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西邻能源大省山西。东与博爱毗邻,西同济源市接壤,南与温县、孟州相连,北部与山西省晋城市交界。市区东南距省会郑州128 km,南距洛阳市90 km,东距焦作市36 km。面积623.5平方公里,辖3乡6镇4个办事处329个行政村,人口47.7万。
沁阳夜景
行政区划
沁阳市辖4个街道、6个镇、3个乡:
街道:覃怀街道、怀庆街道、太行街道、沁园街道
镇:崇义镇、西向镇、西万镇、柏香镇、山王庄镇、紫陵镇
乡:常平乡、王召乡、王曲乡
历史沿革
夏为覃怀地,属冀州。商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邘国,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二县,晋废,恢复野王县,郡治由怀移至此县。隋改河内县为河内郡郡治。唐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宋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仍为怀州州治。金为南怀州州治。元为怀孟路治所,后改为怀庆路。明、清为怀庆府,辖八县。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1927年,沁阳县丹河以东区域被析出,置博爱县。
1949年建国后,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沁阳市直属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
物产丰富
沁阳处于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北枕太行,南瞰黄河,境内山地和平原并存,地理多样,物种丰富,繁衍生长着猕猴、金雕、领椿木、青檀等国家珍稀动植物,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沁阳土地肥沃,夏、秋粮单产分别达到518公斤/亩、488公斤/亩,建设了1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境内有河南省十大景区之一神农山、休闲度假胜地丹河峡谷、道教上清派祖庭二仙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花岭等众多风景名胜区,被评为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沁阳先后荣获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沁阳地标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4亿元,人均GDP51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6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85元。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中国昊华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电投集团、广东兴发铝业公司、晋煤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纷纷来我市投资兴业,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位居第4位。2009年,我市荣获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水利工作先进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等焦作市级以上荣誉380余项。
沁阳北与山西晋城接壤,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煤炭集散地,焦柳、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长济高速横贯东西,二广高速纵穿南北,与京珠、连霍高速紧密连接,并有4条铁路专用线,交通物流方便。境内有沁河、济河、蟒河等5条河流和逍遥、八一两座水库,地下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近年来,沁阳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沁北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围绕“新型工业化”目标,着力发展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以及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是全国闻名的造纸机械之乡、玻璃钢之乡和豫西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域第4位。
交通状况
沁阳市交通条件优越,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东邻郑(州)焦(作)晋(城)高速、西邻207国道,焦-枝铁路、侯-月铁路、焦(作)克(井)公路(省道S306)、洛(阳)常(平)公路(省道S238)、郑(州)常(平)公路(省道S104)、济(源)温(县)公路(省道S312)呈网状贯穿全境,市、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历史人文
沁阳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覃怀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誉。 夏为覃怀首邑,商属商畿重地,周启野王邑,汉设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置怀庆府。原怀庆府老城城,商铺林立,经济繁荣;文庙书院,星罗棋布,文化底蕴浓郁。 沁阳是全国首批“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市和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朱载堉墓、朱载育纪念馆等国保单位4处,有唢呐、怀梆、高抬火轿(扩展项目名录)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 沁阳古代经贸发达,一直是连接豫晋商贸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沁阳市博物馆
