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邵阳市西边陲,历史上城步北部和中部、南部分属不同政区。自汉至隋,境北资江流域先后属都梁县、武冈市;中部巫水流域及岭南之境为“五溪蛮地”,先后属刹城、舞阳、龙标县地、隋末,萧铣置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城,系“南楚极边”之苗疆;东界新宁县,南邻广西资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西接绥宁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北毗武冈市,总面积2646.07平方公里,现辖10个乡镇,10个国营农、林、牧、渔场,总人口25万人,其中苗族占53.8%,苗、汉、侗、瑶10个民族于这片盈满灵性的沃土上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城步历史悠久。在县北西岩镇朝园里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4000年前,就有剽悍、智慧的苗、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隋末,肖铣在此设武攸县,治今城步,为设县之始。明弘治十七年置城步县,城步之名沿用至今。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城步苗族自治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湘南灵秀山水的融合,苗、汉、侗、瑶各族人民在这方古老的沃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行政区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辖5个镇、5个乡:
镇:儒林镇、茅坪镇、西岩镇、丹口镇、五团镇
乡:威溪乡、长安营乡、白毛坪乡、兰蓉乡、汀坪乡
历史沿革
隋末,肖铣据邵阳置建州,设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为置县之始。唐武德四年,李渊平肖铣,更武攸为武冈,仍治今儒林镇,隶南梁州。贞观十年,改南梁州为邵州,今城步大部分地方为邵州武冈县地,县南境则分别为“西原蛮”地和“桂州蛮”地。宋初移武冈县治于今武冈市城关镇,于原治置城步寨,始用“城步”之名。
自汉至隋,境北资江流域先后属都梁县、武冈县;中部巫水流域及岭南之境为“五溪蛮地”,先后属刹城、舞阳、龙标县地、隋末,萧铣置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唐代,县境大部分为邵州武冈市(治同武攸)地,岭南之境则分别为“西原蛮地”和“桂州蛮地”。宋初,武冈县迁走,神宗熙宁八年(1075)置城步寨,城步之名始于此。徽宗崇宁二年(1103)县境分属武冈、绥宁地置城步县(治同武攸),隶宝庆府。清高宗乾隆三年六年(1738~1714)城步一度改隶靖州。
民国2年(1913)隶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于省,民国26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4日,城步县解放,隶属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后隶属邵阳专员公署、邵阳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城步县建制,建立城步苗族自治县,系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1986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置,实行市管县体制,城步苗族自治县划隶邵阳市。
地理环境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位于北纬25°58ˊ~26°42ˊ,东经109°58ˊ~110°37ˊ;东界新宁县,南邻广西资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西接绥宁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北毗武冈市;东西直线纵距65公里,南北直线纵距83公里,总面积2647.07平方公里,折合397.06万亩。县城儒林镇位于县境中部,北距邵阳市206公里,距省会长沙436公里,南至桂林市210公里。
城步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东西,形成东、南、西三面层峦叠嶂,北面丘岗疏落,北部与中部连成狭长平缓地带。县内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657座,大小溪河816条。全县平均海拔696.8米。雪峰山脉纵贯县境,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起伏大,东西部高峻,南高北低,呈畚箕形向北敞口。县境以山地为主,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兼有。山地占90.78%,丘陵占2.2%,岗地占1.1%,溪谷平原占2.7%,水域面积占3.22%。
城步系湘西南边陲河源区县,地表切割强烈,河川水系发育,且呈树枝状分布。资水、巫水、渠水与浔江皆发源于境内。其中巫水为县境最大的河流,系沅水一级支流,属长江水系,县境干流长106公里,流域面积1576.4平方公里。浔江为西江二级支流,属珠江水系,系县内第二大水系,县境内河长55.5公里,流域面积578.1平方公里。资水又名赧水,属长江水系,县境内干流长33公里,流域面积418平方公里。渠水为沅江一级支流,属长江水系,县境内干流长29.3公里,流域面积153平方公里。全县有大小溪河816条,总长4036公里,其中河长5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干流及一至四级河流77条,长1122公里。河流呈辐射状从南、西、北三个方面流往县外,分属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河网密度6.56公里/平方公里,径流总量24.89亿立方米。县境地层复杂,储水构造多,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地下水年天然资源量6.13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6%,水质以碳酸钙型为主,为低矿化淡水。
气候特征
城步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全年日照时数在1134.6~1601.5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1. ℃,年平均降水量1218.5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9.8天,相对湿度年平均在75~83%之间,年平均有霜日数为17.1天,全年冰冻平均天数为8.7天,境内除盛夏与初秋盛行偏南风,主要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风力可达八至九级。
自然资源
全县有耕地19.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8%,其中水田16.62万亩,旱土24046亩,人平耕地0.82亩,其中稻田0.71亩。有林地近18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6%,其中用材林137.4226万亩,防护林16.2235万亩,特用林7009万亩,经济林60389亩,竹林24.1783万亩。牧地和林牧兼用地154.66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草山213处,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20处,计61万亩。有园地128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32%。水域12.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
