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气候特点:春季常有冷空气南下,引发气温升降剧烈,变化较大,时有寒潮发生;春末夏初交替季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高温酷热时间长,6月下旬—7月上旬有“梅雨”发生,此时段易发生暴雨,引发洪涝渍害,多偏南风,并形成白天风速大、夜间风速小的“南洋”风,飑线也多在此季发生;秋季正常年份秋高气爽,多晴天,初秋有“寒露风”发生,深秋有一段温和的“小阳春”天气;冬季寒冷少雨,多偏北风,霜冻时间长。
气温:全区年平均气温16.2℃,平均气温年度变化特点呈单峰形,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达-14.9℃;7月中下旬—8月上旬最热,极端最高气温达38.5℃。气温日变化一般特征是: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气温日夜差为7—10℃。
日照:孝南区日照资源丰富,全年可照时数4427.6小时,平均每天10.1—14.1小时。由于云、雾、雨的遮蔽,全区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202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5.7%。
降水:全区年平均降水1146毫米,降水量月分布为7月最高,12月最低,呈单峰型。
自然资源
孝南区国土面积103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911.88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6.3%。
现已发现矿种4种,其中非金属矿产资源有河砂、粘土2种,水气矿产资源有地下水、矿泉水2种,探明储量的矿区81个。矿产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明显,主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建筑用河砂主要集中在肖港、陡岗、杨店、祝站等乡镇,砖瓦用粘土主要集中在新铺、三汊、毛陈、杨店、西河等乡镇,地下水、矿泉水城区储藏量丰富。
地表水:根据孝感市水文站多年实测资料推算,孝南区年平均径流深为383.5毫米;年平均径流量为8.6亿方方米,枯水年为5.6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为2.3亿立方米。此外,过境客水年平均38.8亿立方米,其中从大悟和广水通过澴河的客水约9亿立方米、从云梦通过府河的客水约23亿立方米、从汉川经沦河的客水约5.5亿立方米、从黄孝界河的客水约1亿立方米。
经济发展
2011年底,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8亿元、100亿元、58亿元、10亿元和6.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6.4倍、2.5倍、4倍和4.5倍,年均增长15.7%、45.2%、20.4%、32.2%和35.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从2006年全省第55位跃升到2010年第29位。在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乡镇经济快速发展。预计2011年,全区工商税收过1000万元的乡镇(含场、街道、开发区,下同)15个,其中过4000万的3个。进入全市“20强”乡镇、进位最快乡镇和全省百强乡镇个数,均居全市第一。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9:30.6:45.5,预计调整到2011年的18.6:33.2:48.2,非农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81.4%。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老口径)170家,比2006年净增13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年均增长30.9%。纸品产业快速扩张,企业达到20多家,年产能60万吨,被列入武汉城市圈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孝南被授予“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称号;现代森工产业异军突起,38家企业集群式落户东山头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建筑业增加值13.35亿元,年均增长17.1%。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20.2亿元,年均增长6%。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成为全省水产大区、香稻生产第一区。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龙岗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湖北著名商标2件、湖北名牌产品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7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产业增加值52.2亿元,年均增长17.7%。商贸服务业持续繁荣。“一区二村多庄”①为构架的旅游产业日益兴旺,三星级以上酒店、3A级以上景区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市第一,区属旅行社发展到10家。规划建设了华中锦龙、南方国际商城等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业蓄势待发。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开发商品房300余万平方米。金融、电力、烟草、邮政等行业作出了新贡献。
累计引进内资143.6亿元、外资1.4亿美元,每年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一批“三新三型”②企业顺利投产达产,家乐福、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有力提升了区域竞争力;累计引进回归项目298个,资金97.6亿元,孝南被评为全省回归创业先进县(市、区);全面落实“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投资过1000万元项目347个,过亿元项目145个;开发区拓展到17平方公里,产业吸纳能力和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在全省同类开发区考核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二、全市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谐工业园区、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开发区“园中园”和乡镇特色工业园建设卓有成效,有力支撑了全区工业发展。
基础建设
