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全市国土面积1168.3平方公里,人口69万,现辖16个镇、办事处、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扩建3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2005年,列为湖北省首批扩权县市和财政直管县市,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团城市之一。应城历史悠久,文明古老。被誉为中华膏都盐海。自南朝宋孝武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县,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境内门板湾,四龙河等新时期时代遗址的发掘出土,展示了应城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
市人民政府驻广场大道。邮编:432400。行政区划代码:420981。区号:0712。
美丽应城
行政区划
应城市辖5个街道、10个镇:
街道:城中街道、城北街道、四里棚街道、东马坊街道、长江埠街道
镇:田店镇、杨河镇、三合镇、郎君镇、黄滩镇、天鹅镇、义和镇、陈河镇、杨岭镇、汤池镇
历史沿革
应城,隋时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安州都督府。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中华民国初隶湖北省江汉道。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4月,应城全境解放,属鄂中专区。6月,改属孝感专区。1959年由武汉市领辖。1961年还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现为孝感市暂时代管,但财政自主,湖北省已有计划把应城划为省直管市。2007年加入武汉城市圈。
地理环境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江汉平原北部,东以漳水和涢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邻,西与天门、京山两市接壤,南与汉川市为邻,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5公里,跨东经113° 19′至113° 45′,北纬30 °43′至31° 08′,中心城区东距武汉88公里。南及江汉汉宜公路穿境而过,2010年5月经过境内的武荆高速公路东西贯通全境,汉丹、长荆铁路横贯东西,处在武汉、襄阳、荆州、宜昌大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地形为丘陵、岗地、平原与河湖相间,海拔高程25—110米,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为41—8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8℃。北部和中部属大洪山余脉,丘陵、低岗约占70%,南部属江汉平原。山脉依山势走向有座庙山系、龙山山系、何家脑山系、八百湖山系、牛脊岭山系、曾家湾山系,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主峰白沙口,海拔高程111.6米。河流东有涢水、漳水,中有大富水,南有汉北河。湖泊主要有东西汊湖、龙赛湖、老灌湖、大湖等。
自然资源
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其中,耕地57.81万亩。耕地中水田45.0万亩,旱地12.81万亩;园地0.23万亩;林地5.8万亩,城镇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15.58万;交通用地15.9万亩;水域面积54.54万亩,未利用土地(田坎等)8.94万亩;其它用地19.81万亩。应城市土地资源结构为:耕地——水域——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林地。以耕地、水域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8.39%,基本构成了“一山三水五分田,一分土地是家园”的格局。依地貌形态分为低岗粮油林牧区、漳府县河平原棉粮区、滨湖粮林渔区三个综合农业区。
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石膏、岩盐、芒硝、锶、石英、高岭土等,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洁白晶莹,质地优良,约占总储量的82.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82%以上,居亚洲之首,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四。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其氯化纳含量一般为63.4%—88.5%,最高达95%,且埋藏浅,易于开采。境内建有真空制盐厂7家,年产原盐100万吨以上;以盐为原料发展纯碱、氯碱、硫酸、合成氨、氯化铵和日用化工原料等数十种新产品。现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盐化工基地之一。
境内河港纵横,西北水库密布,南部湖泊毗连,塘堰遍布全市。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过境客水量为31.12亿立方米。5公里长以上的港溪14条,境内长度201公里;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水面约28.5万亩,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面积6.45万亩。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0座,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6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平方公里。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亿立方米,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公里。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水化学为硫酸钙型。现有人工钻井11眼,日提水6000余吨。
