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由中华第一都——殷商古都所在地而得名,位于安阳市市区西北部,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绵绵洹河贯穿东西。全区辖1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43个行政村、40个社区,区域面积69.5平方公里,人口近24万。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冬长春旱。
行政区划
殷都区辖9个街道、1个乡:
街道:北蒙街道、相台街道、清风街道、梅园庄街道、铁西路街道、电厂路街道、纱厂路街道、水冶街道、李珍街道
乡:西郊乡
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鄘、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隋大业元年(605),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2002年12月28日安阳市殷都区成立。
人口宗教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区共有20个少数民族1478人,占总人口的0.80%,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回族、满族,其中回族人口923人,占总人口的0.53%,满族人口314人,占总人口的0.17%,其他18个少数民族人口191人,占总人口的0.10%。
殷都区辖属共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其中佛教传入安阳的时间较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且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基督教于1888年传入安阳,天主教于1900年传入安阳,伊斯兰教于十四世纪传入安阳。
地理环境
殷都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市辖区,地处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与文峰区、北关区为邻,西、北与安阳县接壤,南与龙安区相连。该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区域,北距邯郸市约70公里,西距长治市约180公里,南距郑州约200公里,东距聊城约130公里。
殷都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而向东缓降。矿窟山位于区西北隅,其主峰海拔416.1米。九龙山位于区西南,主峰海拔314米,“龙山积雪”为旧“安阳八景”之一;除李珍、水冶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冲积洪积平原。其平原部分系山前洪积扇的一部分,绝对高程80~100米,坡度2~2.81‰,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冬长春早;冬季盛行北风及东北风,夏季以南风、东南风为主。
殷都区年内接纳的自然水约为4128.8万立方米,年均经流量为808万立方米。过境水主要有万金渠、胜利渠、洹河等客水,过境水总量约为6389万立方米;利用量约1328万立方米。殷都区属安阳市富水区,水层厚度20米-30米,单井出水量可达3000—5000立方米/日。
经济发展
殷都区是安阳市的重要工业区,现有大中型企业3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纺织、轻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安钢集团、安电等国有企业在安阳市乃至豫北区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安钢集团属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年产值已突破150亿元,纳税18亿元。大唐安阳发电厂现役机组装机总容量85万千瓦,是部属燃煤火力发电大型企业,电力部双达标企业,供应安阳、鹤壁、濮阳等3市、12县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近几年来,殷都区辖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390家,个体工商户4840户,涌现出了新普、安钢实业、中联、昱辉、丰华冶金、安强车业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
2005年殷都区GDP达到1490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增速在四区中排名第二。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595万元、61705万元、81719万元,分别增长11.5%、45.3%,13.1%,结构比为3.8:41.4:54.8。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42元,在全市四区中排名第一。
基础设施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成功启动钢花路建设,建成启用了殷都广场。北蒙大道、殷都北外环路、北士旺至107国道道路建成通车。铁佛寺新村二期工程顺利竣工。钢二路东侧棚区等旧城改造项目正在积极筹备。集中开展了中道口、清风街、安钢生活区和纱厂生活区等“退路进场”综合治理活动。在全市率先推行清扫路段竞标,实行居民小区楼院分类定级管理,加快农村垃圾池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连续3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全面启动,整合后的5所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小学已开工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努力打造文化名区。成立区文联、殷墟书画院,成功举办“秦保家书画作品研讨会”,农民作家刘耀青出版发行了《殷商悲歌》系列小说,《殷都护鼎记》等殷商题材电视剧正在筹备拍摄。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复垦土地57公顷,补充耕地17.33公顷。关闭了一批超标排污企业,全区新增绿地29.2公顷。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运转正常,全年累计保障16万余人次,发放“低保”金1042万元。积极开展城乡特困户救助工作,累计发放帮扶物资和救助金25万余元。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10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806人、“4050”人员913人,综合排名全市第一。被命名为全市惟一的省级“社区建设先进示范区”。
医疗卫生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办的医院及其分支机构在辖区逐渐增多,原职工医院逐渐对社会开放,农村和城市也出现个体医疗诊所,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辖区广大居民的医疗卫生要求。我区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家办的医院,一类是由辖区工厂、矿山、企事业办的职工医院或卫生所、站、室,第三类就是区政府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区是以工业为主的新型城乡结合区,布局分散,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工厂、矿山、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医院或卫生所(站),他们既为职工服务,又负责本单位家属、居民的医疗卫生防治工作。各厂矿的医疗事业近几年发展讯速,大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安阳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和矿务局医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对社会开放,已成为辖区范围内的医疗中心。截止2003年,我区共管辖工厂、矿山、企事业单位医院12个,职工卫生站、所、室9个,个体医疗诊所108个,床位900张。另外,还有一些民办的医疗机构,也比较有特色。由于区划调整我区新增加农村36个,同时增加农村卫生所36个。
文化旅游
殷都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后岗三层文化叠压均在该区出土问世,著名的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挂帅、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曹操屯粮于柴库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发生在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
此外,辖区还有以现代高效农业果园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以安钢集团、安电等以先进工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资源,以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影视拍摄基地为代表的民居旅游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