县境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8.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4.89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65%。全县人平水资源9900立方米,耕地亩平水资源9400立方米。县境各河流年均径流总量1.09亿立方米。县内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干流及一至四级支流共74条,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为29.87万千瓦,其中沅江流域的巫水、渠水为20.45万千瓦,占68.46%;资水流域为2.73万千瓦,占9.14%;浔江流域为6.69万千瓦,占22.4%。
县境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县内有金、银、铜、锰、钨、铅锌、锌镉、铁、硫铁、钼、锑、滑石、石煤、辉绿岩、钾长石、粘土矿、硅石、石棉、硅灰石、优质石灰岩、磷、水晶、毒砂、沸石、冰洲石、高岭土、方解石、重晶石等32种矿藏。矿产地为133处,其中有锌镉、硫铁、辉绿岩、滑石等5处大型矿床,钨、钾长石等4处中型矿床,还有小型矿床15处。硫铁矿集中分布于蒋坊乡铺头一带,是国内大型的优质非钨矿床,详探储量达1320.57万吨。滑石矿位于兰蓉乡境内,地质储量为188.9万吨。辉绿岩矿位于县南部五团镇巡头村,地质储量225.4万吨。锌镉矿位于县北西岩镇太塘村,地质储量:锌11.74万吨,镉1207万吨,可综合利用。县内锰矿分布广泛,矿石品位有的达54.23%以上,兼有低磷、低铁优点,地质储量为52.4万吨。
全县有野生植物170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107科921种,牧草63科262种,药用植物352种,野生经济果木、淀粉、纤维、烤胶原料植物8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杉、水杉2种,二类保护的有13种,三类保护的有16种。其中富有特色、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32种,如猕猴桃、杨梅、板栗、山核桃、油桐、天麻、黄连、山苍子、薇菜、蕨类、楠竹等。 县境高山密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县境主要野生动物有28目62科17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6种,如属二级保护的有11种。
全县有野生植物170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107科921种,牧草63科262种,药用植物352种,野生经济果木、淀粉、纤维、烤胶原料植物8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杉、水杉2种,二类保护的有13种,三类保护的有16种。其中富有特色、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32种,如猕猴桃、杨梅、板栗、山核桃、油桐、天麻、黄连、山苍子、薇菜、蕨类、楠竹等。 县境高山密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县境主要野生动物有28目62科17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6种,如属二级保护的有11种。
经济概况
2009年全县GDP实现15969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753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55441万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46497万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69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由上年的37.2:36.2:26.6调整为36.2:34.7:29.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中有升。全县全年财政收入13771万元,实际较上年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4704万元,增长19.5%。一般预算收入7282万元,增长4.0%。
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2009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急需改善的交通、通信、合格制学校创建、农村安全饮水、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镇就业、城镇廉租房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社会保险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等内容,备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城步苗族自治县认真实施, 29项为民办实事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增速不快,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财政困难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等。
城市建设
县城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扩容提质,南北并进”规划,着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建成面积达6.7平方公里。启动县城旧城区控规和详规编制工作,县城污水处理项目进展顺利,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县人武部整体迁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县城最大的第一个实行物业管理的福晟小区建设基本建成。妇幼保健大楼、职业综合楼、中医院综合楼相继开工建设,县城出租汽车第二轮经营权出让顺利完成,城市环境卫生实行全天候保洁,县城绿化亮化工作得到加强,县城秩序和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城贝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0100万元,全面完成西杉、南临油路改造项目69.5公里,完成农村通畅工程16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6889万元。总投资达17亿多元的洞新高速公路武冈至城步西岩支线项目29公里,现已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实现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通高速公路的梦想。随着武龙高速和靖武高速项目已挤进新修编调整的省高速公路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步苗族自治县将彻底改变制约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显著。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等下乡活动,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9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县城46380万元,增长18.3%,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4%;县城以下24586万元,增长17.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6%。分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66115万元,增长18.1%;住宿和餐饮业4018万元,增长12.2%;其他行业833万元,增长38.8%。
