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属襄阳市管辖,原名襄阳区,2010年12月2日更名为襄州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东接枣阳市,西接老河口市、谷城县、南连宜城市、南漳县,北与河南省的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接壤。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总人口101万人(2007年末)。
行政区划
襄州区辖2个街道、12个镇:
街道:张湾街道、刘集街道
镇:龙王镇、石桥镇、黄集镇、伙牌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
历史沿革
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新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复称襄阳。汉属荆州刺史南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以后或属襄阳郡,或属襄州,至宋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府。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县直属于省,民国17年(1928年)属鄂北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区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县,成立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地理环境
襄州区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东临枣阳,东南与宜城交界,西北接老河口,南与襄樊市襄城区隔汉水相望,北与河南省的邓州、新野、唐河接壤。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形成汉水夹道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北部是秦岭和伏牛山支尾的交接地带,为波形黄土岗地,坡度多为10度左右,高差10至30米,属有名的“鄂北岗地”的一部分;中部为汉水、唐河、清河、滚河诸河流冲积平原;南部是大洪山和荆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
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处于南北分界线上,气候优兼南北,四季分明,降水适中,雨热同季。历年平均气温,襄北15.3℃,襄南15.8℃;极端最低气温,襄北零下17.7℃,襄南零下14.8℃;极端最高气温,襄北41℃,襄南42.5℃;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襄北74%,襄南76%。一般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常出现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年平均降雨量878.3毫米,最多为1251.1毫米,最少为564.2毫米。大致是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夏最多,冬最少,春略多于秋。一年中,降水集中在4—9月,占76%左右;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主要灾害类型为水灾、旱灾、龙卷风、冰雹等。年平均无霜期,襄北为237天,襄南为245天。
自然资源
襄州区具有汉江、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清河、淳河七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82条。其中:承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19条,50-100平方公里的10条,5-10平方公里的5条,区境内河流总长度1392.9公里,河道所占面积为178.36平方公里。全县水域面积62.9万亩,河流11.8万亩,堰塘17.9万亩,水库12.1万亩,大中小型水库221座,区境内降水资源比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29.973亿方。
襄州区已发现有用矿种16种,矿产地近20处,现已开发的矿种有9种, 1999年全区有矿山企业72家,其中国营企业2家, 矿石产量每年约400万吨,矿产品产值超亿元,从事矿业人数0.6万多人。矿产品种分别为:硅石、耐火粘土、石灰石、膨润土、黄沙、卵石、黄铁矿、白云石、瓷土、石膏、煤、砖瓦用粘土、累托石、锰、沙金、赤铁矿、矿泉水。现已开发且一定规模的矿种有石灰石、黄沙、卵石、砖瓦用粘土、沙金。其中黄沙、卵石平均每年开采量约200万吨,全县常年挖沙船共有70条,年产值近1000万元,而直接从事挖沙业的人员有400多人。
用材林树种:一是本地乡土用材树种。马尾松、麻栎、槲栎、青岗栎、栓皮栎、油松、栾木、柞树、糙叶树、黄楸、梓楸、苦楝、香椿、臭椿、毛泡桐、枫杨、旱柳、垂柳、黄连木、黄檀、桑树、皂荚、梧桐、合欢、榆树、刺楸、三角枫、园槐、园柏、侧柏、杨树、化香、银杏、山杨、女贞、桂冠。二是引进用材文冠果、南漳核桃、漆树、苹果、桔、猕猴桃、棕榈、冬桃、冬枣、油桃、金水梨、梨枣、雪梨、金藤葡萄、湘南、黄花梨、华梨一号、日本甜柿、日本水晶梨。三是灌木树种,黄荆、杜荆、蔓头果、山槐、山枣、马桑、柞刺、紫穗槐、杨柳、枸杞、胡枝子、金樱子、马甲子、连翅。
经济社会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9%(现价);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5亿元,同比增长6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5亿元,同比增长2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同比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0元,同比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9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4%和17.07%。