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河南省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总人口50.22万人(2008年)。新安历为13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471800。 代码:410323。 区号:0379。
行政区划
新安县辖10个镇、1个乡:
镇:城关镇、石寺镇、五头镇、磁涧镇、铁门镇、石井镇、仓头镇、北冶镇、正村镇、南李村镇
乡:曹村乡
历史沿革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还有汉函谷关、王乔洞、洞真观等人文景观。“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也许诗人不会想到,自己饱含酸楚的一笔竟成为今日繁华的映衬和烘托。
据史书记载: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1936年复新安县名。故址在今渑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唐宋以来长期属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民国初,属河洛道,以后道撤,直属省辖。建国后属洛阳专区,现为洛阳市辖县。

荆紫山
地理环境
新安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各类地形齐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综观全貌,黄河横于北,秦岭障于南,中间四山(荆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夹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总的特征是:“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
新安山地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新安渑池交界地区,包括曹村、石井、峪里3个乡的大部分。这里群山绵亘,峰峦重叠,岩石裸露,沟谷幽深。多为石质中、低山区,一般海拔700~1000米,最高点海拔1384.7米。山地总面积22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2%。
新安丘陵为全县主要地形,分布于涧河南北二岭及畛河北岸等广大地区。这里岭坡连绵,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切割严重,多为黄土覆盖。一般海拔300~400米。面积83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8%。
新安县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春季少雨天干旱,夏热雨大伏旱多,秋高气爽寒来早,冬冷风多雨雪少”。境内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大,降水时空分配不均,以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时常出现。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1160.3平方公里,折合174.05万亩,人均土地3.57亩。耕地多分布在海拔200~400米的地带,总面积5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0.4%,全县人均耕地1.1亩,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安境内自北向南有黄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涧河等主要河流,其沿岸均有河谷川地分布。这里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为农作物主要产区。除涧河岸川平地较为宽阔外,其余河谷均比较狭窄,一般海拔200~300米,川平地面积10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黄河、畛河川平地现大都被小浪底库区蓄水所淹没。
新安境内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种达20余种,煤炭、硫铁、铝矾土、石英石以其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等特点,被誉为新安四宝。新安煤炭总储量18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硫铁矿储量2.2亿吨;硫磺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铝矿石及耐火粘土总储量3.8亿吨,为河南铝土工业主要原料基地之一。县内有涧河、磁河、畛河、青河四条河流,加上168平方公里的黄河新安万山湖,使新安成为北方少有的水资源丰富地区,近年来又投资2亿多元兴建了每秒6立方米流量的提黄工程,可基本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涧河大道街心游园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1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完成69亿元,增长42.2%;第三产业完成14亿元,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9亿元,增长98.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6亿元,增长4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44元,分别增长13.9%和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亿元,增长12.8%。年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5亿元,比年初增加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亿元,增加3.1亿元。
工业兴县步伐进一步加快。中色万基铝板带深加工项目,两条冷轧生产线已加工铝板带9000余吨,热轧、精轧和另一条冷轧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2万吨铝箔项目主厂房封顶。2万吨阴极碳素项目已点火生产。4台13.5万千瓦机组项目1号、2号机组完成了锅炉吊装,3号、4号机组完成了土建工程。120万吨的正村煤矿实现主、副、风三井落底和贯通。419万重量箱浮法玻璃项目提前建成投产。积极实施企业改革改制,对化肥厂实施了资产整合,盘活资产1.6亿元。全年实现工业税收3.1亿元,增长13%。
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通过抽调干部组成招商组开展驻地招商,举办推介(洽谈)会进行定向招商,出台措施调动全县上下常年招商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招商引资的渠道。全县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75个,已开工建设150个,实际到位资金10.5亿元。东方实业结构件、低密度陶粒砂等亿元以上项目已相继落户该县。实行县领导分包联系制度,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担保,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全县新上民营企业170个,其中超亿元6个、1000万元以上28个。全年实现增加值21亿元,增长55%,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企业由上年的9个增加到42个,入库税金由1.05亿元增加到1﹒74亿元。
