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庄遗址,位于召陵镇傅庄村。鲁(li)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八国之师与楚国结盟于召陵,傅庄在召陵西北1.5公里,为此次会盟地点,故称会成台会胜台。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完好。
沟李遗址,位于召陵镇沟李村东南约100米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襄遗址,位于邓襄寨。遗址包含伏牛山文化和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召陵故城遗址,位于召陵寨西北隅。《郾城县记》载: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3米多,周围83.3米。士人曰:“齐桓将台”,今遗迹尚存。195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慎墓,位于姬石乡许庄东约500米处。1959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1月动工兴建许慎陵,次年三月竣工,1987年省公布许慎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村汉墓,位于召陵镇归村西南500米处。1984年11月,村民刘宪东在责任田起土,挖出该墓,省、地及原郾城县文物主管部门前往发掘。墓内存放铭器多种。
历史名人
召陵位于我国南北交汇处,召陵人既有南方人的聪明灵活,又有北方人的朴实勇敢。历史上人才辈出,均以其独特贡献垂耀青史,著名的有缪肜、陈翔(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人)、董震寰(清、邓襄镇韩庄人)、李廉士(现代,老窝镇宿寨人)、王拱壁(现代,青年乡人),尤以许慎最为著名。许慎(公元54年-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今姬石乡许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其著作《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的“文”和“字”,连体的叫“文”,单个的叫“字”。 《说文解字》是研究我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重要工具书,也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的桥梁,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保存了古代汉字的形、音、义。研究《说文解字》不但有助于辨认甲骨文,而且也易于明晓群经诸子百家之说。许慎一生,除著有《说文》外,还著有《孝经孔氏古文说》、《五经异义》、《淮南子注》等。但他花费的心血以《说文》为最多。从他开始撰写《说文》到完成初稿,费时16年,从初稿到修改定稿又费时22年,前后共费时38年。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五笔输入法就是根据《说文》的字型结构研发的。
宗教文化
召陵区是由召陵镇、邓襄镇、万金镇、老窝镇、青年村乡、姬石乡、翟庄乡、天桥街8个乡办组成的新区,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以回族为主,集中分布在召陵镇和天桥街办事处两个镇办。召陵镇回族群众又集中分布在前油李、后油李、常村、久寨徐、归村西、齐庄等行政村。其中前油李村为全市唯一的单一回族群众聚居村,其余皆为回汉群众共居村。
召陵区除汉族外,另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佤族、达斡尔族、独龙族、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0445人。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1016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97%。其它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皆不足百人。其中10人以上的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等7个民族,10人以下的有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达斡尔族、独龙族、黎族等9个民族。
召陵区现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种宗教,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6坊,每坊清真寺都有一名阿訇主持伊斯兰教务,并且都建立有寺管会民主管理组织,保证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 召陵区现有基督教堂点33处,基督教信教群众9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