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长沙市 >> 乡镇介绍 >> 巷子口镇
巷子口镇

  巷子口镇位于宁乡县西部,是一个传统商贸集散地。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林、竹及农副土特产品资源和硅、钨等矿石资源。全镇面积105.8平方公里,辖33个村,2个居委会。

历史沿革

  巷子口历史悠久,相传因巷子口地处两条山冲口上,原为项姓聚居之所,名项氏口,后项氏他迁,此处发展为一小街巷,变其称为巷子口而得名。现巷子口为原宁乡县沩山区政府驻地。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沩山区所辖巷子口乡、官山乡、直田乡合并成立巷子口镇。

地理位置

  巷子口镇位于宁乡西部,地处宁乡与安化两县交界处,距宁乡县城73KM。巷子口东与黄材交界,东南与沙田乡为邻,南与龙田镇接壤,西与安化县高明、东山两乡相望,北与沩山乡、祖塔乡毗连,原省道1810线贯穿全镇。

自然环境

  巷子口镇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其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水热充足,冬冷期短,夏热期长,春湿多变,寒潮频繁,回暖较早,秋温呈阶段性急降。所属宁乡县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1362.3mm。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稻和发展三熟制。

   全镇属山区,南有海拔969.8m的扶王山;北有九折仑,沩水上游自西向东流经镇中部,镇内地热西、南、北三面高,中部平缓,略向东倾斜。沩水上游穿境而过,汇集多条支流,汇入黄材水库,河道较窄,多起伏。巷子口镇地处宁乡与安化两县交界处,距宁乡县城73KM。巷子口东与黄材交界,东南与沙田乡为邻,南与龙田镇接壤,西与安化县高明、东山两乡相望,北与沩山乡、祖塔乡毗连,原省道1810线贯穿全镇。

农业生产

  正确估价形势,准确把握大局,自觉增强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巷子口镇秋冬季温光资源丰富,发展秋冬种农业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稻稻油三熟制示范取得可喜成功,为全镇冬季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对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的认识还不足,工作进度还不够平衡,镇内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之年,加大秋冬季农业生产更是国运所需、镇情所系、民生所求。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站在重视“三农”工作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形成“大干秋冬季”的共识。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推动秋冬季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秋冬季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以发展标准、优质、特色、高效秋冬种作物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优化秋冬种生产布局和区域结构,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具体目标是:完成秋冬季农业生产面积78万亩,其中油菜22万亩、蔬菜24万亩、绿肥25万亩、马铃薯4万亩、蚕豌豆3万亩。

教育事业

  湖南省宁乡县巷子口镇中学是1998年由县教育局创办的一所示范性、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00余人。学校占地150余亩,环境优雅、四季常青,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有口皆碑。学校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实验学校、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湖南省外语教改实验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长沙市示范性中学、长沙市礼仪教育先进单位。学校承办了全国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全国语文新课程标准研讨会、省化学学科会、县教学开放周等大型教育教学活动,先后有60多个外省市兄弟学校来校研讨交流。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19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近30人、中学一级教师93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42人、县级学科带头人、学科理事18人、县名优教师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80人,15人有自己的教育著作。

基础设施

  巷子口镇一方面以农村“五通”工程为重点,着力推进路网、水网、电视网等“民心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立了村道维护工作小组,落实村道绿化及维护工作。积极推进自然村道硬底化建设,投资400多万元,完成5条自然村道,通车里程达6.58公里。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完成水利设施维修、除险加固工程12宗,疏淤工程53宗,改善治涝面积5000多亩,改善灌溉面积4000多亩,为确保旱涝保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计划投入450万元,重点推进腊圃陂灌田改造工程和冬瓜生产基地农田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整治墟内空置荒地,加强对主干道(增派公路)两旁及墟内违章建筑的清理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00多间共10000多平方米。基础工程的推进,投资环境的改善,为营造适宜创业和安居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化

  巷子口镇罕见的拱平一体古桥,一般来说,桥的造型分为平板桥和拱形桥两种。在不同的情况下,两种桥的功用各有千秋。但平板和石拱同时出现在一座桥上,这是非常罕见的。站在沩水源头处的这座有300年历史的麻石桥上,蔡道馨说。“集拱石、平条麻石于一体,极有利于通航、泄洪。”蔡道馨说。这座位于巷子口镇直田村的桥南北走向,为清代毛姓族人捐建,所以文物专家叫它为“毛公桥”。毛公桥全长55米,宽1.6~5米,自北向南分为三级:石拱路、一级条石平路、二级条石平路,三级桥面自北向南渐低,全为麻石,不少长条型巨大麻石,以整块方式构成桥体,没有切割痕迹,这让专家们连连感叹当时的建桥技术以及建筑工人的智慧。另外,文物专家还在桥身上发现石刻的一条大蜈蚣。“蜈蚣避水,寓意庇佑桥体平安。”蔡道馨说,蜈蚣是比较常见的桥体吉祥物。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几乎毁于战火之中,1948年,当地村民捐资修复,并特意增加了拱桥部分的弯曲度。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