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速、质量提高、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四大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区工业企业达到1025家,新增2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9家,净增4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26家,净增7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增加值40亿元,是上年的1.6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4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 %,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快速扩张,预计机电汽配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43%;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79%,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电视电话会上,我区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县(市、区)作了典型发言;物流企业发展到60多家,个体经营户达3000多家,现代物流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房地产业、建材业、建筑业预计实现产值59亿元,各项收益2亿元,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认真落实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10项惠农政策,规范发放政策性补贴资金20689万元。争取中央、省各类农业项目资金32470万元,完成罗岗、黑清河、柳堰集等3座中型水库和5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500万方;申报省级土地整理项目4个,建成高产农田2.2万亩,新增耕地2880亩;完成受灾损毁土地修复项目、乾兴农业蔬菜基地扩建项目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个;完成工程造林1.2万亩、道路绿化458.5公里。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开展“农村110”等20项群众性科普活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万亩;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3.4亿斤,同比增长6.4%,我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畜牧水产快速发展,生猪出栏130.8万头,同比增长18.6%,继续保持“全省畜牧生产第一大县(区)”的领先优势;水产品总产5.23万吨,同比增长49.9%。烟叶生产取得进展,全省唯一平原地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落户我区古驿镇。“万村千乡”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农家店135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率达100%,发证林地12.8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7家,新增69家。
历史文化
襄州(襄阳)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有著名隐士、诸葛亮之师庞德公,与诸葛亮齐名、人称“风雏”的庞统,著名将领习珍、习祯、蔡瑁、杨仪、廖化、张悌等。东晋时,有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北齐时,有“昭明太子”萧统。南朝时有著名高僧慧达、慧旷。隋朝时,有名将罗艺,高僧法琳、法喜。唐朝时,有著名诗人杜审言、孟浩然、杜甫、张继、皮日休、杜易简、张子容、柳 识。北宋时,有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友仁,著名女词人魏玩。清朝时,有著名的白莲教起义领袖王聪儿、宋之清、齐林、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诏等,还有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红巾军起义首领郭大安、高二先、冯三典等。清末有辛亥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刘公,辛亥志士雷炳焜、郑江颢、潘公复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57名。有早期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董曦辔,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谢耀武、赵英,有新四军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抗日女英雄杨威。襄阳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级干部,如曾经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建国后任中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李实,曾任湖北、广东省委书记的王全国,国家计委副主任周仲英,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马适安,著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化部顾问陈荒煤,邮电部副部长彭洪志等。著名人物还有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九三学社常委薛愚,国家运动健将、获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举重金牌的刘宗友,亚运会赛艇金牌得主周秀华;全国第八届“梅花奖”得主李喜华;全国劳动模范姬建强;全国三八红旗手陶桂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魏家让;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光新;共和国卫士余爱军;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显珍。此外,还有国民党上将朱绶光,原台湾“外交部长”朱抚松等。
