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邯郸市 >> 乡镇介绍 >> 沙口集乡
沙口集乡

  沙口集乡位于河北省魏县东南部,距县城10千米。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4.29万人(2002年)。辖2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沙口集村。魏(县)大(名)公路过境。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建有辣椒种植和加工基地;甜瓜、食用菌基地;鸭犁、葡萄种植基地;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与德政镇联合在两地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实行品牌农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历史沿革

  1953年建沙口集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设乡。辖集西、集东、陈小屯、沙疙瘩、杜二庄、大斜街、李家口、南沙口、段家庄、南北拐、岗上、牛冯庄、大屯村、大庄、六十町、河沟、张家河、斗门、郑二庄、大杨庄、小杨庄、北辛庄、东张庄、刘屯、马头、小斜街26个行政村。

经济建设

  乡党委、政府号召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号召30名文化水平高、头脑灵活、懂农业技术的乡镇工作人员到村承包土地,以此引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当地实际,纷纷开展农业大棚蔬菜种植这一短平快项目。为给下村干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乡党委、政府让他们实行田间地头点名,住进大棚,并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扶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群众了解了高效农业,调动了全乡农民的积极性。为了解决建棚农民资金难问题,这个乡按照大棚造价的70%帮助农民协调建棚贷款。该乡已建70多个大棚,种植户平均每人增收2000多元。使农民在短期内尝到了高效农业的甜头。沙口集乡重点发展蔬菜产业,通过资金帮扶、政策支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评比蔬菜种植能手等手段,进一步激励农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与德政镇联合在两地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并形成了2.5万亩特色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园区。该蔬菜区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5万亩,年产量30万吨。在国内销售主要以天仙果菜市场为主要销售渠道,蔬菜销售辐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周边省市县。由于该镇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档次提升,涌现出了永丰果蔬、华腾果蔬等一批出口企业。

  沙口集乡积极鼓励民企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和主管部门参加各类招商、贸易、科技会展洽谈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和科研院所广交朋友,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开展科技研发,引进专利技术,促进民企产品更新换代。

农业发展

  沙口集乡重点发展蔬菜产业,通过资金帮扶、政策支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评比蔬菜种植能手等手段,进一步激励农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与德政镇联合在两地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并形成了2.5万亩特色蔬菜和出口创汇蔬菜园区。该蔬菜区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5万亩,年产量30万吨。在国内销售主要以天仙果菜市场为主要销售渠道,蔬菜销售辐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周边省市县。由于该镇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档次提升,涌现出了永丰果蔬、华腾果蔬等一批出口企业。

林业发展

  沙口集乡为改善环境,绿化乡镇,大力响应县林业“十一五”规划。实行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抓好农林复合经营精品农田林网样板建设,本着因害设防,防灾、减灾的原则,利用地界、田间小道、垄沟栽植林带,以带状、团状栽植模式为主,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万亩,网格控制面积亩,构筑农田生态屏障,实现林茂粮丰、林丰粮增,农林复合化的绿化新格局。进一步提高绿化标准,建设绿化乡镇内所有街道,以及乡镇外的道路、沟渠、闲散街道。同时,城区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庭院绿化,拆墙透绿,创建花园式单位。按照国家林业局近期颁布的《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城区绿化要实现绿化覆盖率,人均占有公共绿地平方米。通过抓好农林复合经营农田林网精品工程建设,使乡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资源快速增长,林果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路河渠基本实现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农林复合化、果品优新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沙口集乡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生态家园。

民营企业

  沙口集乡积极鼓励民企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和主管部门参加各类招商、贸易、科技会展洽谈活动,与经济发达地区和科研院所广交朋友,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开展科技研发,引进专利技术,促进民企产品更新换代。

文化遗产

  魏县沙口集乡遗存着土布织染的工艺,粗糙中蕴含着精美,质朴里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古老又清新的气息。这种传统的土布织染如今被称为“魏县土纺土织”,始于宋代,兴于明清,盛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魏县沙口集乡有着悠久的土纺土织土染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在1980年以前,农家几乎都有纺车、有织机,家家纺线,户户织布,招揽花布印染生意的拨浪鼓声不绝于耳。“姑娘年十八,织布又纺花,心灵手又巧,找个好婆家。”心灵手巧的织女祖祖辈辈传承着纺织技艺,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200余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这种土布织染在现代纺织业的冲击下,纺车停摇、织机下岗、染房关闭,民间织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当人们再次认识到土布织染所蕴藏的多重价值的时候,历史的时钟已经指向2005年7月,乡政府普查人员进乡村、入农户、访织女、找土布、寻觅织机和纺车,抢救民间织染专项行动迅速展开。2006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