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衡阳市 >> 乡镇介绍 >> 兰江乡
兰江乡

  兰江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南部,离市城仅3公里。传说流经境内的宜水支流两岸树木四季青翠,映水成蓝,故称兰江,兰江乡由此而得名。兰江乡东与宜阳、板桥两镇毗邻,南与洋泉、胜桥两镇交界,西与官岭、新河镇接壤,北与宜潭乡相接。兰江乡是衡阳市的商贸农业名乡。

  解放前,兰江乡属平泉乡,解放后设兰江乡属第十一区。1958年属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设兰江公社,1984年更名兰江乡,属宜阳区。1995年撤区并乡时,将原兰江、湖塘、金源、正峒、(莲花、虎溪、唐山、黄枝4村化归宜阳镇管辖)合并为新兰江乡。兰江乡总面积7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60亩,其中水田23530亩,旱土3530亩。兰江乡境内地势自南向北倾斜。西境的笔架峰最高,海拔1375.5米,北境的漕源最低,海拔85米,泸溪河从西南耳口林场三排入境,至漕源口西北出境,全长约10公里,支流一源自东部边境龙脊峰西麓,西流至浍潭入境,另一源自西南边境鲑鱼峰西北麓,自东北流至七洲合口于主流,全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8度,无霜期257天,年降水量1817.9毫米,土壤多属黄壤及水稻土。 1998年末,兰江乡辖37村,406个村民小组,7044户,333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人。人口出生率11‰,自然增长率7.4‰。兰江乡交通便利,省道1811线贯穿东西,县道常洋、常新公路纵贯南北,乡村公路如织,与省、县道交错构成完整的交通网络。辖地水利资源丰富,兰江乡共有山平塘3327口,小塘坝15处,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6处,洋泉、红星灌区两大水系在境内相汇,便利的灌溉系统,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兰江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兰江乡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比重增加,特别是水果种植发展快。

自然资源

  兰江乡有山林面积17万亩,其中毛竹林6万余亩,蓄竹620万根,系衡阳市毛竹林面积以及蓄积量最大的乡,现有木竹加工企业5家。兰江乡境内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主要有红豆杉、香樟、罗汉松、桂花树、兰花、穿山甲、麂、狗熊、大灵猫、蟒蛇、中华秋沙鸭、娃娃鱼等50多种。

  兰江乡主要有稀土、金、铁、硅石、花岗岩等,其中稀土矿分布面积达68平方公里,较好地段15平方公里,总量达数千吨,硅石矿已在探采。

  兰江乡境内有泸溪河、梅潭河、兰江等,河流落差大,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已建成水电站4家,装机容量达6000余千瓦。

经济建设

  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兰江建成龙虎山旅游的延伸带,围绕把云台山做“灵”、把建筑群做“古”、把天台山做“秀”、把笔架峰做“高”的旅游发展思路,乡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搞好了旅游开发设计,制作了兰江风光宣传片,举办了兰江风光图片展,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业。到兰江休闲度假的游人接近2万人次,旅游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兰江乡为加快工业发展,结合资源优势,用活“三张脸”(笑脸招商、微笑服务、黑脸整治),做到“四个一”(大小项目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引、软硬环境一起优、乡村干部一起抓),着力优化环境,实施招商引资。2002年共引资1000万元,2003年共签订6个项目,引进福建客商、浙江客商等分别投资建设福源电站、金沙湾电站、云台电站,横港竹拉丝厂、国际象棋厂、木材加工厂等合同资金4600万元,实际进资1500万元,招商引资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又一亮点,2003年完成财政收入109万元。结合退(曾家建筑群内居民退出)、移(高山居民移民进镇)、返(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坚持“五高”标准,进行集镇建设。邀请湖南师大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兰江集镇进行了高标准设计,前期规划10.36公顷,集镇规划区的主干道云台路已填好基础,三通一平正在进行。通过市场运作,土地已开始拍卖。新的集镇集商贸、旅游、人居于一体,功能齐全,风格独特,为兰江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搭建了平台。

