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度14.7度,日照2280小时,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期217天。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烟叶、棉花等。
魏都夜景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25.5%、第三产业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43.5∶49.7调整为5.8∶45.7∶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增长5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88万元,增长32.6%。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元,增长13.6%。全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3.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2%。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得到省级初步认定,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城区居民肉、蛋、奶、菜供应充足;积极开展平原绿化工作,全年植树22.7万株,在全市率先实现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深入开展“小康杯”竞赛活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4.2%。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强力推进农村“三改”工作,全区53个行政村全部改为社区居委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增长46%;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48.2%,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4亿元,增长15.8%。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签订“东西合作”项目13个,协议金额7.9亿元。全年完成市外引资11亿元,其中省外引资6.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完成350万美元,占市外引资目标的103%;完成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115%。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被正式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验收,并上报国家爱卫会检查认定。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硬化道路26万平方米,绿化背街小巷68条,铺设排水管道1.86万米。国家园林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检,获得河南省人居环境奖。全省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政府补助,采取BOT模式兴建的宏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科技园区
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始建于2003年3月,2005年2月被河南省科技厅命名为河南省首家民营科技园区和河南省民营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发展纳入了许昌市城市建设整体规划,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纺织、造纸、机械加工、档发、继电产品、汽车贸易六大特色产业小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11万伏变电站3座,电力供应充足;污水处理厂2家,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吨,远期可达到20万吨;实行集中供热,供热能力150T/H,园区内道路、供水、通讯、医疗、教育等设施完善。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30余家,总投资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家。民营科技园区年工业总产值28亿元,年实现利税2.9亿元。在服务上,我们对入驻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的企业采取封闭式管理,实行“两个零接触”(入驻企业与群众零接触、与职能部门零接触)和严格的检查审批制度,经区长批准的检查,只服务不添乱,只纠章不罚款。园区对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一个窗口办事”和“一站式办公”。实行县级领导联系民营科技园区项目制度,为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一到民营经济管委会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投资环境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确立了“项目带动、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提出了“团结、发展、稳定、落实”八字方针,深入开展“外向型招商引资年”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浓厚的“亲商、富商、安商”的氛围。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各单位抽出三分之一的班子成员外出招商,对引进的项目实行联系人制度,从签约、开工到投产指定专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使广大客商充分感受到魏都区的热情和真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魏都区本着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客商利益的最大化。为了使广大客商扎根魏都,我们积极为广大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实施创三城和碧水蓝天工程,2004年,许昌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许昌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碧水蓝天目标基本实现。在治安环境方面,魏都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被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魏都大道夜景
交通状况
魏都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城区,北纬34'03,东经113'48。市区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50千米,有高速公路直达机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珠高速公路与许昌至南阳、许昌至兰考到日照、许昌至登封到洛阳、许昌至扶沟到亳州的高速公路以许昌市为中心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高速公路与辖区内密如蛛网的县乡公路相互衔接,构成了纵横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许昌成为名副其实的豫南公路港。“西气东输”天然气输气主管道线路傍市区东侧而过。区位、交通、人文和资源优势给许昌以市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有9个项目被列入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教育、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投资465万元,改造危房4500多平方米,新建教学楼、学生公寓8幢。鼓励教育投资多元化,新批准和规范民办学校14所。新建群众性娱乐场所9处,添设健身器材100套,全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获得“全国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称号。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200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94人、“4050”人员再就业1068人,受到国务院再就业工作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魏都区承担着市区大部分的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任务,以及市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管理职能。全区现有全日制公办中小学36所,471个教学班,其中城市中学3所、小学12所,郊区中学4所、小学17所(分属丁庄、七里店、高桥营三个中心校);在校中学生3631名,小学生21021名;初中在职教职工281名,小学在职教职工901名,全区现有724名退休教职工。公办幼儿园2所,27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024名,幼教职工62人。全区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民办教育机构25所,其中民办中小学3所,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中小学生1362人,教职工99人;民办幼儿园20所,104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272人,教职工31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30人。中小学生生产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职工12人。
历史文化
魏都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酋长许由率众耕作于此,故称为许地,周朝时候被奉为许国。秦统一天下后,被改为许县。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因魏的基业昌盛于许,许县就被改称为许昌,后人也称为魏都,魏都区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魏都区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三国时期的汉魏古城、关羽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古迹60多处。“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也因为三国文化丰富,被列入国家三国文化旅游线。古老的许昌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行书鼻祖刘德升、画圣吴道子均是许昌人。许昌也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陈、钟、方等姓氏之根深植于许昌大地,维系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感情纽带。
旅游景点
许昌霸陵桥:其中“霸陵桥”有时又写作“灞陵桥”。 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今日仍横卧着青石砌成的灞陵桥,桥头,竖有“汉关帝挑袍 处”古碑,为明代总兵左良玉墨迹;近年,新塑关羽挑袍巨大雕像,令人望而起敬。
灞陵桥关帝庙:灞陵桥东,许昌城遥遥在望,桥西,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灞陵桥关帝庙。据《许昌县志》载,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后人追念关羽功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 关帝庙山门楹联曰: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向后人讲述着关公忠义故事。庙院东邻为桃园,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春日至此,桃花如霞,游人如燕,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