“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南大岭万山湖朝天椒种植业基地,面积由上年的733.33公顷发展到1533.33公顷;北部山区6个乡(镇)的林药粮药间作基地,发展中药材2000余公顷。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对1万余名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务工5.3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2.7亿元。认真做好兑付粮食直补资金、减免农业税工作,全县农民负担进一步降低。以治河、治山造地和旧宅复耕为重点,治理土地733.33公顷,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状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发展灌溉面积206.6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巩固了1.87公顷退耕还林成果,年度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如期兑付。

县城一角
工业兴县
新安县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煤、铁、硫铁、铝土及耐火粘土、石英岩等20余种。其中煤炭总储量10亿吨,为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铝土储量1.5亿吨,是河南省铝工业重要原材料基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安工业从矿产资源开采业起步,滚动发展,逐步开发了陶瓷、水泥、电力、耐火材料、硫磺等矿产资源初加工产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安逐步确立了“工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并将发展工业的突破口选择到煤炭、铝土等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和转化增值上,由煤变电,由电变铝,再到铝深加工,不断拉长链条,培育形成了新安电力集团这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的发展。
目前,新安县已培育了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基地,以铝板带、电解铝、氧化铝为主的铝工业基地,以玻璃、陶瓷、碳化硅为主的新型建材基地,以氢氧化铝、金属钠、靛蓝粉为重点的新型化工基地,以东方实业、河科大齿轮为依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和制造业五大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工业集群。在县办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安县还坚持县办工业和民营经济“两翼齐飞”战略,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促使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首先是建立了严格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在乡镇推行“三三制”工作法,对县直单位一把手实行“一岗双责”,通过以商招商、组团招商、驻地招商、项目招商等形式,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年终对招商引资工作有功单位和人员进行重奖,凡引进项目产生效益者还可以获得利益分成。
未来新安工业,将紧紧抢抓中原崛起和建设郑洛工业走廊的良好机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和机械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培育2-3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构建由“五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成的新型工业体系,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煤-电-铝”产业,做大做强电解铝及其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全国著名的铝产业基地;搞好“一线三区”(310国道沿线和洛新工业区、万基工业区及万山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著名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工业基地和洛阳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
农业产业
新安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薄弱,素有“山陡、岭多、沟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之称。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曾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安坚持“以工哺农”战略,围绕“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使新安农村形成了“南椒、北药、川区菜、东区樱桃、丘陵烤烟”五大种植格局,特色种植面积15万亩,加上养殖业、文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11个乡镇形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县农村有11个乡镇296个行政村,耕地42万亩,农业人口42万人。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70万亩,总产1.8亿公斤;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1.7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39.2万头;山绵羊饲养量达到15.7万只;家禽饲养量263.8 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1.6万吨、1.3万吨、0.1万吨。万山湖朝天椒基地面积稳定在3.5万亩;林药、粮药间作为主的中药材面积稳定在5万亩;高效无公害瓜菜稳定在1万亩;大粒樱桃面积发展到1万亩;全县连片种植示范区达34个;规模养殖场达188座,规模养殖户达2100户,养殖专业村达到12个;金土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宏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中科院确定为全国奶牛胚胎基地;被确定为生猪供沪生产基地。

世纪广场
基础建设