旅游景点
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雕、麝等5种,珍稀植物有照山白树、领春木等10种,奇花野草不计其数。 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险奇旷幽的原始森林,神农坛这一人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二仙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规模庞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石200多通。李 白、刘禹锡、韩愈、王铎都曾至此游历并赋诗文。白松岭景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长11.5公里,宽4.5公里,景区内生长着330多种植物,100多种中草药和40多种珍禽异兽,其岭巅上生长的白皮松为我国珍奇树种。白松岭享有'天然动植物园'的美称。丹河峡谷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北16公里处,距焦作市76公里,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共分布着大大小小132个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丹河峡谷:山水风光雄伟壮美。栲栳山雄奇险峻,登山纵览,整个丹河尽收眼底,周围群山成环拱之势,蔚为壮观。丹河水倾碧吐玉,迤逦屏天,至此或垂钓河畔,或嬉戏水中,抑或乘皮筏顺流漂浮,尽享“从流漂荡,任意东西”的快感。丹河峡谷人文景观多姿多彩。修建于宋朝时期的宋寨,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有“中原第一堡”之美誉。丹河峡谷民俗文化色彩浓郁。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野味、野菜,还可在农家小院摆棋对弈、品茶赏月,欣赏水磨、斗鸡等特有的民俗风情。
沁阳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79年在原天宁寺旧址上成立沁阳第一个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84年11月在有馆址、有人员、馆藏文物丰富的情况下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沁阳博物馆。天宁寺始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时易名大云寺,金代又易名为天宁寺。沁阳市博物馆现有面积10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河南省旅游景点之一,国家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博物馆院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2001年6月25日,天宁寺三圣塔作为金代古建筑,三圣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三圣塔总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边长8.6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高32.76米,平面呈方形,每层高度与宽度逐级递减收敛,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内部结构又似宋代作法,把回廊走道、竖井、壁龛、心室、拱券、攒顶等各种工艺巧妙结合,融为一体,使其造型美观、体量平衡、加大整体钢性,三者达到完美统一,基座南面一券门上方有青石题额一方,上书“中天一柱”四个大字,为怀庆知府张甑题。第一层塔身四面设门,门两边施隐窗,在普柏枋以上设砖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层叠涩密檐下均施菱角砖,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叠涩做出密檐,各层高度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宽度也逐级收敛,使整体外轮廓呈抛物线形。 刹顶为一小宝塔,相轮式刹座,上置宝珠。由于三圣塔特殊的造型,使其既雄伟壮观,又玲珑迷人。为河南金代塔中形体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石刻艺术资料及塔铭题记最丰富的一座,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古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自治街中段。该寺约于明朝初期始建,明万历八年(1580)以后重新扩建。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鼎建清真寺礼拜殿记:“万历十二年秋,于是乎清真寺观厥成矣”,“犹以拜殿不设寺未完也,复率众捐金建拜殿四楹于大殿之前,雕檩刻桷,丹漆黝垩,其举不逾年而毕役”。清代又多次修葺扩建,建筑形制仍保持了明代的风格。该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其主要建筑包括主殿(后窑殿)、礼拜殿、客厅,(殿前抱厦)、过厅(二门)、厦殿(大门)、讲堂、沐浴室等共100多间。女寺另设于大殿北侧。男寺为主体建筑,殿、厦、厅,棚结构严密,左右对称。大殿平面窄而深,进深36米,给人以肃穆之感。