教育科学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完成红旗小学等2所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展顺利,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推进教育强县工作,强化教育督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至年末全县办有各级各类学校187所,在校学生27288人,其中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9053人;普通小学159所,在校学校17516人;全县小学专任教师1378人,普通中学教师11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高中教育巩固率达90%。
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全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万元,年内实施科技项目18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16项,新培育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户18户,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推广种植新品种4个,养殖新品种3个,采取请专家授课、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定点辅导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5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5.2万份,受训人数5万人次。使科学技术在全县得到及时、迅速、有效的普及,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产业的规模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
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9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0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转播台1座,深入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活动,启动农家书屋建设,网吧整治、“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实效,进一步净化了文化娱乐市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门诊部所21个、专科防治站1个、皮防站1个、妇育保健站1个。病床位505张,卫生技术人员834人,扩建、改建了儒林、西岩和白毛坪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条件和方便周围群众就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着“完善、规范、提高”的原则,着力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将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率提高到65%,省、市级55%,并把补助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补偿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卫生预防体系和重大疾病救助体系,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旅游景观
县境风光秀美,奇山异水,如诗如画。有南山风景区、沙角洞林海、长安营胜迹、十万古田、白水洞瀑布、沉江小山峡、清风洞浩窟、大龙井神潭、马鞍山关隘、萝卜洞天险、大寨古杉群、白云洞琼阁、碧云洞仙宫、铁坑水幽谷等众多旅游景点。
旅游开发来势好。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提升城步苗族自治县形象,推进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两江峡谷国家级森林公园已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南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3A景区,丹口镇桃林村被评为省级旅游景观名村,并成功举办了“南方第一草原摄影大赛”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旅游开始升温,全年接待游客1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
风土人情
城步苗族先民聚居深山密箐,长期以来,对山形地貌的奇形怪状,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人世间的旦夕祸福,均以原始文化和传统观念予以解释。他们以人之心,度物之本,认为高远莫测便 为天,缥缈虚幻便为神,有反常态便为怪,无可奈何便为命,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并存。因而,每年丰收之际,苗族同胞要向诸神还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世代传承,成为苗家的重大庆典,人称“庆鼓堂”。庆鼓堂的前奏是每年农历二月逢“卯”之日向祖先和诸神祈祷许愿,祈求保佑当年四时康泰,五谷丰登。等金秋收割完毕,到农历十月逢“亥”之日,便是祭祀诸神的还愿之时,祀祖先、诸神和庆祝丰收融为一体。庆鼓堂按古制是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小庆活动时间为一天一晚,大庆为三天三晚。在筹备此项活动时,必须在当地团寨里由苗族同胞推举出四名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来当“会首”。由他们四人整个活动的组织发动,包括祭品的筹备,人员安排、演员的选择,场地布置、规模设计等。“会首”制订活动规章,并向他们所管辖范围内的苗民,按户每人捐献糯米糍粑6斤、大米3升、米2斤,每12户人家合献生猪一头,至于一些香烛、纸钱、炮竹、斋品、豆腐等物品,都是由苗民自愿凑钱或捐献,数量不限。这些东西必须在活动未开始前三天筹备完毕,送往指定的地点交与“掌簿师”(即总管)登记入册。待活动结束时,由总管张榜公布于众。
庆鼓堂系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集体组舞的艺术表演形式。由苗家“后生”担任角色,组成一个12人的表演队伍,主要角色有庙师、迷魂师、长鼓师、芦笙师、打鼓师、掌薄师、开路师、摇路师等。这些角色中除戾师由觋毕扮演外,其余参加演出的后生,都要求身强力壮,能歌善舞,机灵活泼,喉嗓宏亮。
庆鼓堂的表演程序,从“请神”、“庆神”至“送神”,分三个阶段进行。表演时,“请神”场面比较庄严,表演者都是三叩九拜为主要动作。“庆神”时,狂欢粗犷,甚至将迷魂师抛举数次,动作难度大,技巧相当精炼,达到疯癫之境。“送神”时更使人啼笑皆非,从演员将迷魂师送到离演出场地约一华里远的大树下,用木叶、杂草、树枝等物将他全身挂满不风身体露出为止,以表红色赶瘟神之意,然后从众演员回到表演地点再进行一番庆贺之后,迷魂师才能回庙,整个活动方为结束。庆鼓堂的舞蹈动作,除了少数表现驱鬼、镇邪、求神之类即兴动作之外,绝大多数的舞蹈动作是模拟生产劳动和自然界的一些飞禽走兽的形态,动作形象生动,舞蹈语汇丰富,很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庆鼓堂的音乐、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声调宏亮、激昂,整个唱词有124首,六、七百句左右。歌词大意可归纳为反映生产劳动过程,歌颂祖先功德,即盘古、求神等,以古老的苗族民歌为基调,念、唱全都有用当地苗语,表演时为了加强气氛,加入大鼓、大锣、长号、唢呐、芦笙等器乐伴奏,气势相当雄壮。整个活动融音乐、舞蹈、祭祀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山寨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