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隶属于新乡市,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境东连新乡县,南接原阳县,西邻武陟县、修武县二县,北与辉县市隔大沙河相望,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县政府驻城关镇,境内有武王庙这一景点。面积473.15平方公里。人口40万。
行政区划
获嘉县辖8个镇、3个乡:
镇:城关镇、照镜镇、黄堤镇、中和镇、 徐营镇、冯庄镇、亢村镇、史庄镇
乡:位庄乡、大新庄乡、太山乡
历史沿革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县境,属夏部落管理。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县境称宁邑,属冀州。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废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境域时称修武县,隶属于三川郡(今洛阳市东北)卫州(今卫辉市)。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中华民国(1912.1.1—1949.9.30) 1912年,县级行政机关取消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隶属河南省,下辖18社,为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1985.12.3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域仍名获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0年,全县改为五个区,辖149个村。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划归河南省新乡专区,全县建立64个小乡,是县境有乡级政权之始。1955年11月,全县撤销区建制,将64个小乡划为9个中心乡,两个镇。1956年9月,全县划为1个镇,12个乡,共辖98个农业合作社,236个村。1958年,全县在240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1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0年8月,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获嘉县,仍属新乡专区,辖1个镇,10个人民公社。
自然地理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986-2004 年年均气温 14.6°C ,年均无 霜期 221.2 天, 年均降雨量 557.2 毫米, 年均降雪日 14.1 天, 年均日照 2058.4 小时。
距离周边焦作、山西等地已发现和开采的矿产资源地很近,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岩、铁矿、铝土和煤等。
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境内大狮涝河、共产主义渠、大沙河、西孟姜女河、人民胜利渠和武嘉干渠,均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紧邻县境,引黄工程完善,水资源充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排灌条件。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8.04亿元,增长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1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0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9.22亿元。
采取设立驻外地办事处、召开联谊会等形式,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县引进各类招商项目259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83亿元、境外资金236万美元。
获嘉县煤化工基地被列入新乡市“一谷五基地”规划后,产业集聚区高度重视煤化工基地的建设发展,通过把煤化工定位为主导产业、高标准和高质量编制煤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等措施,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力促煤化工基地做大做强,争取到2015年成为百亿元特色基地。
农业产业
种植业:获嘉县地处中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重要的产粮区,是全国优质粮产业化开发示范县。目前,全县优质粮基地小麦种植面积达22万亩、优质水稻12万亩。
养殖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独具优势。县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备,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有利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县域盛产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蛋白玉米、优质水稻,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年总产近31亿吨。已建成太山万亩无公害蔬菜、史庄花卉、安村小杂果、亢北大棚四季草莓、徐营双孢菇、黄堤食用菌等10余个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园区。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动物疫情测报站”,西彰仪饲养场、鑫旺绿色饲养有限公司等7个无公害畜牧饲养基地,已形成了多品种、多门类、肉蛋奶齐全的生产体系,被农业部命名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是蒙牛集团河南分公司的第八奶源供应基地。
无公害蔬菜业:太山浑汤大白菜、早春黄瓜名闻遐迩。太山、城关、史庄、位庄等乡(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已初具规模。全县蔬菜面积达4586公顷,年产蔬菜1.48亿公斤,外销广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及郑州、新乡、焦作等周边市、县。太山的早春黄瓜在北宋时期被列为为贡品,已有千余年历史。太山大白菜素有“浑汤”之特色,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赞为“浑汤大白菜”,至今已有600多年。2000年,太山村大白菜种植面积达113公顷,外销率达50%以上。
中国花木之乡:获嘉县是我国南北花卉的交汇点,是南花北上和东花西引的天然驯化场。花卉业生产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张巨乡“陈庄花园”是河南省四大花园之一而著称全国;2000年张巨乡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目前,全县的花卉种植总面积达3万余亩,品种千余个,主要是大叶女贞、雪松、蜀桧、栾树、合欢等常规绿化苗木。
产业聚集区
