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石家庄市 >> 乡镇介绍 >> 于家乡 |
于家乡 |
于家乡位于井陉县西南部山区,距县城18公里。地势较高,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为与南障城镇交界的三棱垴,海拔891.1米。全乡重峦叠嶂,沟壑交错,一条大沟由西向东横穿全乡。 行政区划 面积35.54平方千米,人口7684人。乡政府驻于家,邮编050300。辖:于家村、史家村、樊家村、张家村、康家村、郝家坡村、高家坡村、狼窝村、当泉村、水窑洼村、南张井村、张井沟村。 土地民族 2004年该乡总耕地11851亩,其中水浇地3765亩,分别比1985年减少15亩和90亩;人均耕地1.65亩,比1985年的1.41亩提高17.0%;人均水浇地0.53亩,比1985的0.46亩提高15.2%。2004年全乡总户数2379户,总人口7475口,其中乡村人口7149人,城镇人口326人,与1985年相比,总人口下降1033人,乡村人口下降1243人,城镇人口增加210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3%,还有苗族4人,土家族1人,占总人口的0.07%。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呖o,比1985年下降0.3个千分点。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比1985年248元提高10.6倍;完成财政收入74万元,比1985年的3万元提高23.7倍。 经济发展 2006年,乡化工厂与山西客商联姻,投资400万元完成了乡化工厂技改,年产值1000万元。针对于家乡钙资源丰富的优势,乡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的激励政策措施,下大力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从简单的钙石开采到中高级钙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建成了自主品牌的优质钙石基地。2006年,我们新建采石厂5家、灰窑2个、灰粉厂2个,全乡钙石年总收入达到1682万元。2006年,于家乡投资200万元,完成了从单家至西柏山的全长10公里的乡级公路硬化,打通了于家对外的大门。为于家的旅游和钙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县委提出的建设省会西部生态经济强县要求,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向上争取太行山绿化工程资金,逐步实现全乡山场全部承包到户。2006年于家乡水窑洼村引进万亩山场承包大户1个,现已种植柏树20余万株,其他承包户2个,种植柏树5000多亩,核桃、柿子、花椒3000余亩。 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1985年以来,在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1998年完成第二轮土地延包,1999年以后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到2004年,全乡油菜等种植面积3216亩;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投资10万元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2002年在于家、高家坡、狼窝三个村建玉米制种基地田2000亩,受益农户1500余户,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还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开发荒山、发展林业,建成12个荒山开发示范园区,全乡完成退耕还林1000亩,匹配宜林荒山造林1000亩,人工造林800亩,四旁植树38973棵;完成嫁接大枣3000亩,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3.5万株。到2004年,全乡林业总产值达到120万元。全乡牛存栏1580头,猪存栏3000头,羊存栏3600只,家禽存栏6万只,兔存栏15500只。1986年、1994年分别建成了容量为5000立方米、10000立方米的郝家坡、高家坡蓄水池;2003年,投资160万元,建成于家乡集中供水工程,得到国家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02、2003连续两年扩建南支渠4212米,变800亩旱地为水浇地。2004年对全乡37处小农水设施(包括机井、扬水站、蓄水池等)以租赁、承包、合作的形式进行改制。2004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完成2608万元,比1985年的121万元提高20.6倍,比1988年的106万元提高23.6倍,比1996年的512万元提高4.1倍。 乡、村企业快速发展。1985年,全乡有管厂、黑白铁加工、修造站、面粉厂、铝厂、油脂化工厂、木器加工厂、建筑队等企业12家;1988年,投资35万元,建成了由省、市、县三级外贸联办的化工厂——铬酸酐厂(现名:福海铬盐厂),该工厂建筑面积为32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年生产总值1100万元,年创利税90万元,是全县唯一的一家铬盐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重铬酸钠(俗称红矾钠)、铬酸钠、铬绿、芒硝。同时,发展了东起狼窝、西到郝家坡的化工石开采加工业多家。到2004年,全乡有采石厂12个,年开采量15万吨;有石灰窑5座,年产生石灰10万吨。2004年,全乡共有企业和个体户104个,其中企业1家,完成营业总收入6004万元,比1985年的209万元增长27.8%,2004年第二产业营业收入结构比重为84.5%,主要是铬盐生产,比重为78.0%,运输业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2.4%。 社会事业 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乡有文化站1个,工作人员2人,图书室一间,图书3000余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主要剧种有丝弦、山西梆子;民间文化活动有跑龙灯、扭拉花、耍社火、踩高跷、跳秧歌等。2004年底,全乡共有中学1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1056人,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为100%,毕业率为98%;在校教教师56人,其中大专学历42人,大学本科学历5人,取得学士学位教师2人。