  兰江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退耕还林面积2000亩,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毛竹丰产林,积极封山育林,共开发笋竹两用林10000亩,封山育林1.2万亩,林木蓄积量44万立方米,活立竹843万支。逐步形成“远山高山森林山、低山近山花果山、水田旱田丰产田”的格局。搞活流通,制定分户生产、分户开发、分户结算、统一销售、统一纳税的经营管理方式。整顿和规范了木竹市场经营秩序,打破了“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养山、治山、兴林、护林”的经营之道。

旅游资源

  兰江乡风景秀丽,景观奇特的云台山,海拔858.2米,系龙虎山十三景点之一,据《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资料》记载,东汉末年(公元124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云台山修道练功,采药练丹,在山顶建立供用练功、住宿的庙宇”。清乾隆二年,乾隆下江南游至此地欣然作诗,并“敕封云台山”,镌刻石碑保存至今;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依山傍水,设计别致,用料考究,保存完好的徽派明清建筑群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整个建筑呈“品”字形,分为曾氏公祠、鱼塘花园、经学书院、住宅四大部分,该建筑群已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及“文物保护单位”;有新发掘的风光旖旎的天台山瀑布群,落差近30米,作为大自然的点睛之笔,是生态旅游佳境。

风土人情

  兰江乡人秉性淳厚,勤于耕作,节俭朴素,应酬之事,多尊传统礼仪。

  其衣、食、住、行随潮流,赶时髦。穿着由保暖型向美观型转变,追求质量好,款式新,舒适美观。饮食多以大米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镇多以四至六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品房为主,农村多为一家一户的二至三层的砖混结构小楼。分宜的婚丧喜庆历来隆重,农村结婚基本沿旧,城镇花样不一,好讲排场,摆阔气。殡葬,过去礼仪繁琐,花费巨大,现在农村仍多以土葬为主,城里多为火葬、火化后,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礼俗,有“人情急于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称,还有“红喜事不请不贺、白喜事不请不怪”的规矩,对生育、婚嫁、祝寿、节日、丧葬、迁居等均有馈赠的习俗。

民间艺术

  清康熙年间,“花鼓灯”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湘中一带,同治至光绪年间,与新余灯彩及传之当地的江浙小曲相合,演变为新余花鼓戏。新余花鼓戏音乐以小调杂调为主,骨干音是6、1、2,作为大调的本调(骨干音5、1、2)的介入,剧种音乐有了发展。新余民间花鼓班所唱曲调有“哀音调”、“十调扫坟”、“十杯酒”、“补背褡”、“三伢子锄棉花调”、“卖布调”、“盘广货调”等二百余首。主调为“哀音调”(即新余调),有单曲,也有多曲联唱形式,腔体较原始,字多腔少的曲目较多,音乐伴奏单调无华,不用锣鼓,只有上下两把胡琴,正弦与汉弦结合,其调不喧,演唱效果柔美多情。兰江乡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近二百出,剧目的题材较为丰富,其中处于花鼓灯早期的小戏有160多出。这些剧目主要有《姻花女告状》、《担水嫖院》、《顶烛怕妻》、《初相交》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出现一批造诣较深的艺术表演人材。

  兰江乡的盲人曲艺俗称瞎子戏,一般由二人演唱,乐器为胡琴,大部分在晚上演唱,颇受农村妇孺老幼欢迎。1952年,成立新余县盲人曲艺队,由44位盲艺人组成。曲艺队化整为零,以3-4人为小组,分头下乡演出。1952-1955年,每组平均每年演唱200场。新余县盲人曲艺队演唱的传统曲艺剧目有《天宝图》、《十美图》、《乌江渡》、《挂红袍》、《罗帕宝》等;还演唱改编后的现代曲艺剧目《抗美援朝》、《红旗歌》、《农业纲要四十条》、《计划生育就是好》等,曲艺队的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和周边地区。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