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处于东经112°46′-113°11′,北纬32°47′-33°09′,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耕地106.9万亩,总人口65.8万。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社旗居县境中部,距省会郑州220公里,距南阳40公里。全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史记载以来,无特大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适宜永久性居住及投资。
行政区划
社旗县辖11个镇、4个乡:
镇:赊店镇、桥头镇、下洼镇、饶良镇、李店镇、兴隆镇、晋庄镇、郝寨镇、苗店镇、朱集镇、太和镇
乡:城郊乡、唐庄乡、陌陂乡、大冯营乡
历史沿革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赊旗镇,将“赊旗”改为“社旗”作为县名,以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据清光绪《南阳县志》卷3说,赊旗店为“豫南巨镇”,赊旗之名是因“元分旗屯田,军主氏佘而”。社旗乃取“赊旗”的谐音,也有“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之意。(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唐虞之际,为吕望先祖“四岳”封地,称吕。西周属申,春秋属楚,战国归韩,秦、汉属堵阳(今方城县),三国属荆州。隋时属淮安郡。唐时属唐州。五代十四国时期属泌州。宋、元、明、清属南阳府。1933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六区专署。1965年11月,析南阳县、赊旗镇、桥头区、青台区、方城县陌陂枢、唐河县太和区、泌阳县饶良区,建立社旗县。属南阳专区,1968年改称南阳地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赊旗镇,将“赊旗”改为“社旗”作为县名,以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国务院1994年7月1日批准撤销南阳地区和南阳市、南阳县,此县划归南阳市管辖。
人口特征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6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万人。男33.0万人,女30.1万人。2002年出生人口5977人,出生率7.5‰;死亡率5‰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2002年末,社旗县共有劳动力数34.1万,其中乡村劳动力33.8万人,城镇失业人数0.3万人。2002年末,社旗县共有单位从业人员23534人,工资总额13095.3万元,年平均工资5569元/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74人。
地理环境
社旗县地质构造受豫西南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形为西缓东陡,东部为低缓起伏的半丘陵、半平原,西部为一望无际的宛东平原。
社旗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187.8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6.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2℃,历年月平均气温最低1.4℃,最高28.0℃。全年无霜期233天,≥0活动积温5500℃,≥10℃活动积温4939℃。年平均降水量910.11mm,4—9月降水689.2mm,占全年的75.7%。
经济发展
社旗县按照“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建设新社旗”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方略”,实施“一年小变样,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的创业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强县、生态大县、文化名县“三县”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1.5亿元,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3.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29.1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18.9亿元,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亿元,增长3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6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62元,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4亿元,增长22.7%。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大力发展棉花、林果、脱毒红薯、畜牧、烟叶、蔬菜、中药材、桑蚕等产业,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8个产品通过省市产地认证,3个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产品认证。重视农民减负增收工作,共兑付直接补贴资金999.3万元,减征农业税2012万元,人均减负52.8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800万元,改善农业种植、灌溉条件。完成大面积造林2200公顷,新建绿色通道36公里,植树300万株。
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招商引资项目85个,已建成投产52个,其中计划投资2亿元的康师傅方便面生产项目,完成投资5194万元,已有4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新增17个,产值完成8000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0.3亿元,增长34.5%;入库税金1440万元,增长11%。城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明显。投资1.2亿元,完成县城总体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山陕会馆周边改造等5个项目规划,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山陕会馆3A级景区已被省旅游局验收合格,有4条旅游线路被省旅游局批准开通。商贸古城建设加快,完成了工贸投资区规划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框架拉大,绿化、美化工程进展迅速,完成了40个行政村的村村通油路工程,新建改建油路达95公里,投资2200万元进行的城网改造工程正在进行。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抓住国家加大扶贫开发和支持“三农”力度的机遇,全年共争取、实施项目129个,总投资14.9亿元。先后派出50多个小分队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设立驻外办事机构7个;全年共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50个,计划投资17亿元,已到位县外资金2.97亿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大集”,举办电视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技术55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二中升为市级A类高中。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养老、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一、二、三次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2年增长4.13倍,平均每年增长1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3亿元,比1992年增长3.40倍,平均每年增长11.8%。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45.9∶23.9∶30.2调整为2002年的45.1∶24.7∶30.2。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多元化均衡发展。以金融保险业、商业、交通邮电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咨询服务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2002年,这五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4%。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占1.02%;房地产业加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2%上升到4.5%。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社旗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投资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等方面倾斜。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在投资总额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完成投资150 亿元,增长4.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1%。。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旗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2002年,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54.5%,公有制实现形式日趋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升为45.5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提高中心城区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的水平。推动中心城区综合改造,加速旧房成片成套改造。重点突破、有序推进郊区城镇体系建设。强化对乡镇建设的规划指导与管理,鼓励工业向县工业区和重点乡镇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重点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新城和中心乡镇,加快推进乡镇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农业发展