殿内沥粉贴金,雕梁画栋,十分华丽。后窑殿高过大殿屋脊,使整个寺院愈后愈高,并以孔雀蓝和三彩琉璃脊、瓦饰顶,色泽清艳,气势壮观。寺内尚存明、清时期碑刻10多通,部分匾额、对联、壁画亦保存完好。其中后窑殿堂悬挂的“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匾额为一笔写成,3朵花瓣图案衬托其间,为伊斯兰书法艺术的佳作。该寺是河南省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伊斯兰教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载堉纪念馆:“郑藩王乐府旧址”,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阳市自治街中段。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厅,介绍朱载堉生平及成就,有大量碑石、题刻。纪念馆中间为朱载堉像,旁边陈列着经朱载堉改进过的大型唢呐模型。
药王庙木牌楼:2000年9月25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东天鹅湖附近,现为沁阳市佛教协会。木牌楼为双层歇山顶建筑,琉璃瓦覆顶,下多层彩绘斗拱,中有“济世慈心”匾额。碑载:“庙创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峻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后增修四圣殿、对庭、潇洒阁、东禅院。药王庙建成后,成为各方药商祭拜药王、洽谈怀药贸易的中心。现仅存木牌楼和东西对庭。
古羊肠坂:位于沁阳市北25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北碗子城山间,古为京洛孔道,豫晋交通之咽喉。该坂道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故名,现存古坂道长900多米,唐代山顶平地筑小城,后称为"碗子城关"。
曹谨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城区南关村东。座北面南,墓区南北长80米,东西阔15米,神道两侧原有石马、石羊、石望柱各一对,前部有石牌坊等石刻文物,文革中遭到破坏,1999年修复。
邘国故城:位于沁阳市西北15公里西万镇邘邰村东南。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平原,地势北高南低。邘国是商代鄂侯封地。西周时,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术于此。故《史记》徐广注:"鄂――作邘"。《水经注》载:"其(邘)水南流,经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京相璠日,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台是也。"现从地面上仅能看到其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其余城垣均夷为平地。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
郗城遗址:位于沁阳市区西南13公里柏香镇贺村西北。郗城始建于西周,沿用至汉代。据《水经注》记载:“济水又东南,迳絺(郗)城北”。郗城在筑城时因地制宜,东北角一段临潴龙河(济水)依水而建。经调查,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七边形,总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原城墙宽14-16米,高2-5米不等,现仅存西北角一段,其它城墙深埋于地面之下。该城设东、西两个城门,且不对称。因未勘探发掘,城中建筑布局不详。但采集遗物丰富,且时代跨度较大,包含有龙山、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等时期的文化遗物、遗存。郗城为周代豫西北著名的“十六邑”之一,而且延续时间长,它不仅对研究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及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古代城址考古和郗姓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碗子城:与羊肠坂位于常平乡常平村北宛子山间。山腰一台地亩许,春秋战国间筑城,因城池仅30多平方米,故名碗子城。羊肠坂盘旋在太行山间,南起邘国故城,北接壶关,相传该坂道为帝尧时所开,现存古坂道长800多米。此段有古碗子城、关卡、兵站、城堡、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建筑、遗址九处。碗子城是古坂道上的重要城堡、太行径咽喉要地。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兵抢夺此城,发动“长平之战”。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河内募兵屯田一年后,北上太行山进击叛将高干,面对此城以及感受军旅生活的艰辛,歌吟羊肠坂,写下《苦寒行》。唐会昌三年(843年),李德裕派兵征讨叛藩刘稹,夺取此城。秦至近代,古羊肠坂及碗子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野王古城:始建于西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卫国都邑。北魏至清末,历为郡、州、路、府的署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重修。明、清两代均有增筑。城周长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四丈,宽三丈三尺。护城河宽五丈,深二丈五尺。城墙外用砖砌,设四门楼,城墙上建角楼、炮台与垛隍。民国17年改四门额:东“朝曦”为“中山”,西“万成”为“自由”,南“朔南”为“平等”,北“拱极”为“共和”。解放后,城墙逐渐被毁。现残存的城西北与东北角城墙为元代重筑。东北角段从原城关镇塑料厂起,东南到杂免营,全长485米,宽2--14.8米不等。
