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管辖。县境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北临三门峡市湖滨区、山西省平陆县,南接洛宁县,西邻灵宝市,东接渑池县。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在陕县境内与310国道重合)、连霍高速公路以及郑西客运专线横贯东西,交通便利。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37万(2010年)。
行政区划
陕县辖4个镇、9个乡:
镇:大营镇、原店镇、西张村镇、观音堂镇
乡: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王家后乡、硖石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出现村落。西周时,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是为焦国;又封虢仲于陕。是为虢国。战国时,始属晋,后归魏,部分又为韩国属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属陕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隶州。公元1913年废州置县。公元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
1949年5月,陕县解放,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4月,陕州、洛阳两专区合并,归洛阳专属领导。 1959年,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动工兴建。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1961年10月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县委、县政府设于三门峡市。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
自然地理
陕县地势为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种类型。中山区包括店子乡全部及张汴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为601.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7.4%。低山区分布于县经东北部,包括王家后乡及观音堂镇、硖石乡部分村落,面积35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1.9%。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县东西李村乡及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4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5%。原川区包括原店、大营和张湾三个乡镇的全部地区,以及张茅、菜园、西张村、张汴乡四个乡镇部分村落,面积为24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2%。
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春短。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光能资源可满足各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全年平均气温为13.9℃。
全县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资源量为2.16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13.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主要是西部黄土地区,水资源量为7316万立方米。陕县共有大小河流3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境内共有泉水85处。其中,地处交通要道和名胜风景区的大营镇温塘村温泉,水温高达62℃,时补给量6000吨。
陕县县城世纪大门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3.8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576.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9.4亿元。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上报及批复各类项目37个,争取各类国债资金和上级专项资金项目19个。工业十大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一号机组、40万吨铝矿、蓝雪食盐包装生产线等项目已建成投产,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二号机组、2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2×1.25万千瓦垃圾发电、50万吨杨庄煤矿、开曼能源公司2×2.45万千瓦发电机组、60万吨甲醇一期、三门峡市区供热工程等跨年度项目均已达到或超过年初计划进度,2×2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核准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业经济焕发勃勃生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实现利润1.25亿元,分别增长26.2%和16.9%。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畜牧业规模继续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获全省“造林绿化示范县”称号;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首次实现无公害蔬菜上市销售;农业信息化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在全市率先通过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验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组织劳务输出31078人,累计创收1.2亿元。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粮食直补工作圆满完成,农民减负72.4%。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全县列入市国企改革督导目标的10个企业中,已实施破产4个、股份制改造4个、实行一企多制2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受理审批服务事项19546件,办结率达99.5%。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被中央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清产核资卓有成效,不良贷款率下降12.2个百分点。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个,实际利用外资918万美元,直接出口创汇232万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增投资10万元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30个、非公有制经济实体1000个。
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陕州大道西延等9项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建设投资突破1亿元,建成“村村通”公路60条、166.4公里,雷湾—西张村、观音堂—宫前道路建成通车。修建农田水利工程1120处、人畜饮水工程25处,重新获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继续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基础建设,建成甘山公园度假游乐区、甘山钟楼、甘山瀑布等新的旅游景点,成功举办了陕县首届连翘花节和第三届空相寺庙会。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立河南省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陕县科技传播咨询中心,实施科技项目30个,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8%。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财政投入1100余万元,实现了教师工资城乡同酬、财政统发;筹资9000万元建成了豫西地区设施一流的陕州中学高中部;投资500余万元完成42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18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实现了城镇“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及时发放救灾粮款39万公斤、162.7万元,帮助灾民修建房屋889间,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人文历史
陕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老的黄河文化孕育了灿烂的陕县文明。名胜古迹有旧时期遗物出土点5处,龙山、周口文化遗址、虢国古文化遗址等35处,古城址6处,石碑249座,石刻遗像7处,夏侯皋墓、李密墓等古墓12处,古桥4座。著名的古建筑有全国4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舍利塔及空相寺、达摩塔、安国寺等。古迹还有南北二崤道、雁翎关、甘棠遗址、分陕石柱及光武洞、王莽寨等。馆藏文物有“天下第一剑”、青铜钟、百骏图等。
陕县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滔滔黄河、巍巍崤山组合成雄壮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情风俗。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河南省开发建设“三点一线”和三门峡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机遇,本着“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工作思路,依托陕县特有的自然生态、达摩文化、豫西民俗、天然矿泉等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加大旅游投入力度。累计投资两亿元,建成了四大景区、二十余个景点,旅游业基本形成规模。
历史著名人物有唐代的姚懿、上官仪、上官婉儿,五代的魏野,明代的王以悟,清代的兀焕勋,民国时期的薛勉等。苏秦、张仪、刘邦、王莽、刘秀、李世民、武则天及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等历代名人都在陕县留下足迹或墨迹。
近代文物有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胜利水库旧址、冯玉祥将军纲领碑、杨连弟烈士纪念碑等。
社火,作为一项传统民间综合性文化活动,在陕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陕县社火有秧歌、高跷、舞狮子、跑旱船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此项活动更是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风景名胜
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现在河南三门峡、甘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甘山森林公园: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南部窑店林场境内,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距离市区28公里,车程40分钟。属国家3A级旅游区(点)。景区总面积为3800公顷 ,最高峰海拔 1884以米,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多达1500多种,动物 20余种,林木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自然风景具有奇、秀、艳、幽、静特色, 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别具一格,风景十分秀丽。 主要景点有蝴蝶沟、铁瓦庙、祖师庙、钟楼、马武寨、崔氏洞等。开发的项目有:甘山别墅山庄、甘山会议中心、甘山民族民俗游乐场、甘山植物园、甘山养鹿场、射击场、人工湖和甘山滑雪场。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是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高阳山景区:位于陕县县城南部,东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西距三门峡西火车站3公里,景区占地1050亩。高阳山原名温塘南山,据历史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在城东(陕州)建都,取名上阳城,虢国城域则依上阳,相应取分为山之南莘原之北为下阳,西域卧龙滩为高阳,温塘南山即取名高阳山。高阳山名胜古迹颇多,民间传说故事优美动人。景区内刘秀峰之立地支天,光武洞藏龙卧虎,温泉水祛病强身,真可谓:刘秀峰、王莽寨、曹祖池风水宝地;姚懿碑 、王建诗、摩崖像别有洞天。新建的十个极具异国风格的温泉浴池,将使你领咯到农郁的“泡浴”文化,789个台阶的天梯寓意深刻,直入云霄;沿天梯拾阶而上,登临恋乡亭,九曲黄河尽收眼底。
雁翎关及夏后皋墓:雁翎关位于陕县菜园乡与宫前乡交界处,关口海拔高度851米,宽度约200余米,最窄处宽约30余米,关口东西均为陡坡,形势颇为雄险。雁翎关春秋时期称其为南陵,北魏至唐又称西崤,关口东面响屏山为西崤诸山之宗,其附近诸山,据《水经注》记载有千崤、盘崤之称。崤、雁二字声同韵近,疑雁翎关本名崤陵关,因群众讹传,称其为雁翎关。在雁翎左边的一片高阜处,有一座古冢-夏后皋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
空相寺:原名定林寺,又称熊耳山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53公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12月圆寂,终年150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