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河南省濮阳市辖县。位于河南省东北边陲,濮阳市北郊。地理坐标:东经114°47′--115°23′;北纬35°45′--36°05′。东与山东省莘县毗连,南与濮阳市接壤,西邻安阳市内黄县,北靠南乐,西北隔卫河与河北省魏县相望;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总人口69.35万人,辖3镇14乡,502个行政村。清丰县版图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8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3万公顷,人均耕地1.3l亩。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457300 代码:410922 区号:0393
行政区划
清丰县现辖5个镇、12个乡:
镇:城关镇、马庄桥镇、瓦屋头镇、六塔乡、仙庄镇
乡:巩营乡、马村乡、高堡乡、古城乡、大流乡、韩村乡、大屯乡、固城乡、柳格镇、双庙乡、纸房乡、阳邵乡
历史沿革
汉置顿丘县,唐大历七年(772年)置清丰店。这里有个孝子张清丰,为人所仰。据《旧唐书·地理志》:“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清丰古称顿丘。唐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表奏朝廷析顿丘与昌乐(今南乐)4乡置县,因辖境内有隋代孝子张清丰门阙,故名为清丰县。清丰,唐代属澶州,宋初沿旧制,崇宁五年(1106年)改澶州为开德府,清丰属之。金初改开德府为澶州,后又改为开州,清丰属之。元属大明路开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清丰属直隶省大名府。清沿旧制。民国初改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抗日战争时期,县东为清丰县,县西为卫河县,属冀、鲁、豫边区。1949年8月,撤冀、鲁、豫边区建平原省,卫河县并入清丰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并入安阳专区,清丰属安阳专区。1958年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清丰属新乡专区。1961年新、安两专区分治,清丰属安阳专区。1983年9月置濮阳市,清丰改属濮阳市。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条件良好。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无霜期215天,年平均气温13.4℃,年均降雨量700mm。境内地势平坦,主要河流有卫河、马颊河、潴泷河和第二、第三濮清南引黄工程,地下水源充沛。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矿井盐和煤等,储量丰富,质量上乘。
经济发展
经初步核算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94505万元,人均GDP12898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1807万元;2009年共有全部工业企业105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19236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467246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4632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森林覆盖率为16.7%。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等。土特产有皮毛工艺品、草辫制品、鬃、肉兔等,其中草辫制品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农业基础牢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属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红薯等,年粮食总产达49.8万吨以上,曾被评为“全国500家产粮大县之一”、“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县”,被农业部确定为“黄淮优质专用玉米优势区”。“红(辣椒)、白(食用菌)、绿(速生林)”三色农业发展迅速。辣椒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豫北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食用菌种植达200万平方米,被命名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被科技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速生丰产林达26万亩,被命名为“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示范县”、“全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畜牧业蓬勃发展,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生猪75万头,山羊62万头,家禽1500万只。被评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资金26.5亿元,项目462个,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投资30亿元的离子膜烧碱项目和投资5亿元的醋酸乙酯项目先后户清丰,在引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累计投资3800多万元,在县城东南部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实现了通水、电、路、讯、气、排污等“六通一平”,并制定了零地价、零进入、零收费的“三零”管理政策,总投资3.3亿元的恒立佳泰、中崎石油管具等6家企业入园发展,成为县域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近978家,其中新上投资1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65个,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医药化工、生物能源等支柱产业,是全省最大的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大输液生产基地、彩涂板加工基地,豫北最大的瓷砖、针纺制品生产基地。