经济发展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6亿元,增长 19%,增幅居孝感第一。工业经济呈现产销两旺形势,实现工业总产值165.5亿元,增长11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4.6亿元,增长56.3%,工业总产值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孝感排名第一。积极主动应对特大旱情,抗旱保春耕工作取得胜利,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211元,增长21%,增速居孝感第一。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043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评为全省优秀等次。我市顺利通过“中国温泉之乡”评审和第六届省级文明城市检查验收。上半年接待游客71.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亿元,增长20.4%,增速居孝感第一。
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建设力度大。今年已投资1.7亿元,完善配套城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了体育场南路、烟应公路、汉宜大道和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景观绿化带改造工程,长荆大道、广场大道、东大街、粮贸街、育才路道路刷黑等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城南新区“三纵九横”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亮化、绿化、排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全面完成。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完成赛孚工业园、东城工业园、盐化工业园控制性详规编制和环评初稿,园区水、电、路、治污等设施逐步完善配套。西部旅游经济区对外招商成效明显,应城国家矿山公园、世界杰出华商华中产业基地旅游综合开发、五龙寺宗教文化园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我市“三大经济板块”已初具规模。招商引进质量提升,开工项目多。
2011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投资额过1000万元的项目48个,协议投资204.6亿元,已到位资金29.5亿元,同比增长92.1%;引进外资636万美元。新开工各类项目37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4个、过10亿元的项目9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8亿元,增长53.1%。总投资80亿元的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地下储气库项目,已完成第一口井地下试验工作,今年10月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5.7亿元的新都化工募投扩能项目,已完成项目区的土地平整、河沟改道等工作,正加紧厂房建设,主体设备已订购,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2亿元。总投资14.5亿元的应城乐华厨卫家居产业园,一期工程于明年底完成,三期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可实现税金过亿元。总投资56亿元、首期投资26亿元的华能应城热电联产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总投资15亿元的汤池温泉二期开发部分主体工程已建成迎宾。总投资80亿元的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不少于30亿元的世界杰出华商华中产业基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编制详规,10月将开工建设。广东湖北商会产业园已签订投资60亿元打造中部产业园的框架性协议。
交通状况
湖北省九省通衢,得“中”而独厚,应城作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1+8”城市圈的核心组团城市,随着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已与武汉融为一体,成为加工制造业占领中西部地区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企业外迁的理想之地。应城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宜公路横贯东西,烟应公路连接南北,中心城区距离武汉90公里,距107国道40公里。316国道20公里。1小时可达武汉天河机场,经武荆高速公路至武汉仅需30分钟车程。汉渝铁路,长荆铁路穿境而过。
汉北河,大富水河老县河,漳河和泗水等河流穿境而过,水域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连通,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座,1500吨船舶可直达长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通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水电气供应十分充沛。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现已开工建设,2014年将贯通应城南北全境,设三个高速连接出口。
汉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省道汉宜公路纵贯应城,中心城区距武汉53公里,经过沪蓉高速公路到达武汉市区仅需30分钟,40分钟可直达武汉天河机场。长荆铁路横穿应城全境,现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各一个。内河航运与汉江、长江连通,市区建有百万吨级水运码头,1500吨级船舶可直达长江。
社会事业
有各种学校460所。应城市教育在湖北省内前茅,目前拥有高中依次是,应城一中(全市最好的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应城二中;应城三中。每年全市高考重点高校上线率居全省前列。还有图书馆、文化馆、专业剧团、电影放映队、电影院、广播站。医疗有各级卫生机构424个,其中市级医院8个 即将开工的应城市文化体育中心公园 为全市人民营造全新的健身休闲中心。
