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邢台市 >> 乡镇介绍 >> 连庄镇
连庄镇

  连庄镇位于清河县城东北10.3公里处,东与故城县搭界,西邻黄金庄、杨二庄镇,南为双城集、渡口驿乡,北面是西张宽乡。辖2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有4958户,211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6人。1953年建乡,1958年属黄金庄公社,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建镇。

  该镇地势西高东低,中部有民兴渠纵贯全境。总面积37.1平方公里,耕地43265亩。其中水浇地340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1949年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89年亩产348公斤。镇办企业有耐火材料厂、榨油厂、面粉厂、砖厂、绒毛厂等 。耐火材料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学2所,小学22所,县办农业技术学校1所,县医院分院1所,村办医疗站22个。邮电分局1所,邢台~德州横贯镇境北部,村与村之间有公路相通。

  所辖各村简介:

  连庄村 镇政府驻地逢农历三八日为集市。有239户,968人;耕地1500亩,其中水浇地1150亩。个体商业有烟酒、日杂、食品加工、饮食等,家庭工副业有精梳山羊绒、合金刀具等。连庄古名廉颇墓而得名。后来廉冢村发展为清河东部的重要集镇,村名遂改为廉冢集。1958年公社化时,把廉冢集改为连庄。

  王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0.8公里外。有266户,1082人;耕地1901亩,其中水落地1071亩。家庭工副业合金刀具等。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王福能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沟里王家迁来定居,以姓氏取名王家庄,后演变为王庄。

   前连屯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1.2公里处。有418户,1806人;耕地3219亩,其中水浇地3151亩。家庭工副业合金刀具等。前后连屯原为廉冢屯,相传建于赵国名将廉颇墓附近而得名。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时,把廉冢地分为两个村,在北部的一片称为后廉冢屯,在志部的一片称为前廉冢屯。后演变为前连屯、后连屯。

  后连屯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0.6公里处。有91户,414人;耕地972亩,其中水浇地822亩。家庭工副业合金刀具等。

   连冢寺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4公里处。有244户,972人;耕地2074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家庭工副业合金刀具等。据传,早年此地曾有一座廉冢(廉颇之墓),并有一座寺,故取村名廉冢寺。后“廉”简作“连”遂成连冢寺。

  东垒桥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0.9公里处。有92户,415人;耕地680亩。其中水浇地500亩。家庭工副业有合金刀具、精梳山羊绒。东、西垒桥原名垒桥。在明洪武年间,曾叫铜桥村 因此地有一座铜桥而得名。传说后来有一个江南“蛮子”破坏了铜桥。又重新建桥1座(民国时尚存),村名便改为垒桥,因垒桥村中间有大湾,居落形成东西两片,东部的一片称东垒桥,西部的一片称西垒桥。

   西垒桥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3公里处。有287户,1205人;耕地1996亩,均为水浇地。家庭工副业有合金刀具、精梳山羊绒、建筑等。

  马二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北3公里处。有216户,972人;耕地2098亩,其中水浇地680亩。家庭工副业精梳羊绒等。据传,明初,姓马的在此建村,故名马庄,后演变为马二庄。

  东张古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1.5公里处。有172户,662人;耕地985亩,其中水浇地905亩。西张古、东张古均系“张傅庄”演变而来。张傅庄之名因建村者乃张、傅二姓而得,后演变为张古庄。1958年按居落方位定名为东张古、西张古。

   西张古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2.2公里处。有276户,1164人;耕地2389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

   常庄科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4.5公里处。有323户,1375人;耕地3447亩。其中水浇地2590亩,盛产大棚蔬。据传古时此村很富,建有99座楼房,村中常家楼,后来由于江南人在此建庙,使常家楼渐渐穷起来。常家楼的人想走科举致仕的道路重新发展,故改名为常庄科。

   大林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有201户,756人;耕地2210亩,其中水浇地1457亩。大林庄是林姓祖先始建,故名林庄,又因东边也有一林庄较小,该村称大林庄。

  宋家阁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有203户,897人;耕地2093亩,均为水浇地。家庭工副业有精梳山羊绒、合金刀具。据传,此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村中有一座著名的阁而得名“阁上”后宋氏在村中落户,改名宋家阁。

  大范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偏南5.4公里处。有57户,262人;耕地649亩,均为水浇地。据《范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范祖先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牛毛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范庄。清光绪年间,范氏家庭中分出一支又建一村,取名小范庄,原范庄遂改名为大范庄。

  小范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5.5公里处。有147户,767人;耕地2046亩,其中水浇地1946亩。

  杨豆坞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8公里处。有162户,645人;耕地1432亩,其中水浇地1232亩。据传,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死后葬于此,称窦建德之墓为窦坞。据《杨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杨氏祖先由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杨家大地同迁此定居,因临近窦坞。后演变为杨豆坞。

   张豆坞 位于镇政府 驻地南偏东2.8公里处。有162户,644人;耕地1338亩,其中水浇地1218亩。据传,张宋二氏祖先最早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宋窦家坞。1958年改为张豆坞(豆坞一词见杨豆坞)。

  尹豆坞 位于镇政府驻发南偏东2.8公里处。有141户,606人;耕地1060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据传,在明朝以前叫刘家岗。明永乐间,移民尹由山东莱州府昌邑县迁此定居,改村名尹窦家坞,后演变为尹豆坞。

   李豆坞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西3公里处。有208户,855人;耕地1682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明永东年间,崔、杨二氏迁此各占一片相邻而居,分别以姓氏定史为崔窦家坞、李窦家坞,后二村合一简称李窦坞,又演变为李豆坞。

   赵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8公里处。有324户,1340人;耕地2984亩,其中水浇2788亩。赵家庄原名曲秦庄,因祖居曲秦二氏而得名。后迁来一家赵姓,有一年赵家给官军捐献48石粮食,被封为“铁帽相公”,因赵家有了势力,便把村名改为赵家庄。

  华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3公里处。有332户,1289人;耕地3300亩,其中水浇地2600亩。据《华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华氏祖先华龙、华虎、华豹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华家庄,后演变为华庄。

   高裴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有384户,1571人;有耕地3080亩,其中水浇地2162亩。家庭工副业有精梳山羊绒、合金刀具。据传,高裴村裴氏祖籍四川,明永东年间,迁来定居,裴氏始祖于路死亡,其妻和孩子依赖一个叫王福的同路人照料,为铭记王福的热心帮助,故定村名王福庄,后演变为高裴庄,简称高裴。

   韩家那村 位于高裴东侧,属高裴村委会。据传,该自然村世居韩姓,并建有一高楼,原名韩家楼,后因楼房毁坏、湮没,其村名演变为韩家那。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