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多元,新修了文化路,人民路、西外环、北环路等8条城道路,县城城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扩大到16.5平方公里;新建了综合办公楼、国税局办公楼、清华苑商住小区、金桥商业城、银河山庄、垃圾中转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30余项市政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完成了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城网改造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完成了阳子线、清六线、清苏线改造等县域内11条主干道建设,“村村通”柏油路、农村通信网络、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区人口达到8.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9.8%,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以人民路为中心的县城新区开发全面展开。县城成功引接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完成了文化路改造、国道106线唐庄至南乐段大修、省道吴黄线潮旺至内黄界改造公路等修建工程,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试点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被命名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对单拐革命纪念地的部分旧址进行修复和建设,并成功举办了濮阳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活动。征收养老保险费1199万元,争取资金1858.6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了城镇居民应保尽保,被命名为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交通通信
交通现状: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交通货运量22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59584万吨公里,交通客运量209万人,旅客周转量12395万人公里。
公路网发展迅速。境内公路总里程479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55.16公里。2009年,全县国、省道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为104.237公里。其中,国道23.032公里,省道81.205公里。大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有国道106线穿过。现有农村公路总里程1046.8公里,其中:县级公路7条,全长144.4公里,乡级公路55条,全长321.5公里,村级公路592条,全长569.4公里,油田专用公路2条,全长11.5公里。全县在17个乡镇客运站全部投入运营,共有12条客运线路,187辆公交车辆,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出行需要。桥梁47座1433延米。
邮电通信:邮电通信业业务总量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66万元,通信业务总量49881万元。电话机拥有量291590部,移动电话2009年末达到247066户。
卫生事业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0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0个,乡级卫生院17个,村级医疗机构1074个,民营医院3个。 乡镇卫生院17个,其中,中心卫生院5个、一般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875个;个体诊所19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共10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站1个,卫生学校1个,卫生监督所1个, 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1个,新农合管理办公室1个。
全县县、乡两级卫生人员总数为149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8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75.5%;其它技术人员167人,所占比例为11.2%;管理人员74人,所占比例为4.9%;工勤人员126人。全县有病床952张,其中乡镇卫生院336张,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43张。
全县万元以上设备共有240台,总价值1837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4台,50-100万元设备6台,50万元以下设备230台
教育事业
2011年,教育局启动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制定了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初中,每8000人到10000人设一所成建制小学的编制规划。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211所,全县教育系统现有在职教职工5596人。在校学生14余万人,其中成建制小学178所,初中24所,高中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学校4所,公办幼儿园2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285所,其中幼儿园275所、小学8所、初中1所、高中1所。清丰县现有普通高中3所(含民办),在校生6880万人,教师664人,2011年普通高中入学人数1739人。2011年普通高招全县共报名3679人,比2010减少687人;本科上线1695人,比2010年增加316人,本科上线率46%,比2010年增加14个百分点。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县;全县现有职业学校5所(含民办),在职教师179人;清丰县现有成建制小学185所(含民办),教师3217名;初中25所(含民办),教师1770 名; 2011年升入小学14771人;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2-14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小学辍学率为0.368%,初中辍学率为1.21%;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1739人。止目前,已有9所中小学校成功创建市“标准化学校”,第三批申报19所,已通过市教育局验收。全县共有16所小学成功创建县“示范性小学”。投资717万,创建花园式学校50所。其中,城关镇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花园式学校,马村乡初级中学等44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花园式学校。2011年投资450万元,全县“网络班班通”联网班数累计达到80%。
