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张家口市 >> 乡镇介绍 >> 暖泉镇
暖泉镇

  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境内西部,东经114026′,北纬39048′,向西3公里即是河北与山西的省界线。全镇16个行政村,166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42人,镇域面积57.3平方公里。镇区内8个行政村,10411人,居民区1.3平方公里。

  从北京出发,经八达岭高速路向北进入宣大高速,再经109国道进入蔚县。沿革 1953年建暖泉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为镇。1997年,面积57.3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北官堡、中小堡、西太平庄、西场庄、西辛庄、沙子坡、风水庄、东下官庄、西下官庄、趄坡、千字村、郝家庄、辛孟庄、光明、宏胜庄16个行政村。

  暖泉镇交通便利,东距蔚县城10.4公里,西距山西广灵县城15公里,北距下广线二级公路4公里。通讯便捷,现有固定电话用户2370户,移动通讯塔4座,信号覆盖率100%。文教卫生完善,现有中学1所,教师102人,学生860人;完全小学5所,教师133人,学生1406人;中心卫生院1处,门诊3处,卫生所17处,医疗卫生人员53人。现有乡镇企业263个,其中个体工商户201户,营业收入总额12905万元。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暖泉镇节日社火丰富多彩,风味小吃独具特色,糊糊面、粉坨、豆腐干、辣椒油、糖大饼等远近闻名。

历史文化

  有史料记载,古镇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便埋葬着当年的官僚显宦。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元朝建镇,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从此暖泉成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暖泉”之名正源于此。两泉最有名者为逢源池水,泉水经东西两龙口相向而出,环村缓流。逢源池南为凉亭书院,书院中主体建筑是一座约80米2的凉亭,泉水从地下穿亭而过,亭前有一过流水井,石砌八角形,故称八角井。“水过凉亭八角井”是蔚县“八大胜景”之一。泉水沿环村明渠浇灌着镇区南的数百亩菜园和稻田,最后流入镇区东南的壶流河水库,数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公里内不结冰。

  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的西古堡是蔚县乃至河北省的典型古堡,闻名遐迩的西古堡村,俗称“寨堡”,坐落于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内,向西两公里即是河北与山西的省界线。全村635户,1629人。古堡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续建于明末清初。此地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

别具一格的瓮城形制结构

  西古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60米,南北长330米,(含瓮城),总面积67300平方米,合101亩。堡墙高度8至10米,下宽6至8米,上宽2至4米,主体为黄土夯筑,九天阁、南北堡门等重要部位加宽加高,并用城墙砖里外筑面。南北堡门布局对称,各由两座砖镟门洞及砖砌堡墙构成,镟门洞高3.5米,宽2.2米,地面用青石型材铺成,经多年沧桑,石板上留下了两道很深的车辙沟。内外镟门洞之间就是著名的瓮城形制结构。这种建筑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巧妙地将其驻守的苏州盘门建成了瓮城结构,结果越国的军队攻破第一道城门后被围困在一、二道城门之间,形成瓮中做鳖之势。西古堡南北瓮城平面均为正方形,边长约50米,两瓮城都朝东开门,各建有堡门一座。堡门洞外上部各镶一石匾,南堡门刻有“西古堡”、“永盛门”、“时康熙十九年”字样,北堡门石匾字迹因破坏严重无法辨认。

  南瓮城内的建筑物较多,有寺庙、殿堂、楼阁74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走进南瓮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小巧精致、飞脊斗拱、彩绘纷呈的古戏楼,戏楼宽13米,深8.5米,独特之处是戏楼两侧各有一耳房,造型美观大方,同时还在有限的空间增加了戏楼的使用面积,这种设计形式在蔚县近700座古戏楼中是独一无二的。

  从戏楼西侧的砖雕垂花门进入挎院,就是经省市宗教管理部门批准的佛教活动场所——地藏寺(俗称阎王殿)。该寺分上下两层,天井式建筑,下层建有12个全砖镟窑洞,窑洞外观为仿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型,内部设计为阴曹地府18层地狱的布局。上层建有地藏殿、十殿阎君殿、鬼王殿、观音殿、三义庙、马神庙以及钟鼓楼等。这些建筑布局严谨巧妙,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塑像壁画栩栩如生。出廊抱厦、曲径通幽、在占地面积不大的空间营造了一景连一景、一幕接一幕的新奇景观。

