处和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建立金石桥镇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金石桥镇辖江田、苗田、黄金井、鸭田、高洲、金石桥6个公社;1984年,金石桥区改为乡建制;1987年,改为镇建制;1995年,鸭田、苗田从中分离,合二为一建立鸭田镇;黄金井、江田、高洲、金石桥仍属金石桥镇。 产业调整 金石桥是一个省定贫困乡镇。10年前,有2万余人处于贫困和特困的生活线下,人民祖祖辈辈靠天种田,靠地生息。由于全镇土地肥沃,河溪密布,灌溉自流,有效灌溉面积占水田面积的96.4%,发展农业极为有利。种植业是金石桥的主要经济支柱,盛产稻谷。经济作物以茶叶、苡米、生姜著称。近年来,由于党委、政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金银花、杜仲、猕猴桃、反季节性良种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茶叶仍是县内重点产区,有茶园5000余亩,年产干茶400余吨。农产品加工在往年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并增大了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为农民直接增收200余万元。同时,镇党委政府从镇情、村情出发,因地制宜,果断决策,确立了以罗公湾村为示范点等10余个特色专业村。养猪、牛、羊、兔、鸡、鹅、鸭、鱼等专业大户层出不穷。仅此一项,人平增收近400元,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 今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万亩,落实良种补贴面积3.6万亩,补贴资金57万元,粮食直补面积3.4万亩,直补资金37.72万元,补贴到位率为100%。为配合水稻综合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工作,在税北、导群、中西建立千亩优质稻科技提升示范点,并以点带片,以片带镇,实现全镇粮食生产的科技化,全面提高粮食产量。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劳务经济。今年新扩中药材2100亩,增加优质生态茶园500亩,反季节良种蔬菜200亩,实现劳务输出1.2万人,比去年增加输出1200余人。 10年来,全镇共培养种植大户80余户,其中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30户;培养养殖大户75户,其中年产10万元以上的38户。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全镇9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85%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接收器,80%的家庭拥有电话,800余户农民用上了电脑并上了宽带网。如今,2万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原来的5000多特困人口也减少到只有200来人。 城镇建设 二十年前,金石桥镇还是一个封闭的小山乡,全镇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土公路穿境而过,临镇也只有一座小石桥。十年来,金石桥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以城镇建设促和谐,把金石桥建成了隆回县北部一个强镇。全镇城镇开发一步一个脚印,城区面积由过去0.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28平方公里。全镇成立了城镇社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经营化、社会化有偿服务管理新模式。聘请了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管理员和环卫工人,组建了12人的城管队伍,出台了《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大力开展以“城镇管理个个参与,美好环境人人受益”为主题的宣教活动。利用宣传车在城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台上映城管政策讲座,发放《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手册》5000余册,设置了永久性的宣传橱窗,接听各类举报投诉、咨询电话180余个,落实率100%。城区40余家责任单位和300余户店铺与镇城管办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 全镇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制订了《金石桥镇城区整体规划蓝图》。今年一次性投入城建资金5000余万元,高规格建设高洲温泉旅游度假村、住宿楼、停车场及休闲广场和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全面启动黄金井农民新村二期工程建设。通过扩容提质,全镇新扩城区面积5000平方米,共吸纳农民1000余人进入小城镇打工。与此同时,严格城镇综合管理,新建房屋一律统一规划、统一楼层、统一外墙装修。 全镇对城区营运的出租车、小四轮、慢慢游,规定停放地点,实行统一编号、注册登记,粘贴缴纳环卫费标识。城管部门采取了“巡、抓、停、追、清、疏”六管齐下的整治措施,实现了道畅、路洁、街美,从根本上根治了“脏、乱、差”状况,美化了镇容镇貌,城区秩序井然,人们安居乐业。 招商引资 过去,金石桥镇招商引资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2005年,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讨论制订了“五心”优惠政策:创设良好环境,让投资者动心;强化优质服务,让投资者省心;深入关心体贴,让投资者舒心;坚守诚信待人,让投资者放心;依法强力保护,让投资者安心。这“五心”政策,成为全镇企业健康发展的“助跑器”。镇党委 、政府利用在外工作的“老乡”优势,多次奔跑于广州、长沙、株洲和邵阳等地,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对境内主要公路进行改造硬化;通过招商引资,现已成功树立起高洲温泉集娱乐、休闲、会议于一身的旅游品牌;宝丰木业正式投入使用;槐花云雾山庄旅游项目也正在建设当中;金石桥镇汽车站正在加紧扩建。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工业,参与企业改制和能源工业建设。新办了树仁、晓阳、蔡花、泉溪、兰龙、槐花等7个小水电站项目。目前该镇已有30余家企业落户,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带”和“核心区”。境内通讯设施发达,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图文传真覆盖全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为乡镇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60多(件)次,化解各种矛盾142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80多万元。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许多企业老板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新的行业,在小城镇购置产业,开店办厂,盘活了镇域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资源 近10年来,金石桥镇教育事业摘掉了落后帽子,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初中升学率连续10年进入县先进行列,共为省重点中学输送合格人才1500多人。全镇出现了4个“秀才”村、“状元”村,涌现了47个状元户,30多个教育世家,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基本形成。全镇现有公、民办中小学30所,教学班级200余个,教职员工370多名,在校学生5600多人。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的大力帮助下,全镇素质教育进入省、市先进行列。青少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全镇中小学11个项目获市一等奖,5个项目获省一、二、三等奖。艺术教育成绩斐然。教师辅导的200多件学生作品在全国获金、银、铜牌奖。镇中心校连续二届被评为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十佳单位。教师撰写的40多篇思德论文获省、市、国家级奖。镇中心校集体成果《贫困山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获全国小公民思德成果一等奖。镇中小学思德教育连续二届获全国小公民思德建设先进单位。教研课题《农村中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成果三等奖,是我国唯一一个农村学校获奖的单位,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赞扬。 近几年来,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在全县力度最大,成效最高。由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干群、教师的同心协作,共筹资2000余万元,改造了全镇16所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达8.2万平方米。一栋栋崭新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全镇师生终于告别了木质结构教学楼。山区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增强了山区教育的发展后劲。多年来,金石桥镇各项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县相关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全镇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镇党委、政府多次被市、县授予“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