针对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状况,新安县累计投资10亿多元,使120多个村吃上自来水,80多个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在全省率先消灭无电户;完成“村村通”道路700公里 ,使62个村通上了公路、236个村通上水泥路;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改造,消除了D级危房;对11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和设施配套,在村村建起卫生室。对700多户不具备生存、生活条件的深山独居、散居户进行开发移民,对4000多农村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搬迁。还为所有行政村通上了闭路电视,建起了“农家超市”。同时,政府出资,为全县农民免费办理新型合作医疗,免除全县农村义务阶段中小学所有杂费,为农村贫困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新安仅剩余劳动力有10余万人,为解放劳动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新安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每年拿出数百万元,免费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由过去的封闭型、体力型变为知识型、技术型,仅2006年,新安就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把4亿元的收入装进了农民的口袋。在此基础上,新安县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即围绕规模、特色发展高效农业,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文化教育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县城常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戏剧调演、唢呐比赛及狮子、社火表演,排鼓、高跷、秧歌、竹马、旱船等民间艺术汇集县城,各展风采。并组织大型文艺晚会,安排体育比赛及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特别是每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城镇文化活动达到高潮。除各类社火表演外,县城还有灯展、灯谜晚会、焰火晚会等活动,游人众多,观者如潮。近年,著名戏剧、歌舞、小品、相声等艺术团体及一些著名演员、“歌星”、“影星”、“笑星”,曾多次到新安县城演出,受到城镇观众,特别是一些青年“追星族”的欢迎。
如今,新安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新城新建设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多功能影剧院及乡镇文化站,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发展社区、村镇文化和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并不挖掘民间艺术,支持群众性各类文艺团体和文化活动。通过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建设了辐射范围较广的新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政府网站。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由原来的97%上升到99%以上。实施了新农村书屋工程,完善了13个乡镇文化站和120个文化大院,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全县农村文化大院普及率达到90%。
新安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文风昌盛”的美誉,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制定了“科教兴县”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已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成为洛阳市第一个基本消除现有D级危房的先进县;教学装备达到国家教育部一类标准的中小学有35所,其余均达二类或三类标准;全县三年级以上学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91%以上的学生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全省率先建起了覆盖县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达到了我国发达地区水平。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杂费及课本费,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98%以上,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100%。
全县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一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3所,市级示范性初中5所,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九县六区位次始终保持前列。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新安县职业高中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职高每年招生人数达3000人,开设16个专业80个教学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建设人才,有力促进了新安的经济发展。全县有6所高中,其中普通高中3所,艺术类高中1所,职业类高中2所;全县有29所初中,其中县直2所,乡镇27所;全县有188所小学,其中县直3所,乡镇185所。

龙潭大峡谷
旅游资源
新安县地处豫西山区,靠近古都洛阳,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游览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境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青要山、荆紫山、黛眉山、始祖山、鹰嘴山,有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的168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占整个小浪底水库面积60%左右。且高峡平湖,群山环抱,山水相连,整体形成了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文化为脉的旅游格局。