旅游文化
应城的历史文化悠久,3500年前就有商代贵族在这里定居,位于城西30里的蒲骚故城。在周、春秋初期,楚国和郧国在此展开了“蒲骚之战”。”玉女温泉“留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千古诗篇。此处日出水量达一万多立方米,是目前国内温泉景区面积最大的独家旅游景区。富水河畔至今矗立的文峰宝塔,南宋时设置的东马坊驿站,分布在东、西、南、北、中的应城“古八景”,更广为历代文人吟颂。门板湾遗址发掘出5000年前的城池,即是应城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充分展示应城的千年文明景观。
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印下了光辉的足迹。1958年11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首相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199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员亲临应城视察,称赞应城“规划得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这些,更为应城历史增色添彩。
古老而闻名的文峰塔、门板湾遗址、周恩来纪念馆、季伟烈士墓、应城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孔庙、应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战国墓群、陶家湖古城遗址、蒲骚故城遗址、汤池古西街、汤池温泉等都是令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特色小吃
猪油饼子:应城独特风味小吃,猪油饼子的主要原料是发面和生猪油。选新鲜生猪板油与香葱、生姜、食盐、辣椒粉一起剁成油泥,包进发面里擀成厚约2公分,直径约10公分的圆饼贴进炉膛里烤熟。一炉可烤十来个饼子,只需3~4分钟就烤熟了,最后用一个长火剪飞快夹出。整套动作娴熟、麻利、有条不紊,生猪油烤得响。发面、猪油、香葱在烤制的过程中,散发出一种复合型浓香,特别撩人。香气随风飘散,几条街都闻得到。所以卖猪油饼子是不用吆喝的,全凭香气招徕顾客。
松花皮蛋:应城无铅松花皮蛋个大质优,蛋白部分为半透明体,呈茶褐色,光滑晶亮,有明显的松花纹理,蛋黄部分稀酥软嫩,凝而不因,在1984年北京举办的全国土特产品展销会上,格外引人注目。198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良产品,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被指定为专供食品。早在公元1660元,应城就开始生产皮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应城松花皮蛋被列为朝廷贡品,民间誉其为“蒲阳佳品”,松花皮蛋因其外表呈松针花纹,风味奇特而得名。据药典记载,松花皮蛋系营养型高蛋白中成药,是成人和儿童的四季滋补佳品。不仅味道醇厚清香,而且它属性温凉,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明目,醒脑补体,解暑止渴之功效。
沙子馍:应城市长江埠地方小吃,后流传至湖南、江西一带。找若干卵石洗净置油锅内翻炒若干遍备用,卵石视锅的大小而定,装入锅内约一满锅的六七分。将剁碎的猪油脂拌上椒盐、辣椒粉、葱花作为馅料;把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做成饼状,待锅内卵石七八分热时,铲起一半石子,将做好的饼放在石子上,再另一半卵石覆盖饼上;等到香味溢出时铲起,轻轻敲掉卵石即可食之。此饼香脆可口,正反两面皆布满卵状凹凸形状甚是特异。
水汽包子:应城市地方特色小吃,包子呈圆饼形,放入平底锅中加以蒸煎。下锅后放一层清水,辅以植物油,加盖用武火炕至八成熟,将包子逐个翻面,继之以文火直至出锅。开盖后,金黄色的一锅包子香飘半条街。包子馅有白菜、韭菜、白萝卜、粉丝、牛肉等口味,依据个人喜欢不同可以选择,包子两面松脆中间酥软,咬一口满口留香实属是小吃的佳品。
牛肉米粉:湖北省应城市地方小吃,以味道鲜美,分有嚼头广为流传,是当地非常收欢迎的小吃。用筒子骨熬汤,配以秘制的卤牛肉,吃粉喝汤味道鲜美,肉质松嫩,米粉比较有嚼头。
三鲜米粉:应城的早点,三鲜米粉!热干面!卤菜!特别好吃!特别是米粉汤底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
鳝鱼米粉:应城特色风味早点,以鳝片为料精心熬制或以鳝丝爆炒而成,加入各种汤底的米粉或拉面中,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诱人食欲,在应城很受欢迎。
应城豆皮:是湖北省应城著名的传统小吃。以我市的豆皮最负盛名。当年曾受到毛泽东好评。应城豆皮加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因豆皮质白、耐煮、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被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应城传统特色食品——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制成有白豆皮、绿豆皮、黄豆皮等三个系列六个品种,其中精制绿豆豆皮、精制生姜豆皮、精制大米豆皮、精制韭菜豆皮已在哈尔滨、乌鲁木齐、上海、郑州、香港、武汉等地有很大的需求量。仅武汉市的红钢城年销量就达20万公斤。
杨河豆油卷:应城市地方小吃,以味道独特,老少皆宜,咸淡可口、烹饪简单著称。用豆油皮、芹菜、杨河千张、苕粉、辣椒粉等等作为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简单,是一种招待客人的不二美食。其中犹以“劝业市场”西头的春卷最为地道。
牛脚板:应城独特风味小吃,以牛脚牛筋为主料配以秘制的卤料,其味辛辣爽口,其中以大勇小吃里的最具盛名
米耙、糍粑:又分为甑仁糕、发糕等,米耙包糍粑也是风味早点搭配,糍粑属于米制品类,也是应城闻名于湖北的传统节令食品,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间以绿豆在热油锅里炸制而成,是具有纯朴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外酥内软,咸香滋美。
羮粑子:有小麦粉子羮粑和细米粉子羮粑,用水调粉子,用筷子挑糊状水拌粉到开水锅中,直到羮粑子快熟时,放入白菜或汗菜(可以防止拉酸水),羮粑子就做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