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军区位于宜昌市城区长江南岸。面积528.7平方千米/546平方千米(简册)。2004年末总人口105175人。点军,因建安19年(公元214年)三国大将关羽在此点视兵马,领兵布阵,威震一方而得名,是历史上“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之要塞,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美称。点军历史悠久,据1971年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巴楚之祖便在此繁衍生息。《东湖县志》记载,汉代孝子姜诗(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的主人公)曾居住在今孝子岩旁;《湖广通志》记载,在今磨基山处,晋代炼丹家葛雅川(葛洪)在此结庐隐居,冶炼仙丹。
区政府驻江南路。邮编:443006。代码:420504。区号:0717。
行政区划
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镇、2个乡:
街道:点军街道
镇:桥边镇、艾家镇
乡:联棚乡、土城乡
历史沿革
解放前,点军大都属原宜昌县辖区。解放后,点军区域行政机构变动频繁。1950年8月,卷桥河西安安庙和五龙一带为两个行政村,时属宜昌市郊区人民政府。1951年,这两个行政村又隶属于原宜昌县黄洲乡。1953年,郊区政府扩大为5个乡,将原五龙、安安庙组建为安龙乡。1958年8月市郊在河西点军、艾家、安龙三个乡的基础上成立点军公社,下辖点军、艾家、紫阳三个管理区。1960年,市郊五龙、十里红两个大队组成十里红公社。1970年,范家湖、穆家店两个大队划入宜昌市与十里红公社合并,建立点军公社。1984年,点军公社改名为点军乡。1984年,联棚乡划入宜昌市。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宜昌市点军区,下设点军乡、联棚乡、朱市街街道办事处。
2000年,点军区辖1个街道、2个乡:朱市街道、点军乡、联棚乡。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8号):将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2002年,为适应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宜昌城市建设与发展,点军区撤销点军乡、设立点军街道办事处。
经济社会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25万元,是2006年的2.1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超过前2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3元,比2006年增加84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比2006年增加316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2006年增长83.5%。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亿元,是2006年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家增加到33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家,年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6家。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成功批筹湖北点军工业园,园区项目不断集聚,东方微磁、芳纶蜂窝、三峡钢球、长源轴承、金钻风动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或落户。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气电缆、铝及铝制品、机械装备、电子材料、生化医药和钢琴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乐星红旗、三峡制药、红光港机、环高乐器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国内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龙腾红旗获全省著名商标。
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93亿元,是2006年的1.7倍。我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精品果园3万亩、安全菜园2万亩、景观植物5000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家。培育优质农产品8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食品认证29个、农产品出口资质认证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家。新增农业机械10235台(套)、1.5万千瓦。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王家坝、楠木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王家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4个小农水项目。