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位于鹤壁市中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南临淇滨区,北靠安阳市,东接汤阴县,大白线、汤鹤线、壶台公路将我区和安阳市、汤阴县、濮阳市与鹤壁新区联为一体。1961年12月8日建区,是全市人口大区,总面积近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3万亩,总人口近24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山城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原鹤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鹤壁市经济、文化中心。
行政区划
山城区辖5个街道、1个镇、1个乡:
街道:红旗街道、长风中路街道、山城路街道、汤河街街道、鹿楼街道
镇:石林镇
乡:鹿楼乡
历史沿革
1999年,山城区辖5个街道、2个乡。2010年1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鹤壁市山城区石林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10年12月31日,山城区辖5个街道、1个乡、1个镇。
自然环境
山城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浅山丘岭地貌。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2℃,无霜期22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2331.6小时,日照率为53.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400米—150米。主要河流汤河、羑河在东部汤阴县境内汇合后流入卫河。区域内气候温和,土层深厚,物产丰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和林果为主;矿产资源已发现和开采的有煤炭、瓦斯气、二氧化碳、水泥灰岩、白云岩、麦饭石等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16亿吨,水泥灰岩储量60亿吨。
经济发展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亿元、增长13%,居全市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5亿元、增长21.4%,居全市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4亿元、增长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37.3%,居全市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5亿元、增长17.9%,居全市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51元、增长21.5%,居全市第二位,分别是2006年的2倍、3.6倍、5.5倍、3.4倍、2.4倍、2.2倍。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以煤炭、金属镁、橡胶促进剂、矿用绞车、煤质分析仪、汽车插接件等为主体,产业发展特色明显,行业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全区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14个,实际到位资金6.09亿元。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改制或改造企业180个;积极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工业企业产值、利润大幅度增长;牟山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全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8%,增长83.3%。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招商引资、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与重组。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57个,总数达2064个;新增私营企业52个,总数达140个。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区形成六大蛋鸡养殖园区,畜牧业产值达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6.6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2.5平方公里。“森林围城”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以南入市口、公园西山等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年新造林1166.67公顷,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396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5036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121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80个,劳务输出7333人。
基础设施
以“基础建设重配套,新上工程重品位,旧式建筑重装扮,生态环境重绿化”为指导,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五年间,山城区以城区道路绿化为“带”,枫岭公园绿化为“片”,公共绿化为“网”,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为点,见缝插绿,拆房见绿,累计投资300万元,使城区绿化面积达331.7万平方米,新增园林草地13.2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5.7%,绿化覆盖率达32.5%,是2000年的20倍。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入资金4125.47万元,对山城路实施水泥路面改造工程,新修了宝马大道,对长风路、牟山大道和红旗街的人行道实施彩砖铺设改造工程,对长风南路、牟山大道、公园广场、前进路进行了铺油罩面,对红旗街、春雷路、山城路、主席像广场实施灯光工程,对枫岭公园的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工程稳妥开展,完成了内衣厂、天健市场、春雷路广场等地的拆迁工作,1#工地、朝阳逸居已开工建设,原天健建材市场街亭游园规划已完成。以故县、小庄、凉水井村为示范,正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城乡公路建设成绩斐然,五年间,累计投资5500万元,新修道路74公里,其中历时两年投资2840万元的西环线竣工通车,总投资1400万元的施东线、军鹤线等市区主干道和乡村道路相继建成,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社会事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行城区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成立流动人口协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站,实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筹措资金311万元,消除学校危房3336平方米,新建校舍7886平方米;全面完成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超编人员40人。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组织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