  北瓮城的古建筑物主要在堡墙上,最北端的九天阁总高16.5米,是暖泉镇内的最高点之一。从远处看,高大雄伟的真武庙、梓潼庙、大钟楼就像建造在蓝天白云之上。游人进庙须经由72级陡峭的砖台阶小心登攀,使人感到如走云梯一般。只可惜这三处古建筑均在“文革”中圮毁,只留下部分遗迹。

明清风格的古式民宅

  西古堡南北镟门洞相距227米,形成一条主要大街,主街东西各有三条小街巷,明清时期建起的古民宅就坐落在这些街巷两侧。现存古式民居院落180所,其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民房246间。这些民居全部为砖木结构,木制格窗,木雕彩绘,青条基石,白灰青砖筒瓦,房顶起脊,安制吻兽。民居窗户都开向本院,对于巷不开窗。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其粗壮厚实的木料石材,美丽精细的砖雕木刻,古朴典雅的油饰彩绘,仍显示着当年的繁荣与风采。登上堡门楼南北俯瞰,民宅民居鳞次栉比,高大齐整的起脊吻兽圆筒瓦屋顶争奇斗艳,庙宇、城楼峭拔雄劲,一派古城风韵。

  目前居住在西古堡内的居民有243户,719人。堡内建筑规格较高的古民宅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和西南三部分。东北部分以东、西楼房院为主,包括张家大院、董家祠堂、苍竹轩等。其特点是布局严谨、选材考究、砖雕木刻精致,文化气氛较浓。近20所院落100多间房屋均有不同的砖镟门或平木门相联相通。据说这户张家在清朝中期出过拔贡,名声很大。董家的祖宗董大泽家庭富有,传说是他捐献了一囤子黑豆建起了阎王殿。

  东南部就是最负盛名的九连环院,是另一户张家所有。这户张家是庄户财家,九个院落规模较大,有三处主院,一处“小自在”,还专门有碾房院、长工院、车马院等。西南部也有一处九连环院落,群众俗称“西大院”,主人不详。这处大院的特点是不但院院相通,屋屋相联,而通街通巷的大门就有7座,只是平时根据需要只开一两处而已。据介绍,大门多主要是旧社会为防备兵灾匪患而设立的,由此可见主人的聪明才智。

独特的文化遗存博得各界关注

  西古堡既有保存较好的古街古院,又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堡内孕育了众多的民间艺人和文化名人,培养了不少仁人志士,贤者名流。据说张姓家中曾出过郡马、拔贡,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贾品山等6名青年为国捐躯。民国年间知名于蔚县文坛的苏大迷,1953年给斯大林撰写的挽联,获苏联政府嘉奖。同时,有大量的花灯艺人及泥木石画等各类艺人活跃在张家口、山西、内蒙一带。

  该堡所处的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东堡墙和南堡墙外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青菜园,河水清清,绿树成荫,远处壶流河水库碧波荡漾,雄伟的恒山余脉高昂挺拔,绿色的植被郁郁葱葱。东北部与暖泉镇的“水过凉亭八角井”遥相呼应。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维护、补充和修缮,该堡古色古香的特点,吸引来大批的影视艺术家,先后有《民间戏圣》、《左宗棠》、《新少林寺》、《不觉流水年长》等多部电影、电视剧到这里取景拍摄。特别是我国著名影星姜文1998年执导的电影力作《鬼子来了》以该村堡做为主要场景,并且投资建造和改造了许多景点至今犹存。

剪纸文化

  蔚县,蔚音为玉,五代十六国期间,与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同为古时燕云十六州之一。也正因如此,在蔚县的不少地方,稍留心便可以看到古迹。但这次不说古迹,我想说的是蔚县剪纸。

  同行的引路人莱卡是第二次到来,吸引他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剪纸。当地的剪纸与别处迥异,这种剪纸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用剪刀剪。他们使用的是刻。用各种不同型号的刻刀,在宣纸上刻出各式花色。在一家卖剪纸的小作坊看到高约四尺的一个钟馗图。造型极美,钟馗怒容满面,须发竖立,每一根胡须都细微刻出,极富动感,以至于在很长时候,我都疑为机器制作,而非人工。直到在暖泉镇的地藏寺亲眼见到一个小姑娘正在制作剪纸小图时,我才真正的明白,当初莱卡为什么不买,因为它太美,几乎不象手工,这次为什么会回来,因为它太美,离开以后一直惦念在心。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