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 >> 长沙市 >> 乡镇介绍 >> 江背镇
江背镇

  江背镇,俗称江背洞,位于长沙县城东南面,距县城19公里,距市98公里,319国道自东向西贯穿18公里。江背镇辖10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328户,总人口23422 ;江背镇土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1.7万亩,山林面积9.9万亩。

交通区位

  长沙县江背镇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东邻浏阳河,西靠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横贯东西,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

  江背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著名的“江南草席之乡”。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均很丰富:莹石、硅、铁、红条石、矿泉水等极具开发潜力;江背草席、脐橙、灰鹅、生猪、花卉等产品闻名遐迩。镇办企业主要有草席厂、针织厂、玩具厂、机砖厂、莹石矿、红石场等。江背镇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开展工作,江背镇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江背镇党委书记兰小波、镇长曾军威及二万三千多人民真诚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前来江背镇投资、办厂、兴业。

农业经济

  镇党委、政府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江背镇有脐橙面积1250亩,花卉面积180亩,大棚蔬菜面积75亩;2006年完成烟叶种植625亩,实现烟叶收购总量13.5万斤。特别是在县内外享有盛名的传统产业——席草种植加工,已成为江背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2006年,江背镇席草种植户已达到1100户,种植席草3200亩,草农人均增收600元。另外,江背镇生猪、灰鹅、水产养殖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了产业发展和其它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镇村分别成立了“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和“农民夜校”,先后开展了脐橙、烟叶、席草、针织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把一批农民培育成了产业工人;二是组建了针织、花卉、脐橙、席草等产业协会,通过协会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鼓励村干部和年轻农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习教育,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土专家”。

产业资源

  江背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良好,工业在江背镇经济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因镇内汽配厂家众多,素有“汽配之乡”的美誉,“十五”期间,江背镇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两大传统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引进了北汽福田、三一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汽配产业链不断延伸,江背镇汽配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3家。2005年北汽福田年产值突破2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江背镇10余家配套企业的发展,波隆机械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进行技改,已具备年产量5万台套的生产能力。食品、医药生物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总产值已突破3亿元,广安生物、好韵味、亚华三家企业已分别成长为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江背镇共计投入技改资金5亿余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2家,2005年共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7.36亿元,同比增长34.5%。江背镇车身厂、平头车身厂、波隆机械、国光硬质合金、广安生物、好韵味食品6家企业产值分别突破5000万,其中广安生物公司实现年产值1.2亿元。

工业发展

  江背镇是长沙的东大门,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等同志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县领导对江背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热情开怀和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坚持走“工业共镇、强企富民”的道路,GDP以15%的年增长率递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是长沙县的经济强镇,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小城镇示范镇,2000年被批准确定为省级工业小区,纳入长沙县重点园区建设范围,是长沙县两个乡镇工业园之一,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民风民俗

  为丰富和活跃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文艺演出和电影公演的形式开展“山歌情韵”文化广场活动,每周六定期在县五福广场表演,并利用“兴国山歌”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12支由民间歌手为主的山歌队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共演出138场,吸引观众10万余人次。不仅“送文化”,还注重“种文化”,把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来抓,以农村“五好”创评、“文明信用户”评选、“农村致富能手”竞赛和“查禁赌博”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五福广场、将军园等4个大型休闲广场,在广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起了农民文化广场,着力引导农民进行健康文明的生活,实现村村有一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农闲和节假日,以村组业余文艺队伍为骨干,采取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培养了农民山歌手、唢呐手等文艺能人共计1039人,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文艺小分队20多支,并结合实际情况,制作了戏曲、快板、相声、小品、山歌等“乡土教材”。

  同时,进行了“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活动,即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好一堵道德墙”、“兴建一座道德亭”,大力实施“漫画进新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把群众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场景绘制成“新风漫画”,这些漫画以农民的现实生活情景为结构,以漫画的表现手法,归纳讲卫生、讲文明、除陋习、尊老敬老等10种广大群众普遍认同的良好思想道德类型,并配有简洁明了的主题点评,通过张贴这些“新风漫画”,从而警示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言一行,在农村倡导文明乡风。祠堂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情结,然而一些陈规陋习却流传下来。江背镇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对待这些建筑,一方面,镇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保留历史文化脉络,对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民居、古门楼、古门牌等给予保留修缮;另一方面,镇里着力引导农民摒弃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各村成立新风理事会,组建农民文艺队、技术协会等,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将祠堂变成农民图书室、文艺活动中心、农民夜校等,全镇有100多处祠堂成为农民学知识、树新风的基地。江背镇在全镇各村、中小学校开展“道德漫画进农村、校园”活动,将孝敬老人、团结同学、破除迷信等道德行为规范绘成形象生动的道德漫画,并配上朗朗上口的兴国山歌、顺口溜等,发放到各新农村建设点和中小学校。共向全镇发放道德漫画1.6万多幅。道德漫画以幽默含蓄的方式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人间的假、恶、丑,借助漫画的直观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德育教育变抽象为直观,成为村民生活的“指南”。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