楼村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3年,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集约化发展。目前,集聚区已发展成为了一家高科技、特色化的专业集聚区,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区位优势明显。集聚区位于中原城市群“新焦济——豫北工业走廊”中部,距新乡市12公里,距焦作市32公里,距省会郑州55公里,市89路公交车直抵集聚区。产业优势明显。无水哌嗪、三乙烯二胺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或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均在50%以上;园区有全国第一家在村兴建的重点大学研发基地——天津大学楼村精细化工研究所;有全国最大的高纯氧化铝生产基地。优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产业优势,使集聚区成为郑、新、焦经济带及沿海地区精细化工行业最佳的承接地。工业基础雄厚。现有企业39家,企业固定资产5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10亿元,年实现利税总额跨入全市利税前十强。集聚区现有中、高级技术人员103 人,各类专家、教授8人,基础设施完善。集聚区交通条件便利,南与新获快速路相连,北与济东高速线至新乡市西环路快速路相接。集聚内核心区现有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一座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给企业入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集聚区规划总面积6.33平方公里,共分成五个功能区,即: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区、农药中间体精细化工区、橡塑食品精细化工区、辅助工业区和综合服务区。省级环评的通过,将为相关企业的入驻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增强集聚区的承载力、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集聚区新一轮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全县现有农业机械整机装配企业2家,配套协作制造加工企业143家,其中,新乡一拖有限责任公司1988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主导产品“中原”牌系列轮式拖拉机(180/200/220/240/250型),有8种规格、68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万台,多次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评为“全国用户使用可靠产品”,先后取得“中国机械工业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品牌”、“河南省名牌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荣誉。辅助产品有“中原”牌小型挖掘机、装载机、三轮、四轮运输车和“富浪”牌联合割机。形成了以纸质包装、医药包装、塑料包装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体。青岭包装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外向型环保综合包装企业。2002年通过ISO90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主导产品有多层牛皮纸袋、柔性集装袋、托盘、防水纸箱、EVA低熔点塑料等系列包装材料。其中多层牛皮纸袋、纸托盘、防水纸箱获国家专利,防水纸箱取得《欧盟陆空危险品包装许可证》,产品外销比例占90%。新上中缝阀口袋项目,居我国包装行业领先地位。河南凯迪特种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药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先进的多色印制技术生产工艺、控制手段,引进日本东芝电脑纠偏对版设备,具备年生产药用铝箔(PVC)、药用聚氯乙烯 (PVC)2000吨生产能力。事达电器材料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各种规格立体、透明标牌,装饰类牌的私营企业。具备年生产5000万件立体商标及装饰材料的生产能力。是新飞、科龙、容声、TCL、长虹等厂家的重要供货商。荣获新飞、科龙集团优秀供货商称号。获嘉县阀门产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全县有阀门生产企业3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主要产品有闸阀、截止阀、球阀、排污阀、减压阀、调节阀、安全阀、蝶阀、不锈钢阀、铸钢阀等11个系列15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获嘉县以发展高档纱、布生产为重点,调整棉纺产品升级换代进程,以提高整个纺织行业水平。涌现出了开元色纺、汇丰纺织、巨星集团、明瑞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规模已达到10万锭以上。其中,新乡开元色纺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纺、染色、散纤维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纺织企业,产品面向出口,市场前景看好。英联饲料、腾飞纸业、恒达科技等一批企业入驻城东新区。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注重培育发挥骨干企业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扶持壮大重点企业加快发展。
交通通讯
获嘉县的交通优势得天独厚,铁路、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获嘉县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距郑州机场80公里。
铁路:京广铁路、太石铁路穿境而过,纵横贯通,全县有四个火车站通往全国各地。
公路:新郑、新济、新洛、获辉四条省级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织成网,构成了全县公路的大框架,县乡公路密布其间成为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的重要通道,五座跨铁路立交桥已为获嘉的发展拉开了框架。
通讯:获嘉县邮政局所辖6个公司,拥有微机化邮政储蓄所8处。2002年全县城乡数字程控交换机及接入网总容量已达到8.7万门,全县安装电话已达到了7.5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19.5部/百人,全县通信线路实现了中继传输光缆化。优良的通讯设施可使你的信息商机快速、便捷的传向世界各地。
社会事业
2000年末全县有科研机构109家,科技服务组织382家。其中,县办企业科研机构10家,乡镇科研机构70家,民办科研机构29家。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9人,是1986年的2149人的3.88倍。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44人,有中级职称的1627人,有初级职称的4238人。15年中,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2项;承担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7项、市级11项;获科技成果专利83项。建成省级科技示范乡镇1个,市级科技示范村25个,各类科技专业村73个。1998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
