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东南西北分别与木兰县、宾县、呼兰区、绥化市北林区及绥化市庆安县为邻,总面积3137.7平方千米。巴彦县下辖10个镇、8个乡、116个行政村。巴彦县户籍总人口628018人。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镇拥政路35号。
商周时代,巴彦县属肃慎族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巴彦县人民政府建立;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巴彦县旧名满语“巴彦苏苏”,意为“富饶之乡”。巴彦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养猪第一县”、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书法之乡”。
【行政区划】
巴彦县辖10个镇、8个乡:
镇:巴彦镇、兴隆镇、西集镇、洼兴镇、龙泉镇、巴彦港镇、龙庙镇、万发镇、天增镇、黑山镇
乡:松花江乡、富江乡、华山乡、丰乐乡、德祥乡、红光乡、山后乡、镇东乡
【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巴彦属于岁貊之地。 两汉、魏晋及南北朝前期,巴彦属于北夫余之地,南北朝时期,巴彦属于豆莫娄之地。 隋唐时期,巴彦为靺鞨黑水部之地。 辽金时期,巴彦为"生女真"之地,后属于上京会宁府东北境,该时期县境内有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 元初,巴彦为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后属辽阳行中书省女直水达达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把开元路的东部割出,另设立水达达路,巴彦直辖于女直水达达路。 明代,巴彦为海西女真之地,归属于亦玛拉山、卜颜、木兰河、塔山诸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呼兰(包括巴彦等地)、海伦、依兰至同江等地划入明版图。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在呼兰河流域设塔山卫(为今木兰、巴彦、肇东、呼兰等地),同年闰七月,在县境内设立了亦马刺(山)卫(或作亦马拉山,即今县内之驿马山),同时设立了卜颜卫(今木兰县白杨木河口,其地相当于“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伯颜迷站"),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又设置了木兰河卫(今木兰县北的白杨木河流域)。永乐七年(1409年),在黑龙江下游奴尔干卫的治所当在黑龙江与阿姆贡河汇合右岸的特林(庙街)地方设立了奴尔干都司,居住在巴彦之地的海西女真和境内及县境附近的亦马刺山、卜颜、木兰河等卫所统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巴彦地区归其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于呼兰城以东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巡检各1员,治理巴彦苏苏等处地方,十一月初十日正式核准,是为巴彦县建治之始。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升呼兰厅为呼兰府(移治呼兰城),原呼兰厅改设巴彦州。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1月23日,将巴彦州改为巴彦县,州衙改为县公署,知州改称县知事。民国8年(1919年)8月,设绥兰道,该县归其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改巴彦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 伪满洲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5日,改巴彦县政府为县公署,同时成立自治指导委员会,后改称参事处,自治指导员改称参事官,皆由日本官员充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伪满政府公布"政府改革大纲",12月份取销参事官制度,改为副县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该县解放;8月16日,成立巴彦县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伪县长宋殿才任会长,伪满协和会长迟克勋任副会长;9月2日,抗联干部进入该县开辟工作,成立巴彦县人民自卫军;10月中旬,接管地方维持会,成立巴彦县民主政府;10月末,中共滨江省委派人着手做政权建设工作;11月5日,解散县民主政府,正式建立巴彦县人民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滨江省为松江省,辖4个专员公署,该县隶属哈北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后,归松江省政府直辖。 1954年6月,原松江省、黑龙江省合并称黑龙江省,该县由省直辖。 1955年3月,巴彦县人民政府改称巴彦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设立绥化专员公署,该县划归绥化专署所辖。 1958年8月,绥化专署改称松花江专署,移治哈尔滨市,巴彦县仍为其属县。 1960年4月,巴彦县划为哈尔滨市郊县,直接受市委、市政府领导。 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专署恢复绥化专署旧称,移治绥化县,将哈尔滨市委农委分出成立松花江专署,巴彦县归新松花江专署管辖。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夺权,巴彦县人民委员会瘫痪。 1967年3月27日,“造反派”实行大联合,成立巴彦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巴彦县人民政府的职能作用。 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哈尔滨市西北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南靠松花江与宾县一水之隔,西依漂河与呼兰区为邻,北枕泥河与绥化市、庆安县交界,东接骆驼砬子山及黄泥河与木兰县相交。县境南北长85千米、东西跨度最宽72.7千米,县边界周长369.3千米,总面积313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彦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麓接壤的平缓地带,小兴安岭余脉,以马蹄形坐落在县境东半部。地势起伏多岗坡地,少陵河、漂河中下游、泥河沿岸及松花江一级地较为平坦。整个地势是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根据地貌特征,全县分为6个类型区。
气候 巴彦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温暖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寒冷少雪;春季风大而干燥,秋季冷凉而湿润。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 巴彦县年平均气温2.6℃,由西南向东北逐减。一年有5个月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7月份以后逐月上升,8月份以后逐月下降。7月份平均温度22.4℃,最高温度一般在30℃左右。1980年6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5.7℃。1月份平均温度-21.6℃,最低气温一般在-30℃左右,1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40.9℃。