全县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素有“豫南粮仓”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绿豆、芝麻、棉花、烟叶,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花、优质绿豆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闻名的黄牛开发基地,也是重要的优质花生、芝麻、油菜生产区。近年来,全县确立了“压缩低效粮食,主攻优质烟棉,壮大三粉、畜牧,发展林果套种”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烟叶、棉花、小辣椒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55.5万亩,培育发展的以畜牧、“三粉”为主的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猪牛羊饲养量达到162万头(只),年出栏9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6.8亿元;以“三粉”为主的加工业独具特色。
社旗县农副产品、劳力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开发,兴办实业,重振古镇辉煌,共创社旗大业。社旗县是一个种植大县,2002年,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优质红薯面积12万亩,脱毒红薯10.7万亩。三粉加工在社旗县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三粉加工做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壮大,狠抓基地建设、扩大加工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兴建销售市场,使三粉加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目前已发展三粉加工机械生产线650条,建成5个加工小区,年加工三粉总产量达到10.8万吨,产值2.8亿元,并创出"旗珍"、"达兆"、"银宝"等一批名优产品,远销湖北、湖南、甘肃、陕西、新疆、青海等地,成为全国闻名的“三粉之乡”。今年在巩固扩大加工能力、开拓市场的同时,瞄准农村城市两个市场,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发展高中低档产品,实现三分之一产品进超市,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往省外,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农村,并朝着创建全国"三粉"名县的目标迈进。
以“一区三专”(养殖小区、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为载体的规模饲养迅猛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猛上规模、提高水平”的指导思想,通过政策支持、典型引路、服务推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初步形成了肉牛、奶牛、肉羊、生猪、蛋鸡、肉兔等六大养殖基地。2002年以来,全县新建养殖小区30个,其中,千头(只)畜位的养牛小区23个,养羊小区6个。养殖场发展到318个,专业自然村发展到259个,专业户发展到11210户。全县牛猪羊规模饲养量达到70万头只,占总饲养量的42%。按照产业化要求,培育了丰源牛羊养殖公司、恒发养殖公司、巨鑫养殖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养殖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发展
社旗工业在发展中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经济取得重大进展,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拥有县办工业52家, 中外合资企业3家,乡(镇)村两级集体企业82家,已初步形成了以酿酒、医药、化工、汽车配件、淀粉、皮革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
其中,河南赊店酒业有限公司在全国50家最大饮料生产企业中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酒精行业第三位,是中国酒精行业综合利用最佳企业,其产品赊店老酒四大系列16个品种获省优、部优和国家、国际金奖; 华茸堂药业有限公司9个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 “国公酒”、益肾生发丸等三种产品获国际金奖; 赊店科邦化工公司是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其主要产品甲磺酰氯、 甲磺酰胺被河南省命名为“科技型产品”,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前景广阔。伴随工业发展起来的物流产业,像金辉物流等省内知名物流企业在社旗都设有分公司。
社旗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2.68平方公里,发展区3平方公里,控制区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和高新技术(电子)等四个区域。主导产业为食品和纺织服装;主要产业为建材和高新技术。主道路六纵五横,规划进驻项目300个,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180亿元,项目区全部建成后,总产值可达300亿元。
交通通讯
社旗县交通便利,距二广G55、沪陕G40、南兰S83三大高速入口、南阳机场均在30分钟车程以内;S333、S239、S240三条省道贯穿县境,西邻焦枝铁路,南毗宁西铁路。程控电话与移动电话、光缆通讯等构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大通讯网络。全县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50万伏高压线路横贯全境,电力充沛。
旅游资源
社旗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文物璀璨,人杰地灵,自古商业发达,集市繁荣。县城内七十二条古街道保存完好,构成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清代一条街尤为完整。首批国家文物一级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造型奇特,气势恢宏,木石雕刻精妙绝伦,集中外建筑雕刻之精华,堪称全国一绝。此外,还有因项羽屯兵闻名的霸王山,有融中外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太和转楼,刘邓大军商讨宛东战役的社旗彰新寨会议旧址等名胜景点,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旅游环境。
2010年07月,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当地特产
炸鹅脖:将葱、姜洗净,均切成末。淀粉加水适量调匀成水淀粉约20克,待用。将肉末放小盆内,加盐、葱末、姜末、料酒、酱油、水淀粉、味精搅拌均匀,再加香油拌匀,待用。将豆腐皮洗净,晾干,用刀切开,再切成6.5厘米宽的长条,取用4条。将肉馅分成4份,分别抹在4条豆腐皮上卷成长卷,再用面粉加水调成糊,抹在豆腐皮包粘缝,包粘两头。旺火坐油勺,用三四成热的油温,将鹅脖下勺微火炸透捞出。待油至五六成热时,再下入鹅脖重油炸一下,呈金黄色,捞出。将炸好的鹅脖用刀改成马蹄块,装入平盘码好,带小碟椒盐上桌。
蜜汁江米藕:原名“熟灌藕”,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甜菜。据传“熟灌藕”始于元代,后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成为“蜜汁江米藕”。此菜选用豫西南社旗县唐庄白莲藕,经煮、酿、蒸、蜜炙而成,成菜软糯香甜,为筵席名馔。白莲藕个大节长,皮薄肉细,晶莹如玉,甘美可口。一般的藕切开后都有许多细丝相连,牵扯不断,故有“藕断丝连”的成语,而唐庄白莲藕却切削刮剁都不见一丝,为藕中奇品。清代曾列为贡品,是不可多得的烹饪原料。
彩色花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而产生多种颜色而来。彩色花生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几个品种,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紫黑、白、紫红、红白,彩粒等几个色系。 五彩花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红花纹、黑底黄花纹、黄底黑花纹等颜色。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区别,只是叶片稍大一些。按粒色可分为两粒黑,四粒黑,两粒彩,四粒彩,两粒花,两粒白等。
社旗胡辣汤:自成一派,与逍遥胡辣汤有明显的区别。社旗胡辣汤采用牛羊肉做老汤,以社旗特产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海带、金针等为主原料熬制而成。入口鲜香,一直受社旗人的喜爱。
卤肉火烧:社旗卤肉特点隔数里就能知其味。色泽金黄,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社旗卤肉一定要趁热吃,凉了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口感。有些地方称之为烧饼。社旗火烧与其他北方烧饼最大的不同在于,社旗火烧程螺旋状面饼,并加入盐和五香粉等调料,酥脆咸香。火烧夹卤肉的吃法,是社旗人的一大特色。烧饼的酥脆加上卤肉的鲜香。火烧夹卤肉也属于一种快餐食品,方便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