农业基础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畜禽“两瘟四病”防疫率达到100%,大实蝇防治成效显著。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河道采砂、农业气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累计接待游客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9亿元。房地产开发起势良好。维多利亚港湾项目年底可完成商品房建设5万平方米。商贸物流业发展提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商业网点遍及全区各村。新建、改建农贸市场5家,江南菜市场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吉祥烟花总部、东方超市总部、弘顺汽车4S店等项目相继落户。
旅游景点
孝子岩:位于点军区十里红村境内,姜诗溪(现名卷桥河)入江口北岸,与镇川门隔江相对。岩壁长约440米,东北临长江,东南临姜诗溪,均为绝壁。最高海拔89.1米。据传,东汉时期的进士姜诗(广汉人)因仕途不顺,曾流寓宜昌,在此结庐而居。姜诗及其妻庞氏对年迈的母亲十分孝顺。一年冬天,姜诗母亲重病,郎中称要用长江鲤鱼做药引才能治好母亲。当时天寒地冻,连长江也结冰。姜诗来到江边,解开衣服趴在冰面上,想用体温化冰取鱼。就在这时,冰忽然融化,两尾红鲤跃入姜诗怀中,姜母得以康复。这就是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故事。当年姜诗一家住在这座山上,每天都要下山挑水。一日,姜诗下山挑水时,不幸落水溺死,庞氏恐母亲伤心,假称姜诗出外求学。第二天,姜宅旁突然涌出一股山泉,泉内跃出一对金鲤,自此日日不断。后来人们便把他居住的地方美其名曰"孝子岩",把姜宅旁的那股山泉称作"甘泉"或"孝妇泉",山下的这条溪就取名为姜诗溪了。人们还在孝子岩后修建了"姜孝子祠"(又名"甘泉寺",群众俗称"安安庙",就是姜诗溪对面的白房子)。山脚下的姜诗溪口俗称河口,自古以来便是连接长江右岸与宜昌城区的重要渡口。
五龙:位于点军街办五龙村与谭家河村交界处,西南与四方山相连,东北滨临大江,山岭西北侧为五龙河,东南侧为谭家河。东西最大跨度约1100米,南北最大跨度约1300米,海拔236.9米。五龙山,又名五陇山,因五峰连峙,蜿蜒如游龙奔江,故名五龙、五陇。据《东湖县志》记载:"其间,清流潺潺,村落参差,林木荫翳。凌晨薄暮,岚雾朴地,莫识津涯。迨清风徐起,微烟缥缈。独袅晴空,碧峰洗扫如黛,春华疏密,秋色丹黄,风景如画。"因而称之为"五陇烟收",列为东湖八景之一。过去,五龙山上松柏居多,林木甚茂。如今,山上树木虽已显稀落,但山坡上已栽上了不少桔树。山南谭家河口,1971年建起了红旗电缆厂;山北五龙河口北岸,解放前即已形成了一条小街(名五龙街),1969年又在南岸建起了红光港机厂。五龙山两侧厂厦村舍参差错落,潺潺溪水曲折奔流。
磨基山:位于点军街办五龙村境内。东起蔡家垭、南至胡家台子。东西最大跨度约600米,南北最大跨度约1000米。海拔219.7米。临江一面为绝壁,陡峭如削,背脊向南倾斜,隔江远望呈金字塔形。磨基山因孤峰临江,古时曾有孤山之称。相传,晋炼丹家葛稚川曾在此山炼丹,故得名葛道山。另据《湖广通志》记载:"郭景纯(晋)结庐于此,基尚存,有一井一钟,呼曰郭道",由此说明:磨基山过去亦曾有"郭道山"的称谓。但当地群众则传说磨基山底下深埋着一副仙人留下的金磨子,所以又叫磨基山,而且最后为群众所接受,并一直留传至今。磨基山是宜昌城周围较高的山头之一,是重要的制高点,登临山巅,宜昌城区可尽收眼底。1971年,宜昌市人民广播站在磨基山上建起了电视转播台,1980年又建起了自立式铁塔,高50米,使磨基山显得更为雄伟壮观。
点军来源
宜昌市点军区的由来,源于宜昌古城长江对岸的点军坡。过江到卷桥河岸边的孝子岩下,便是通往长阳、恩施至重庆、四川的大道,解放后经过改造修整定名为318国道。这条山间大道,距长江边一公里所遇第一高坡就是点军坡。坡顶为大道辟开了一道口子,坡不算太陡,道不算太长,笔者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骑自行车多次尝试过登坡有体验,觉得无论古代骑马、现代骑自行车要想登上坡顶并不容易。此坡号称“宜昌第一坡”。
这不仅是地理上,也是人文上的认定。由于这山坡在宜昌城南岸如同一道城墙横卧在那里,因而此山岭名为城墙岭。据考证,坡上原有一硕大的石牌,多年来未见踪影。笔者的好友陈补于1980年参与普查地名时发现该牌的碑额、碑身和碑座散落于田间,众人便将三碑块运至城墙岭点军坡顶上,拼装竖立于大道旁,供路人观瞻鉴赏。到新世纪此碑又移至坡下亭园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该碑通高2.4米,宽1.15米,由清末宜昌镇总兵(武官衔四品)罗缙绅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立并书,正面题为“汉寿亭侯点兵处”七个大字,并有数行文字叙述清乾隆年间宜昌镇总兵陈纶曾在此地为汉寿亭侯点兵立过碑。一百多年后被后人称颂为对文物保护作出过贡献的罗缙绅见该碑已是 “半蚀风霜”,于是立下这块新碑。碑的背面整面镌有一个大“虎”字,行草遒劲,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此碑又称为“虎字碑”。
“汉寿亭侯”是三国时期汉献帝对武将关羽的封号。有“忠义”之称的关羽在现今宜昌地域境内的活动有数处遗址,当阳和远安有关羽兵败“走麦城”、被俘“回马坡”和断头葬身关陵及“汉寿亭侯墓”,均是关羽最终献身的纪念地,而唯独点军坡上的这块碑纪念的是关羽驻守荆州时在此点军练兵的不凡经历,是他戎马生涯军威显耀“平生据险扼要立功之所”(罗缙绅《汉寿亭侯点兵处》)。关羽曾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碑背面的“虎”字正映衬着点军坡的虎气军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