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位于十堰市西北部,鄂陕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因西邻郧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地处鄂西北山地,属秦岭东段。除东部天河沿岸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盆地外,大部分海拔在700~1200米,西北部的湖北大梁(金盆梁),海拔1832米,为县境最高峰。汉江流经南部边境,有天河、金钱河、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全县下辖9个镇、6个乡和1个民族乡。版图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人口51万。
行政区划
郧西县辖9个镇、7个乡:
镇:城关镇、土门镇、上津镇、店子镇、夹河镇、羊尾镇、观音镇、马安镇、河夹镇
乡:香口乡、关防乡、景阳乡、六郎乡、涧池乡、安家乡、湖北口回族乡
历史沿革
古为梁州东域。西周、春秋为麇国之地,战国属楚。秦为汉中郡的锡县。汉于境内增置长利县,与锡县同属汉中郡;东汉时省长利入锡县。三国魏时于境西甲河上游要津(即今上津地)置平阳县,隶魏兴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阳为兴晋,复长利与锡县并存,仍隶魏兴郡,东晋及南朝刘宋时未变。梁置上津县。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置长利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上津属商州,隶山南西道,省长利入郧乡、省锡县入丰利,隶山南东道。北宋以锡义山之西为上津县,隶商州,属永兴军路,以东为郧乡,隶西南路。南宋划上津归金州,属利州路。元省上津县为上津镇,隶商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郧乡为郧县,隶襄阳路的均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分郧县的武阳五里、上津的津阳四里置郧西县,以位于郧县以西得名,属郧阳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郧西,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郧西属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区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16日郧西县城解放,设郧西县民主政府。1949年5月属陕西省陕南区两郧专区。1950年两郧专区划为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并入襄阳专区,郧西属襄阳专区。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郧西仍属郧阳专区(即以后的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郧西夜景
地理环境
郧西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天险,北靠秦岭山脉,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东以郧县为邻,四周均为大山所围,境内间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村落平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
从地理上讲,郧西县处于华北自然区域和华中自然区域之间,是过渡地带,属于“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一般是700-800毫米,除个别自然灾害年代外),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严冬时间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由于东西部地区跨度长(长115公里),全县气候不够平衡,有较大差异。如庙川(今湖北口)金银山10月可以下雪,而县城人还在穿夹衣服。全年平均温度为15.4度(这是最理想的),最高是7月为27.8度,极端高温为41.9度,极端低温是元月份,月平均为2.5度,年均日照为1.874小时。无论温度和日照都是很理想的基数。
郧西县总面积3509.6平方公里(耕地约70万亩,占11.4%;林地260万亩,占49%;可放牧荒山70万亩,占11.4%;水产面积1万亩,占0.02%,其它面积(包括沙滩、水面、村庄、道路、崖石等)135万亩,占25.6%。 郧西县大小山头6500多个,其中比较高的有嵩山、黑山头、黄龙山、天堂山、娘娘山、白崖寨等38座,均为秦岭山脉。其中千米以上的中山(泛指高山)64座(含1200米以上高峰)。郧西县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最高的郧西大梁楸木沟垴1853米,最低是归仙河的度高垭子1.57米。
自然资源
现已探明有矿产50余种,其中金属矿25种,非金属矿23种。重晶石矿郧西县储量达11万吨,其品位高达12.5%~99.5%。
得天独厚的秦巴山区的温和气候,赐予各类林特品种最佳生长条件,使郧西的林特产品在全国榜上有名。桐油产量达1244吨,居全国第二位,被誉为“油桐之乡”;黄姜基地居全国之最,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研发的黄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姜有性繁殖技术、黄姜直接酸解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获得国家专利;烟叶质量与希腊并列世界第一,成为全国第一个香料烟基地,香料烟年产量过万担;杜仲基地挤身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列,芝麻油、绿豆、红小豆,享誉省内外。郧西县山斟野葡萄酒业公司、山斟牌野葡萄干红酒获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
郧西县有大小河流1557条,其中3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沿境而过,纵贯南北的金钱河、天河、仙河属汉江一级支流。全县年平均流量10.3亿方,可利用水量24.3亿方。水能理论蕴藏量64.5万千瓦,可开发63万千瓦。
农产资源
郧西县以黄姜、蔬菜、烟叶、畜牧为主的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规模化。其中:郧西县一直把黄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来培植,致力于做大做强,形成了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基地+农户的黄姜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县18个乡镇(场、区)有307个村、2109个组、74394个农户发展黄姜,约有35万人、15万个劳动力参与种植黄姜,黄姜基地面积达17尤亩,年鲜姜产量可达12万吨。黄姜加工企业发展到12家,皂素实际生产能力达650吨/年,其中龙头企业--湖北百科皂素生产能力达300吨。全县各组黄姜产业协会共有217个,其中县级1个,组级16个,村级200个;会员63155名,其中县级93名,乡级16786名,村级46276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协会网络。现已注册登记了“郧西牌”黄姜商标;制订了黄姜系列标准,并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年8月14日批准发布,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使郧西真正成为“中国黄姜之乡”和全国黄姜产业第一大县。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烟叶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2046吨,实现税收426万元;畜牧实现收入2.1亿元;新建以核桃、板栗、柿子、茶叶四大骨干品种为主的林特基地3.4万亩。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0元,比上年增长3.53%。