旅游资源
襄州区有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隐居在襄东鹿门山中,鹿门寺山川秀丽,泉水清甜,被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字孔名)当年曾在隆中隐居躬耕,留下了刘备三顾草庐、隆中对等千古佳话。古老的隆中松柏参天,山水清幽,三顾堂、武侯祠、木马车、六角井等一批建筑古迹保存完好,牡丹园、桃花园、翠竹园相映成辉;襄阳城驰名中外,城外护城河是我国现有最大,开发最好的城河;位于隆中以西10公里处的九天娘娘洞,洞内钟乳低垂、石镘如幛,龙、狮等石像妙趣横生,被海内游客称为“中原第一洞”。众多的名胜捧托着襄阳灿烂的文化。
襄阳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朝阳城遗址、楚王城遗址、鹿门寺、水星台、“湖广北界”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祖师爷像、凤凰咀遗址。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有兽纽素面镜、圜底扁足竖耳圆穿大铁鼎。其中,兽钮素面镜为唐代用品,直径21厘米,缘宽1.6厘米,镜面圆整平滑,镜背略内凹,兽形钮,兽腹中有一穿孔,无座,镜缘凸起呈尖唇,内区有三圈凸弦纹,重量2400克。1989年在黄龙镇陈岗村征集,1994年1月由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圜低扁足竖耳圜穿大铁鼎为宋代用品,口径88厘米,通高83厘米,耳高17.5厘米,圆穿直径11厘米,腹深44厘米。尖唇,多沿,鼓腹,圜底,最大直径在腹中部,竖耳有一仿银锭圆穿,扁足。1993年4月在石桥镇庄阔村收交。1994年1月由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红二十六师师部旧址:位于黄龙镇境内,1930年5月29日,农民自卫军鄂北总队在太山庙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余益庵任党代表,张香山、谢耀武任正副师长,赵英任政治部主任,师部设在月儿冲马槽岭,后因革命低潮时,建筑物被破坏,现已无任何遗物。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峪山镇姚岗村,1930年7月,襄阳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下辖4个区,20多个乡。主席赵英,党代表朱佑文。1931年12月,围剿襄枣宜苏区的国民党五十一师占领并烧毁了县苏维埃所在地姚岗村全部建筑物。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风俗
春节风俗:旧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有少数居在在二十四小过小年),这天打扫室内外清洁,送灶神,吃灶饼,城镇居民这天还吃灶糖。腊月三十贴春联,敬年神,迎祖宗,放鞭炮,全家团聚,同桌共餐,名为“吃团年饭”,庆祝一年来的吉利平安。晚间守岁至深夜,也有通宵不眠的。正月初一至初三,3天为年节。初一清晨以香火、牲醴、糕点等供品祭拜祖先,继而少小给长者拜年,长者赏以“压岁钱”。第一餐吃饺子,称做“得圆宝”,用作团运亨通的象征。然后左邻右舍、家门亲族互相拜年,一般以烟茶招待,至亲好友则款待酒饭。初二至初三走亲戚,带上礼品往拜岳父母、姑父母或舅父母,特别是给岳父母拜年必不可少。初五叫“破五”,比所节更隆重,人们见面互道“恭喜发财”。春节期间颇多禁忌,初一不能做针线活,不能扫地出门,不能把水泼在地下,鱼不能吃掉,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非说不可则用隐讳的方法,,如把“死”说成“老了”。
饮食起居:本县人民习惯日食三餐,两稀一干(即早晚吃稀,中午吃干)。农忙时五餐。旧时麦类、豆类、小米、包谷、高梁、红薯为主,除欧庙、东津、峪山、黄龙、泥咀等产稻区可吃些大米外,其它各地均以面食为主,很少吃到大米。建国后,由于大力兴修水利,水稻生产得到发展,民食以大米、白面为主,很少吃杂粮,大麦、注小米、高梁根本无人再吃了。襄北人民的饮食习惯变化尤大。平时菜蔬尚俭,一二样素菜即可,农忙、节日尚丰。喜庆则一席十荤。襄北习惯吃腌菜,襄南习惯吃熟菜。
婚嫁礼仪:古时有“六礼”。民国时期简化为订亲四个步骤。传庚,谷称“拿八字”,即由红爷(媒人)女方庚贴送交男方,但须先按生辰八字推算,若双方八字合得来,才可订亲,如果相犯,即退还庚贴。订了亲,男方每年给妇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结婚为止。经过一段时间,男方家长请红爷到女方家中征求结婚的意见,并商定婚期(一般为农历双日)。女方家长向红爷提出聘礼的要求(首饰、服装的数量和质量),让红爷转告男方家。男方若同意,即各自办理结婚事宜。结婚的前一天设宴待客,男方叫“暖郎席”,女方叫“梳头酒”。结婚之日,新郎衣冠齐楚,端坐官桥,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到了女家,祭拜女家祖先,以表示愿作该家女婿。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腰系罗裙,祖行行拜别礼后,由哥哥背上花轿,兄弟或侄辈相送,外叫“发亲”。新郎官轿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在鼓乐鞭炮声中行进。新娘到了男家门口,由“牵亲娘”搀扶下轿升堂,和新郎一起拜天地,拜高堂。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喝“交杯酒”,并把两人鞋子套在一起,以表示相亲相爱,偕(鞋)同一老。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其表兄弟和青年客人进入洞房与新娘戏谑,名为“闹房”。有的伯公、叔公也“闹房”,所谓“三天不分大少”。次日晨,新娘给尊辈长上端茶,即一人一杯糖水泡米花,再加了两个近似月饼的特制点心。每个饮茶者均赏给茶钱。第三天,新娘由其弟妹或侄儿接回娘家,新郎带上礼品同往作客,名为“吃回门酒”。酒饭后,新娘随新郎返回,这是因为“三天不空房”。
方言特色:本区方言以襄樊话(襄、樊两城土著居民的语言)为代表。襄樊话属于语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西南边受秦巴方言的影响,语言“清轻略带秦”,东北边语言浊得近豫音。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来看,襄樊话与普通话均有差异,而以语音差异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