2006年,全区累计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小城镇道路长度92公里;新增自来水用水人口4.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67.8%;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5%;新增小城镇住宅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8.2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1.06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供水管道43公里,排水管道90.6公里。截至2006年底,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不含城区人口),城市化率47%(含城区四街道),初步形成了“一城二环三级四线”城镇建设总体框架。
后湖冲沟综合改造工程该工程占地约172亩,总投资3.5亿元。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冲沟治理用地,为后湖冲沟上游段,北起湖北工程学院园丁小区,南到永新桥,全长970米,冲沟北端最宽处30.7米,最窄处14.6米,拆迁户154户。第二块是文化大世界项目用地,从永新桥至槐荫大道,全长130米,此地段有区供销合作联社、区电影公司2家单位,拆迁户73户。第三块是改造安置房用地,位于冲沟上游湖北工程学院园丁小区以南、冲沟以西、航空路以东、老孝高以北之间的区域。 槐荫广场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规划范围北起槐荫大道,南邻老澴河,西接孝感市生物工程学校,东临翟家湾转盘。规划界定面积150亩,先期开发建设110亩,工程总投资3亿元。
截至2006年底,全区林业用地达15.63万亩,其中成林地12.9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27万亩、宜林地0.13万亩、苗圃地0.3万亩,四旁植树1800万株、折合面积4.1万亩。活立木蓄积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在成片林地中,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1.92万亩,以杨树、水杉为主的防护林5.71万亩,以早蜜桃、黄栀子为主的经济林7.57万亩。近三年,城区四街道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100万元,栽种各种树木2.43万棵,先后完成西湖桥澴川入口和城南休闲等绿地建设,面积达14万平方米。
旅游景点
天紫湖生态度假区:该度假区由湖北天紫集团投资近3亿元,于2007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度假区是以生态环境为主,按五A标准兴建,集会议、运动、休闲、寺庙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区。度假区环抱天紫湖,依山傍水,拥有200多套客房,18栋各具特色的观景别墅,7栋大型商务别墅以及可同时容纳700多人的大、中、小型会议厅,天紫阁、观景茶吧、室外网球场、生态垂钓、黄金海岸沙滩、游船画舫、佛教寺庙及各种温泉泡池。度假区的日接待能力逾万人。
嘉沦河湿地温泉:该度假村由香港远城(武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创建,地处东山头沦河桥旁,北距孝感城区21公里,南到武汉市中心38公里,占地面积1750亩,是集水疗(SPA)养身、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度假村。拥有水上动感影视休闲区、美容养生区和水疗区等120多种温泉,可同时容纳4000人养身休闲。度假村配套设置有多功能会议中心、四星级宾馆、各类风格餐厅。
融兴休闲度假村:该度假村是由孝感市宇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9600万元兴建的大型休闲娱乐项目,位于新华街道南桥村316复线地段以南,主要包括休闲别墅群、综合楼、健身休闲中心、垂钓中心等。
传统文化
黄孝大鼓:黄陂、孝感一带流行一种叫“打鼓说书”的曲艺,它采用黄眩、孝感方言说唱,故称“黄孝大鼓”。黄孝大鼓有很强的表现力,‘既能说生活小故事,又能说唱长篇大书。地方特色浓郁,深受群众喜爱。黄孝大鼓以方言说唱,言中带韵,生动风趣,唱腔多带“甩腔”,既可表达缠绵情思,又可化为嘲讽戏谚,高潮时还可慷慨悲歌,感染力极强。说唱中,往往穿插着“包袱”,引人入胜。它的表演也独具特色,表演者前置一面小鼓,左手持云板,右手拿鼓签。现在流行的湖北大鼓,就是在黄孝大鼓的基础上改进、演变而来的,仍然保留了黄孝大鼓的语言和唱腔特色。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称黄孝花鼓,又名西路子花鼓,由民间划莲船、踩高晓、打架子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其演出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故事,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楚剧重唱工,特别是传统折子戏,多为二唱到底,唱腔用迟腔,优美动听。过去黄陂、孝感一带,人人都能哼上几段迟腔。百余年来,楚剧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迩闻名的名演员。如: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沈云骇、关啸彬、严汉江、张狗屎等,在民间影响很大。黄孝花鼓深为群众喜爱,可反动统治阶级却视之为“花鼓淫戏”,屡查屡禁,致使部分艺人流荡到武汉法租界。一九二六年北伐军会师武汉,黄孝花鼓第一次获得合法地位,更名楚剧,并在“血花世界”(即今民众乐园)演出。
云梦皮影:皮影戏是用皮、纸等材料雕刻成人物剪影,涂上颜料,并用灯光映照在纱幕上,由艺人操作、说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云梦皮影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但在夸张中又十分讲究逼真。影长一尺五寸左右,用三根杆操作,头可动,口可张‘眼珠可转,瞳孔可放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表演形式为“独撮”,即由一人一边操作,一边说唱,演技高的,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四个影子,分两对对打,你来我往,难解难分。云梦皮影唱腔为“打锣腔”。
请七姐:孝感及其周边地区如汉川、应城、云梦等地,流行“请七姐”的风俗,每逢春节,妇女们便聚在大堂屋里悬彩灯、摆上方桌、设香坛、焚香燃烛、烧纸钱、敲锣打鼓击罄。由主请人领唱歌谣。在众人吟唱之时,由两个姑娘拿着黄裱,由前门烧到后门,又由后门烧到前门,表示七姐已经请回。吟唱、击罄、敲锣打鼓俱毕,再在方桌上摆上一合盘大米,由两位姑娘相对,端一筛子,筛边绑上一枝筷子,筷子头立入米粒中,端筛者不停划动,米上便留下痕迹,称之为画符,七仙女将所问事情的答问,均隐藏在符中,主请者便以此判断年成、吉凶。除此以外,还有少女们问婚姻,怀孕妇女问所怀的是男胎或女胎等内容。在“画符”时妇女们还要根据所问不同内容,分别吟唱歌谣。请七姐之俗,最初产生于董永故里龙店。与董家湖相接的北藻湖畔,有一个绿草丛生的土坡,当地人称之为思姑墩。传说七仙女百日姻缘已满升天而去,董永日夜思念,常在思姑墩翘首仰天,希望能见到七姐回来。每逢正月初一、十五,乡民们便在思姑墩举行隆重的请七姐活动。此时香案烛火缭绕,鼓乐齐鸣,花灯旋转,后生骑着竹马在花灯间穿起花来,吹箫放铳,姑娘妇女们便跑在香案前请七姐回故里团聚,故此俗又称为“团山”。在请七姐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唱《请七姐》的彩歌,由主请姑娘领唱,众人相和。其彩歌主要内容,与《请七姐》歌谣相似。此俗首先传到与龙店相毗连的新铺、卧龙、城区等村镇,后来孝感全县及其周边地区亦有此俗,原本请紫姑的内涵却被请七仙女所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