全乡建有1所卫生院,现有医务工作者8人,具备病床15张、B超2台、心电图仪1台、透视仪1台、显微镜1台、医用电冰箱1台、手术台1个;村办卫生所8个,医务人员12人;个体医疗点5个,从医人员5人,村妇幼保健人员10人;农民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解决,2002年,又投资50万元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敬老院,2003年被评为“甲级敬老院”,院内有工作人员4人。农民生活条件全面改善。1997年,开始安装程控电话,到2004年底,全乡程控电话装机量为557部,共有移动电话498部。2000年,全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于家、史家、南张井、狼窝、当泉、高家坡6个村实现了闭路电视联网人户。全乡到2004年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农户拥有彩电1530台、电冰箱111台、洗衣机576台、照相机55架、摩托车813辆、私人小汽车5辆;全乡共有大型运输汽车10辆、中型客车2辆、农用车25辆、三轮车223辆、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137辆。2004年底,全乡除水窑洼村外乡镇内通村道路全部硬化。 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于家乡的支柱产业,以于家石头村为龙头的民俗旅游在全省、特别是北京都有很大的旅游市场,于家的民俗和生态旅游及需做大做强,近年来,按照“抓好规划、重点推进、大力招商、合作共赢”旅游发展思路,内引外联积极对我乡旅游进行包装。重点抓好以于家石头村民俗旅游和麒麟沟生态旅游为主的两大景区建设。2006年,我乡投资30万元,完善了于家旅游发展规划和两大景区详规。投资200万元对当泉、高家坡、水窑洼民俗旅游景点的整合。通过做好每年一度的贡茶采摘节、旅游年会、重大节日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逐步拓宽于家旅游与县、省、全国旅游线路对接。 民俗文化旅游成亮点。于家村自明朝成化年间建村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村民95%为于氏家族,传说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于家村凝聚展现了中国北方村落光辉灿烂的石头文化,积淀并传承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石头文化民俗,现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个村落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天然石头博物馆。1998年6月,在国家及省、市专家指导下,开始对于家村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先后开<B发景点50多处,维修省级文物20处。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协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1999年4月被确定为井陉县八大旅游景区之一;1999年5月1日作为“民俗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当月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文化民俗村”的称号,荣登中国300个“民俗文化村”之列;同年于家石头村又成为“国际亚细亚文化研究会考察基地”;2001年2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第四批重点保护单位”。2002年井陉县成立“于谦研究会”,并于2004年建成“于谦纪念馆”。 文明生态村 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总抓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做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工作。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天长单家至秀林西柏山全长10公里的乡级公路建设化;绿化上,我们结合旅游搞绿化,共栽植各种树木、花卉10万株;净化上,建沼气池100座;亮化上,全乡安装路灯100多盏;修建文化广场、活动中心、街心花园等综合设施20个,这些场所成为村民参政议政、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引导和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加强先进文化传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深入持久地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张扬传统美德,开展“五好家庭”、“优秀村民”、“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新建史家小学教学楼,完成了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教学质量连年提高。五年来,为各类中学输送人才100余人。全乡普遍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了83%。通讯、电力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1个村通了电话,新增移动、联通塔各一座,手机户拥有率逐年提高;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特别是南张井的红土嘴自然村通了路和电;有4个村实现了电视光缆入户。 获得荣誉 近年来,于家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张名片”的总体部署,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乡情出发,制定并完善了“念好石头经,唱好旅游戏,修好富民路,办好强乡厂,打好山区开发仗”的发展思路。全乡民营经济、基层党建、文明生态村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心工程等实现新突破,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比较突出单位”、“财政收入上台阶单位”、“文明生态村创建先进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