经济发展
2011年可实现生产总值35 亿元、财政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7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2.4倍和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200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年均增长10.8%。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形成蔬菜、畜牧、林特、烟叶、蚕桑、黄姜六大特色产业,农村经济总收入46.3亿元,年均增长13.9%。工业经济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39.2%。旅游产业率先突破,五龙河、龙潭河、天河AAAA级景区成功创建,连续两届中国(郧西) ·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餐饮住宿、商贸流通、地产开发、金融服务、信息通讯等第三产业日益活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幅显著提升,2010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
2011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8个集镇、242个村庄规划编制,县城规划区面积由2006年的9.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2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七夕大道、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北环大道、天河路、东环路等城区骨干道路40.7公里,建设彩虹桥、小河景观桥等桥梁20余座,建成天河广场、七夕广场、七夕故事园等广场游园10万余平方米,改建农贸、汽修等专业市场6个,修建天河、小河、二道河等水体景观24处85公顷,建成城区公厕17座,完成保障性住房11.5万平方米,高品位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城区“禁麻”全面完成,出租车市场有序运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成功创建。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建设六郎金钱河大桥、土地岭隧道等桥隧54座,新建旅游公路40公里,改造主干路602公里、县乡路926公里,硬化村级路2247公里。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0处,除险加固水库11座,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1平方公里,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杯”创先争优活动中,被省政府评为优胜单位。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重点贫困村建设125个,实施扶贫搬迁2500户10000人,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店子镇李家坡村、安家乡神雾岭村、香口乡李师关村、下香口村被命名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家乡被列为“全省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乡”,国家烟草专卖局、武汉市等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沼气池1.5万口,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3%。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3亿元。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项目,五年累计争取项目628个,到位资金41.3亿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脉优势,不遗余力抓招商,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引进资金30亿元,利用外资实现零突破,累计到位资金500万美元。武当水泥、海岚数控、濠歌时装、富懋时装、中绫缫丝等企业相继落户郧西。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全力以赴建项目,项目效益充分发挥。城关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湖北武当“白家牌”水泥、海天石化聚丙烯、金凤油漆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槐树有机茶、金钱河鲢鱼等14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无公害认证,马头山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引进企业14家,累计投资12.1亿元。城投公司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有效发挥。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1元,比上年增长19%;职工年人均工资15568元,比上年增长8.29%。农民人均纯收入2705元,比上年增加342元,增长14.5%。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农村市场增长超过城镇,餐饮业增长超过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2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城镇7.65亿元,增长24.1%,农村6.67亿元,增长26.9%;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12.29亿元,增长23%;餐饮业1.9亿元,增长45%;其他零售额1240万元,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1428万元,比年初增加8094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3428万元,比年初增加4863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3668万元,比年初增加6393万元。全年保费收入7357万元,增长34.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53万元,增长22.8%。
交通状况
郧西交通便利,襄渝铁路沿境而过,距县城45公里,209国道线贯穿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南抵车城十堰,北达古都西安,汉江航道直通长江,可达武汉、上海。汉江公路索道桥密切了鄂陕两省六县的经济交往,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的交通网络,使郧西成为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油路路达到目的554公里,国际国内程控电话发展到10000多门,开通了移动电话;全县供电线路长达230杆公里,县内有变电站6座,主变电总容量达道3万千伏安,11万千伏输电线路已正式开通;全县有各类小水电47座,总装机1.6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2200万度;县城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4万吨。
