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区为安阳市辖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城区中心,是安阳市的商贸和文化中心。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2007年末)。辖区内的安阳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有五代后周建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宋代昼锦堂记碑、元代小白塔、明代高阁寺、清代“府城蝗庙”等。
行政区划
文峰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乡:
街道:甜水井街道、头二三街道、东大街街道、东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关街道、西大街街道、紫薇大道街道、中华路街道、永明路街道、光华街道、北大街街道
镇:宝莲寺镇
乡:高庄乡
历史沿革
文峰区历史悠久,春秋时,文峰区地先属卫,晋东阳邑。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文峰区地书安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在今置文峰区安阳县,隶属邯郸郡。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均为安阳县。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开始,历代为相州,魏郡,彰德军,彰德路,彰德府治所。民国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8月1日,安阳县城区建安阳市。全市以"田"字形划分为4个区,第二、三区为文峰区前身。1954年8月5日,撤销三区建制,将三区所辖南门东等7个居委会划归二区管辖。1955年12月26日,撤销一、二区建制,成立中共安阳市市区委员会,机关驻地在仓巷街路南65号。1956年11月底,恢复一、二区建制,二区正式改为文峰区,1958年10月8日,改称灯塔人民公社。1962年6月25日,恢复文峰区建制,管辖老城区及城东市民区。1973年8月,文峰辖区又分为文峰、铁西、北关三个区,老城区及城东、城南市民区为文峰区管辖。1997年11月18日,区机关整体搬迁至南环城3号。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472万元,比上年增长23.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97万元,增长7.59%;第二产业增加值29778万元,增长79.34%;第三产业增加值51797万元,增长10.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5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248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849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53万元。商品出口创汇4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271元。
三产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全区三产投入达到8.9亿元,肯德基、美宜佳百货、家多福等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以及新天地娱乐中心等项目先后落户并投入运营。总投资1.5亿元的夏绿地城市广场完成了主体工程,核心商业区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启动龙兴汽配、东关电动自行车、文兰市庄蔬菜果品批发等市场的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的兴达汽配大市场已正式营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桥物流广场、市运输公司物流中心项目已达成意向。全区三产营业收入达到85528.3万元,同比增长18.95%。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亚新钢铁、兴亚洗涤、方快锅炉、研磨材料、利达铁路器材等规模企业的技改扩建工程相继投产见效。推进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兴亚牌工业磺酸、安利达牌轨距挡板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旭辉稀土抛光粉、高建高密封振动电机、方快电脑数控锅炉被命名为省高新技术产品。文峰缸套公司、方快锅炉公司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优质小麦种植面积4666﹒67公顷,产量达2﹒6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区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533.33公顷,比上年增加29.33公顷。食用菌发展到155栋2.5万平方米。宝莲寺镇被评为市“瓜菜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密集区9个,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17个。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改善灌溉面积200余公顷。建成户用沼气池104个、大型沼气池4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00人。认真落实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政策,人均减负49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共落实各类项目167个,招商引资总额25892万元,其中域外资金7657万元、境外资金27万美元。一批投资超千万元、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纷纷落户。
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支持、配合行政东区建设,保证了三峡配套工程500千伏变电站、安林高速、东区路网改造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对三官庙、育才路等老城道路进行美化、亮化,整修南大街、二果园、红庙街等18条街巷道路。宝莲寺被列为市级重点镇,镇域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技术评审。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高宝公路基本贯通,硬化、改造乡村道路11.8公里。狠抓城市管理工作,实行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监督考评机制,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以迎接国家卫生城市省初验为契机,全面开展“创卫”达标活动,清理卫生死角,治理“五小”门店,提高城区管理品位。
社会事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组织科技进步项目10个,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2项,列入省“火炬”计划项目1个。“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投资360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投资近600万元的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以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为主线,开展集中服务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发展卫生事业,探索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急机制。投入1200余万元落实52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北大街街道办事处办公楼已投入使用,光华路、永明路街道办事处办公楼主体工程已竣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5万余人次、1479.8万元;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910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875人;认真开展“两金”扩面征缴工作,实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了离退休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