旅游文化
建设完成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并投入使用。2011年,先后完成1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完善了配套设施。“两馆一站”和单拐革命旧址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公益电影放映队设备先进,放映到每个行政村。2009年7月22日,我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丰柳子戏”,应邀于2010年4月3日,赴河南淮阳参加首届“中原古韵---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广受好评。
清丰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春秋属卫,古称顿丘,东汉末年曹操曾任顿丘令。隋朝出大孝子张清丰,唐大历七年(772年),钦定更名为清丰县,2009年经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清丰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清丰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曾设在双庙乡单拐村,邓小平、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抗日,单拐革命旧址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原红都”。
清丰县普照寺
景区景点
普照寺大雄宝殿:位于清丰县城朝阳路中段,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丰亭:位于清丰县城东北隅。因亭内有隋张清丰孝子祠碑而得名。张清丰祠碑是濮阳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原竖立在县城南关外张清丰孝子祠前,因祠早年毁废,1989年迁移于此,并修建清丰亭。清丰亭虽然体量不大,却是清丰县标志性建筑。2000年,张清丰祠碑被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占地18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是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1944.9—1946.10)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领导同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成功制造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现陈列在中国军博)。先后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济南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05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获得省文物局颁发的优秀陈列奖。
清丰古槐:武强镇古槐,位于清丰县纸房乡武强镇西古寺(今烈士祠)院中,该树胸围4.8米,直径1.53米,枝下高 2米,树高12米,冠幅东西14米,南北15.3米。南面一枝“文革”中毁掉。主干空,主枝干枯,次枝茂盛,树龄无可考。
老爷庙古槐:位于清丰县城西老爷庙前,该树胸围2.95米,直径0.95米,树高14米,覆盖面积172.8平方米,主干稍空,主枝干枯,次枝生机盎然。原树已殁,此为后生。相传曹操、赵匡胤曾在原树拴过马。
生活习俗
饮 食:人们习惯一日3餐,早喝粥,午吃干(馍馍或捞面),晚喝汤。旧时群众主要以红粮(高梁)和糠菜为食,吃窝窝头,喝稀粥,即使地主、富家也并非全年吃小麦;穷、富均以柴草为炊。建国后,群众生活日益提高,尤其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群众粮食以小麦为主,辅以玉米、小米、大米和豆类;燃料使用烧煤炭、液化气、天然气。
衣 着:旧时,一般群众均穿棉土布,富贵之家穿绸缎。上层着长袍,平民穿短衣;权贵戴礼帽,百姓戴帽盔儿、裹毛巾;脚穿圆口或湖口布鞋。服装花色单调,男性多着黑色、灰色和土色(乡间称“紫花色”)女性多着白色、黑兰和镂印花色。建国后,只有老年农民穿中式衣裤,一般人多穿“中山服”、“学生服”等。近来,干部、职工、青年学生穿西装者渐多;土布被取代,花色、样式日趋多样化。
居 住:农村习居“三合院”。旧时房屋为厚坯墙,格子窗,两开厚板木门。贫家多草房,富家多瓦房。瓦房结构习惯于重梁起架,3路檩、方椽、笆砖或圆椽、苇芭等,上为小兰瓦,有功名的人家,瓦屋脊上安有“兽头”,有的是五脊六兽。现在草房已很少见,多为瓦房或水泥捶泥顶平房;砖木结构,装板门,两开窗,小兰瓦渐为大红瓦、小红瓦取代。近几年,前出厦瓦房、楼房大兴。
行 走:旧时行走,一般人靠徒步、骑毛驴,富人靠骡马拉的辕车、辇车。建国后,自行车逐渐成为普通交通工具,尔今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几乎家家皆有,私家汽车愈来愈多。远途旅行,多乘从汽车。
办九儿:婴儿出生第九日,亲朋持礼祝贺。事主置办酒席招待。贺礼为小米、白面、鸡蛋、红糖、衣料、衣被,旧时尚有手镯、锁儿、项链等。
庆 寿:老人诞辰,儿孙设筵祝福,以表孝思,年岁愈高,生日过得愈隆重。80岁生日最隆重,俗称“庆八十“。是日,亲朋晚辈向老人祝福,有的磕头拜贺,事主则大宴宾客。
待 客:清丰人素来好客。平时来客,要敬酒、敬茶、举坐或留餐;节日更为讲究,烟、茶不必说,吃饭要论碗、动盘,近年来讲炸、讲溜,习惯摆有名堂的席面。
称 呼:父、母呼“爹”、 “娘”(解放后有的呼“爸”、“妈”),祖父、母呼“爷爷”、“奶奶”,曾祖父、母呼“老爷”、“老奶”,儿女呼名字,或呼“小儿”、“妮儿”,父之兄 弟呼 “叔”,父之姐妹呼“姑”,母之兄、弟弟呼“舅”,舅妻呼“妗”,母之姐妹呼“姨”,姨之丈夫呼“姨父”。母之父,母呼“姥爷”、“姥娘”,父母之姑姑呼“姑奶奶”、“姑姥娘”,父母之姨呼“姨姥娘”。社会上,年长者呼“老大爷”、“老大娘”,一般人呼“大哥”、“大嫂”、“同志”等。旧时,女子婚后则隐其名,书面冠姓称“氏”、如“张氏”、“李氏”,口头按闺门排行称“姐”,如“大姐”、“二姐”;解放后则呼姓道名。
地方特产
红薯泥:是一道久负盛名的中州名菜,选用红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红丝等原料。兑入香油烹饪而成。色泽晶莹,甜香可口,营养丰富。
麦秸画:产于河南清丰,麦秸画是用普通的麦秸作原料,借鉴国画、民间剪纸等表现手法,将麦秸剖开、烫平,剪刻结合,经染色、烫色、抢毛、撕毛等工艺制成。题材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田园山水、古今人物等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构图、造型已由平面向 立体发展,制成各种图案的麦秸盒,做工精巧,色泽鲜明,颇得中外人士好评。
辣椒:金秋送爽拂硕果,椒乡椒红迎嘉宾。2007年9月28日上午,在誉满中原的孝道之乡、中国辣椒第一县---河南省清丰县,2007中国·清丰辣椒文化节正式开幕。其主题是:立足清丰,面向全国,以椒为媒,广交朋友;依托辣椒基地,弘扬辣椒文化,携手各界精英,共谱辣椒产业发展新篇章,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