2000年,全县卫生机构由1986年的32个发展到430个,其中县级7个,乡镇14个,乡村、厂企、个体诊所409个。全县医务人员由1986年的707人增至1369人,其中高、中级医务人员240人。医院床位由1986年的607张增加到816张。救护车辆由1986年的3辆增加到13辆。到2000年底,全县拥有500毫安X线机、彩色脉冲多普勒诊断仪、德国西门子螺旋CT、B超、电子胃镜、人工肾机、颈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高科技仪器、设备共100余台(套)。15年中,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县”、“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普及县”等称号。2000年计划生育率达98.5%,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13‰和3.56‰,为河南省计划生育一类县。》
2000年末全县各类学校共有255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在校生76493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生505人。全县有幼儿园12个,其中民办幼儿园8个。全县共有教职工3235人,其中民办学校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学童入学率98.6%。1986年至2000年全县累计高中毕业生11603人,升入高等学校4985人,其中升入清华、北大的10人。全县“扫盲”、“普九”工作均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1986~2000年全县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1.27亿元,其中用于校舍建设的0.65亿元,用于电化教学的0.04亿元,购置电脑2200台。15年中捐资助学、集资建校蔚然成风,累计金额达4254.76万元。1990年被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联合授予“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称号。全县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和“六配套”。
全县有体育活动场馆532个,其中篮球场224个、田径场62个、游泳池3个、门球场2个,综合训练厅馆4个、多功能标准综合健身训练场1个。1986~2000年组队参加在各地举办的各级各类邀请、协作比赛44次,在乒乓球、摔跤、柔道、拳击、射箭、跆拳道等项目中获奖20余次。1997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集体”。
县城有影剧院1个,电影院2个,乡镇有影剧院8个。全县有电影放映队134个,县专业剧团1个,还有170个业余剧组,演职人员达1500余人。1986~2000年主要演出剧种有豫剧、京剧,年均演出230场次。文化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设展厅4个。1986~2000年举办各种培训班55次,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92次,组织大型群众娱乐活动285次。1992年图书馆建成新馆,面积1773平方米,藏书5.6万册。文管所馆藏各级文物486件,其中二级品4件,三级品482件。全县共有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个。200多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壮大,县高空艺术团5次刷新世界吉尼斯纪录。马皮舞、踢棒槌、独腿高跷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旅游资源
3000年前,武王伐纣会盟诸侯于此誓师,谋成牧野之战,奠定周朝之基。有武王庙(即同盟山)2000年前,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武帝讨伐,平息叛乱,获吕嘉首级,逐以其地置县,名“获嘉”。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毗邻南太行八里沟旅游区10公里,距离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风景区30公里。
同盟山、武王庙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嘉县城东三公里。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八百诸侯于此设坛誓师而得名。现存山门、二门、拜殿、武王大殿、东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诸侯饮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历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宫、钟鼓楼、太公校阅台、夷齐叩马处、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遗迹。
宁氏祖根
河南省获嘉县是宁氏家族的祖根地。获嘉县在上古时期称为宁邑,周武王伐纣改为修武,汉元鼎六年(前111)改获嘉,此名沿用至今。宁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西汉《急就章》一书上,已列为汉代常见的姓氏之一,宋代编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41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被列为187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宁姓名人28例。宁氏起源之一就是源于姬姓,周武王(姓姬)灭商之后,分封姬姓诸侯,武王封他的弟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濮阳一带)建立卫国。其后裔有卫武公,武公子季亹,被封于卫地宁邑(在今河南省获嘉县一带),其后裔以封地为氏,遂有宁姓。姬姓宁氏是黄帝后裔,周文王是其远祖,宁氏先祖为康叔,始祖就是季亹。其墓在获嘉县李村东500米,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家房产文书在获嘉县档案馆保存。宁氏远祖武王伐纣“勒兵于宁”的古迹——同盟山,在获嘉县城东北二公里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宁”字命名的地名古今都有,如中和镇前五福村东地有古“大宁城”,程遇村有“崇宁寺”,县南有“宁南中学”。所以中国宁姓研究会,确定宁氏祖根地在河南省获嘉县。
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宁姓迁往山西省的较多。明朝以后,迁回来的有:宁登仕、宁登堂,从山西省陵川县迁距获嘉县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王敬屯村,有700余人。宁宏基,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洛阳地区,分布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洛宁、鲁山、卢氏等七个县。除河南省、山西省以外,迁往吉林省、辽宁省、陕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宁姓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