沁园:位于府城东北沁水北岸,金时为官僚宴游之地。今名北金村,原有《沁园图刻石》,后移至城角禹王阁。阁废石轶。据《后汉书》,汉明帝把女儿封在野王(今沁阳),为沁水公主。他为女儿在沁水之阳修建的庄园名叫“沁园”。后来庄园被外戚窦宪倚势强夺,有人写诗以咏其事,名其调为“沁园春”。今沁阳市北金村是“沁园春”词牌的发源地。元耶律楚材在《过沁园有感》中写:“昔日曾游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瘦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
民俗风情
唢呐艺术:沁阳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和滋养了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唢呐就是这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唢呐,又称喇叭、苏尔奈,原是波斯乐器。金、元时期传入中原,明正德年间在我国普遍应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沁阳“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沁阳地处豫晋交界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各种资源丰富,各路商人和文人墨客活动频繁。一直以来,这里延续着一种乡风民俗,每当逢年过节、庙会赶集、祭祀拜神等都要举办民间花会活动。花会包括的民间艺术形式十分广泛,有“社火”、“龙灯”、“跑马”、“旱船”等。唢呐刚刚进入内地,就以其“曲儿小,腔儿大”的优势,融进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俗称“怀调”、“怀庆梆子”,因发源于明朝时期的怀庆府,今沁阳市一带而得名,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006年5月,“怀梆”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怀梆艺术后继有人,2000年,沁阳市政府成立了朱载堉艺术学校,主攻怀梆;2004年,河南省政府将怀梆剧种列入了“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8月,召开了焦作市“怀梆艺术研讨会”。同时,沁阳市排练了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现代怀梆戏《王东明》,并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5、2006年连续举办了两届焦作市“神农杯”怀梆戏曲大赛。
“高抬火轿”:是流传在沁阳这一区域的一个颇为罕见的集体性大型舞种。据载早在宋朝时候,就已有了“高抬火轿”这种舞蹈。进入九十年代后又有新的创新。“高抬火轿”高抬则以高制胜、脚踩一米七的高跷、抬着火轿。所谓火轿,即在轿的上部四角,各点燃起火把或蜡烛,远看似火团将轿围住,故称火轿。火者以示红火,太平盛世、喜庆丰收、万民同乐。表演时,轿中人唱着小曲儿、抬轿者传唱或轿中人传唱,扭着秧歌,轿后火狮怒吼(火狮、即狮子全身插满灯)。
“龙灯”:是广泛流行沁阳山王庄一带,且具有神话色彩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艺术。每年的正月都要耍“龙灯”欢度佳节,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龙灯的构成主要分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制作非常复杂,最早的龙灯仅10米,逐渐延伸到30米。1992年全国唢呐邀请赛的开幕式上赵寨村制做了两条五十米长巨龙,为大会进行表演“二龙戏珠”。
耍老虎:“老虎”以西万镇于邰村老虎最为弛名。曾多次参加沁阳焦作表演比赛获奖。具体表演有:“虎吃王小”、“王婆告状”、“李郎打虎”、“老虎斗肠”、“打虎上山”(即在10多米高的绑梯上进行表演);“倒过桥”(即在多把椅上表演),与虎搏斗的要用单刀,双刀,大刀、三股钢叉、三节鞭、红缨枪、三眼冲、打兔火药枪等。用大鼓、大锣、螺号等乐器伴奏。
“花棍舞”:民间叫“打花棍”是广泛流传于沁阳一带的一种舞种。它的起源待考,据民间老艺人传说,它是继“火绫子”舞后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元霄时节,通常伴随着“狮子舞”、“花车舞”、“花船舞”、“海蚌舞”等一起演出。
“秧歌”:是沁阳民间的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属于“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经过千百年不断地演变成为现在鼓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新秧歌。其特点:一是扭秧歌队员最少20至50人。集体踩锣鼓点数。箫笛或唢呐伴奏,左手舞绸,右手舞扇,轻步向前。二是走,俗称“走场”或“园场”。常见的有“剪子股”、“编蒜辨”、“绕八字”、“卷白菜”、“蛇脱皮”、“走字”、“走图案”等等。三是唱,在一阵紧锣密鼓之后由歌手演唱民歌小调。四是扮相,扮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西游记》、《水浒》里的人物。五是杂耍,穿插一些跑旱船、推浪头车子、舞狮子,跑竹马等小节目。
双马腰鼓:在1990年由山王庄镇双马公司从陕北引进。原名安塞腰鼓,原系陕北最流行的鼓舞,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安塞地处古时边垂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戌边将士把腰鼓作为随身携带的装备,两军交战时,历来为兵遭敌袭击时,击鼓报警,打了胜仗时,将士们就敲锣打鼓欢庆胜利。之后,腰鼓逐渐流向民间,成为老百姓欢庆佳节,祈求吉祥平安的文娱活动。解放后,安塞腰鼓从民间走向城市,走向舞台,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