高速公路方面,福银高速公路(编号:G70)自东向西依次穿过郧西县的河夹镇、城关镇(县城所在地)、土门镇、香口乡、上津镇,连接了湖北省十堰市和陕西省商洛市这两个相邻的地级市,进而将武汉、西安这两个特大城市连接起来。未来西武客运专线也将通过郧西并设站,郧西的交通将会越来越好。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亮点。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通车总里程达2343.1公里,当年新增通村水泥路250.8公里。1200公里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全面落实,296名农民竞标获得农村公路管养权,管养面达100%。客运市场稳步发展,开通郧西至十堰高速客运专线,投入运营高档客车16辆,新开通农村班线15条,新增通客车村31个,新增客运车辆27辆299座,制作标志牌1007块,建设45个候车亭、80个招呼站、1个五星级客运站和农村渡口35处。全面完成郧漫路、观大路水毁路段79公里路基和13座桥梁工程,郧漫路土门至上津段40公里水泥稳定砂和两郧路27公里沥青面;升等改造郧五旅游公路18公里,建设省际农村出口路三条85公里。土地岭隧道主隧掘进300米,六郎金钱河大桥开始桥墩作业。城乡建设协调发展,五龙河大道一级路面建设全部完成;渡春园、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幼儿园、天河广场二期工程、停车场建设有序推进,滨河东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城市防洪堤3680米,县城绿化植树1381株,植草坪9000平方米、培植花卉12000余盆、绿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建设人行护栏2200米,检修路灯702盏,安装路灯箱82个,果皮箱220只,垃圾桶120只,购吸入式垃圾清扫车等3台,县城绿化、亮化、净化效果明显,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编制集镇规划6个、村庄规划36个,单位修建规划47个,镇容村貌大为改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实施扶贫搬迁500户2000人,解决14个乡镇26个村4812户、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维修水窖340口、蓄水池(塔)14个(座),完成“一改三建”660户,建设生态家园61间、垃圾池300个,硬化晒场21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90口,四旁植树5万株。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6.06万亩,投资7890万元的4个项目区19条小流域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完成2个项目区4条小流域的治理任务,省定2座溢洪道扩挖项目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马安关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工,4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土门水库除险加固等相继开工建设。灾后恢复重建迅速有力,恢复水毁基本农田18200亩,水库除险加固21座,渠道75条92千米,河堤85处124千米,饮水管道350处19.4万米,堰塘68处,各类水利工程912处。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拥有机械化总动力8.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4826万千瓦小时。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低产林改造、荒山造林等工程,管护生态公益林132万亩,人工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义务植树160万株,绿色通道新达标里程150公里。新建沼气池4440口、农村能源示范点16处。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585户,新增206户。移动用户达到126043户,新增36183户。宽带用户达到6464家,比上年增加1607家,有线电话用户达53470家。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农业、工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黄姜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水处理一体化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全年投入科技经费481万元,专利申请量56件,专利授权量21件,科研项目20个,到位项目资金483万元。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20人,从事科研活动352人。“普九”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郧西汽驾”、“郧西建工”等品牌专业达到省级重点示范标准。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和住宿费,为16224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048万元,为5187名中职生发放资助金389万元,为普高1686名学生发放资助金96.6万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为596名贫困大学生贷款356万元,争取项目资助284人发放资助金64万元。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当年投资16所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布局调整合理,小学108所,比上年减少22所,在校学生27404人,普通初中24所,在校学生23651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987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604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5974人。郧西外国语学校正式开班教学,填补民办初中教育的空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动工兴建,夹河、香口、安家3个乡镇卫生院和38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累计建设乡镇卫生院13个、村级卫生室257个,添置医疗设备一百余件,培训乡村医护人员117名。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和及时处置乳制品质量事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53%,同比增长0.77个百分点,保持全市领先地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广大民众文明素质得到提升。
旅游文化
郧西有非常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郧西是恐龙的故乡。2006年,在郧西县城西下北隅村的金银山,修建银武高速公路时,发现了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蛋化石群,化古成土红色。
郧西是古猿人之家:公元1976年7月,在郧西神岭白龙洞发现了八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考证,此化石距今约45万年到100万年,早于北京周口店猿人.被命名为"郧西猿人".其考古点和"郧县猿人头骨化石"出土的地点相距约三十公里。2007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郧西黄龙洞发现了距今4至10万年的猿人牙齿化石,填补了亚洲没有4至10万猿人化古的缺环。
2010年,第一届中国七夕天河文化旅游节·天河之爱情歌会在郧西天河广场举行,李咏等明星助阵。
2011年,第二届中国七夕天河文化旅游节·天河之爱情歌会在郧西天河广场举行,李咏,小天后蔡依林、陶喆、信乐团等明星助阵。
2012年,第三届中国七夕天河文化旅游节·情定天河七夕情歌会在郧西天河广场举行,李咏,王小骞央视著名主持人助阵,情歌王子张信哲、杨幂、林宥嘉、李玉刚、齐秦、萧亚轩等明星倾情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