旅游产业优势十分突出,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景点景观多,省政府小浪底旅游总体规划中,一级景观11处,新安县占4处,二级景观24处,新安县占19处,三级景观70处,新安县占44处;二是景点有特色,具有垄断性、独占性和排他性,主要有: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万里黄河第一湖”——万山湖,“中国嶂谷第一峡”——龙潭峡,“中国第一馆”——千唐志斋(我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AAA级旅游景区),“黄河第一关”——汉函谷关,“黄河绝版奇石”——奇石山庄,“中原第一寨”——黛眉寨,“黄河明珠”——荆紫山,“黄帝密都”——省级风景名胜区青要山。
由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形成的黄河新安万山湖、黄帝密都青要山、黄河明珠荆紫山、黄帝故居始祖山、双龙峡谷、峪里峡谷、龙潭峡谷、黄河小三峡,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面积328平方公里的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集山地、丘陵、台地、河流、湖泊等各种地貌为一体,或险、或秀、或奇、或幽。尤其是作为其核心景区的龙潭峡,典型的丹霞嶂谷地貌,记录着距今25亿年以来地壳的海陆变迁和古海洋的潮涨潮落;峡谷里,不同时期的流水切割、旋蚀、磨痕清晰可辩。谷底探幽,三步一泉,五步一潭,一步一瀑,和谐生趣,赏心悦目。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关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称八特坂或八将山,是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言之“汉时关”即为此地。史称“汉函谷关”,又称为汉关 。

青要山
本地特产
猪肝散:为新安县仓头乡横山村特制的一种男女老幼皆宜的保健良药。据传百年前,该村后沟王德宣与村上店家有亲。某日店主人救了一位从北京返云南保山县故里的染病老人乔志明。老人为报答救治之恩,遂传猪肝散的制配秘方。店主人遂与王德宣合伙制作,称誉乡里。此药主治食积、奶积、疳积、虫积、面黄肌瘦、肚大青筋、脾胃虚损、慢性胃疼、消化不良、妇女血块等症,适应性强,疗效显著,香甜宜口,容易服用,历来为群众所欢迎。远销陕西、山西、甘肃一带。
粒樱桃:新安县北部的五头、磁涧等乡镇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大粒樱桃种植,五头镇的樱桃种植已有千年历史,目前全县共发展大粒樱桃1.6万亩,樱桃售价最高时达到每公斤40元。
牛心柿子:洛阳新安县石井乡峪里盛产牛心柿子,鲜果含蛋白质1.36%,脂肪0.75%,果糖5.11%,粗纤维2.08%,水分80.21%,灰分0.65%。除食用外,还有一定的医药功能。1980年在全国柿树评比中,峪里牛心柿树,被列为优质品种。现有较大柿树万余颗,年产鲜柿40余万公斤,可制作柿饼15万公斤。
万山湖朝天椒:是新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产业,目前全县共完成朝天椒种植面积3.16万亩,平均亩产200.6公斤,总产630万公斤,总产值6930万元。
黄河奇石:是一幅诗一般的画,又是一首首如画般的诗,这些奇石以它的诗情画意向人们炫耀着我们母亲河的伟大。这些石头纹理有章,五彩缤纷,呈现出一幅幅妙笔丹青,成为浓缩山水,人物,世情百态,花鸟动物,图案文字的书画石,有的造型则类人类物,美妙传神,成为天造地设的雕塑石。黄河奇石享誉国内外,赢得广泛称赞,被视为收藏珍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村民们便在农忙之余掀起了玩石,赏石热。本县石寺镇下孤灯村共有546户人家,有180户农民家庭,少则几百件,多则上万件,藏有数量不等的奇石精品,成为远近闻名的"奇石山庄"。
消食丸:又名理气化滞丸,俗名小丸药。为新安县城关镇后峪村陈氏族传验方精制良药,由清代乾嘉年间名医陈青云创制,其子陈禄存继承,至其孙陈德慧开始专制,至今已传6代替200余年。主治食积伤脾、嘈杂吐酸、中气不和、呃逆痞满、痰气上涌及胃疼诸症。无病之人常服此药,亦能增加饮食,强壮身体。民国年间,已畅销豫、陕两省;近年来又远销甘肃、内蒙、辽宁、新疆、山东、湖北等地。 澄泥砚是我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 , 唐宋时曾为贡品 , 唐杜佑《通典》和欧阳修的《唐书 · 地理志》均有记载。宋代李之彦《砚谱》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 新安县古属虢州辖区,早在唐代就盛产澄泥砚,为唐宋贡品。与端·歙·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杜佑《通典》:“虢州贡砚互十具”;欧阳修《唐书·地理志》亦谓:“虢州土贡 新安县生产的澄泥砚精于雕琢,巧夺天工,泽若美玉,国色天香。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置于案头飘逸出淡淡清香,具有清心怡神的妙用。朱砂红,鳝鱼黄,绿豆青,檀香紫等多种色彩赏心悦目,由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被书画界视为珍物。
虢州澄泥砚:历来为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所表睐。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记述之。乾隆皇帝赞其“抚如石,呵生津”。澄泥砚以鳝鱼黄、朱砂红最为名贵。新安县生产的澄泥砚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书画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科技日报》、《解放日报》、《大河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纷纷登载。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民间艺术风采》栏目和七频道《致富经》栏目及九频道对海外栏目拍专题片四个,播放24次,在全国以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全国书协副主席铎为虢州牌澄泥砚题词“砚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都给予虢州牌澄泥砚极高的评价。新安澄泥砚目前被洛阳市政府确定为洛阳的三大旅游产品之一,被洛阳市政府作为高级礼品送给李鹏和夫人。
风味小吃
传统风味小吃新安烫面角 创制于民国三年(1914),已有80多年历史。时有开封人任老大与本县人王金斗,于新安县火车站开设餐馆,出售“老任烫面角”。由于配方科学,制作讲究,所制烫面角面软皮紧,晶莹欲滴,状如新生月,色如琼玉,鲜香可口,时有“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
在经营中,任老大把制作烫面饺的技艺传授给当地人王金斗。任老大去世后,改名号为"老王烫面饺"。现已传至三代。烫面饺的制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面皮为精白面粉,用开水烫后和成块,后将面切开放凉,再重新揉匀,切成脐后,擀成圆片。其馅以鲜猪肉为料,选择前胛后臀,肥瘦搭配,细剁成丁,放入肉汤原汁搅拌,然后配上大葱、生姜、韭黄、白菜心,佐以食盐、白糖、味精、料酒、酱油、五香粉、小磨油等,打拌而成。包成面饺,状为新月,食口处内侧光滑,外侧皱迭八折,形成花边,起脊园平。饺肚内凹外凸,造形别郅,线条优美,每两干面可包饺五个,上笼清蒸,十分钟即成。成饺皮薄如纸,包润如玉,五味具全,鲜香不腻,为小吃中之上品。
近年,新安“方记烫面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风味与日更佳,1986年以来,多次被评为“洛阳市名小吃”,并于1993年应邀参加北京迎“亚运”美食节,受到广泛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