水文 巴彦县南临松花江,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多年平均河川迳流量为3.07亿立米,五年一遇的中等干旱年迳流量为1.28亿立米。松花江在该县流程42千米;漂河全长65千米,中下游无固定河床,易泛滥;五岳河全长17千米,中游疏浚河道;少陵河全长115千米,流域面积2495平方千米。
【交通运输】
公路 哈肇省级干线公路横贯巴彦县东西,哈绥高速公路途经县境西北部,巴彦县国有公路,上伸可通呼兰,直达省城哈尔滨,下延可到木兰、通河至萝北;县级公路北可达绥化、望奎县,西北可通兰西县,直达北安市,地方公路可通往每个乡(镇)和部分行政村。截至2022年末,巴彦县公路里程2462公里。 [24]截至2019年5月27日,巴彦县共有18个乡(镇)、116个建制村已实现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
铁路 巴彦县境内的地方铁路系由通河林业局经营的巴木通(巴彦一木兰一通河)森林铁路,主要用于运输木材,兼运旅客。由该县兴隆镇国有铁路车站东侧始发,向东横贯该县北部,途经兴隆、德祥、长春、人和、双山、洼兴、东胜7个乡(镇),出境入木兰县东兴镇,直达乌鸦泡镇终止。在该县境内的55千米区段内,设有兴隆、长春岭、曹家、大岭、永丰、葛家店,洼兴、周香屯等8个车站。
航运 巴彦县内水运以松花江航运为主,松花江位于巴彦县城南12.5千米,在县境有20余千米长的江岸线。巴彦港是松花江上主要运输港口之一,承担该县南部地区物资进出口的运输任务,港口处江面在雨季水宽1820米,深6~8米,平均流速为1.7米/秒;旱季江面水宽250米,深3至4米,平均流速为1米/秒,同时可停泊5至8艘。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巴彦县有中小学51所(含兴隆林业局),其中普通中学31所,小学20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789人,比上年多190人,增长11.9%;小学专任教师1438人,比上年少210人,下降12.7%;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187人,比上年减少150人,下降0.82%;小学在校生14690人,比上年少2264人,下降13.4%。
医疗卫生 巴彦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5个,其中:二级公立医疗机构4个(县人民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兴隆林业局第一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民营医院4个、民营门诊部及个体诊所37个、农村卫生室11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025张。卫生技术人员229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1人。
【风景名胜】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
黑龙江北方民俗博物馆是一所以展示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布展面积2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藏品1.6万余件。设立了巴彦文化厅、抗联文化厅、红色文化厅、生产工具厅、剪纸书画厅、古代动物厅等共计26个展厅。
壹台山骆驼峰红色旅游景区
壹台山骆驼峰红色旅游景区,位于巴彦县县城东北18.5千米,巴彦、木兰两县交界处。属小兴安岭余脉,最高峰海拔580.6米。是大黄泥河和五岳河的发源地,植被为阔叶林。登上山顶,可俯瞰县城,遥望松花江。山上有玉皇庙,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交通站。
【文物古迹】
王脖子山遗址群 王脖子山遗址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至铁器时代遗址,位于巴彦县南部松花江北岸二级、三级台地,遗址群包括王脖子山中心遗址(面积1000×500平方米)、沙场遗址(面积500×300平方米)、山头遗址(面积50×50平方米)、东头遗址(面积50×100平方米)、山下遗址(面积100×50平方米)和乔家崴子遗址(面积500×500平方米),主要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等。
巴彦德政坊 巴彦德政坊,为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人民大街东西端口,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牌坊一式2座,每座正匾2块,配匾4块,承袭了古代雕龙刻凤和人物花鸟等木质建筑风格,为该省唯一的木制历史建筑。经多次维修,现基本保留原样。
玉皇庙抗联遗址 玉皇庙抗联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泉镇福乡村东、西骆驼啦子主峰之上。东峰之上遗留有长10米、宽8米,庙墙残基,还保存着赵春林烈士凿刻在石头上的,“一台山”正楷大字,还有上山的台阶,西峰现存房基石、石墙上凿刻的佛龛和刻字“十五”字样等。
巴彦城门 巴彦城门,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每座城门由两部分组成,底部均为大清砖砌成的砖旋拱式城门,上部为4根大圆型梁柱支撑的3层跷檐结构的大屋顶重檐亭式建筑,并彩会各式图案,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江北城子山穴居遗址 江北城子山穴居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彦县松花江乡江北村管家窑屯东山上,遗址部分呈正方形四周有围墙,现最高处有1米,墙内有两个长方形的坑,现地面上还能拾到布纹瓦残片等。主要遗物有打制石片,小型石器,舟形罐等。
东城子古城遗址 东城子古城遗址,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彦县境内东南的五岳北岸,约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古城呈正方形,非常规格,长150米、宽150米,面积为22500平方米,西南有一突出的土包为角楼。现存有城墙、角楼等。
先锋古墓 先锋古墓,为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光乡先锋村东1千米二级台地漫岗南坡,现存残石人2躯,石人为一文官和一武官雕像,青石莲花碑座一座,具有辽金时期幕帐的特征。
黑山抗联第三军密营遗址 黑山抗联第三军密营,位于巴彦县黑山镇增产村郭王店屯北1500米的山坡上,仍遗留有当年抗联留下的穴居坑五个。穴居坑最大的长5米宽3米、最小的长3米宽3米。此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密营地,是抗联战士生活过的地方。作为巴彦县爱国主义教育实物基地是当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张甲洲、“黑山大侠”王英超生活、战斗过老黑山穴居密营。2011年11月,巴彦县人民政府把此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