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区,海南省三亚市辖区,位于三亚市西部,总面积383.25平方千米。崖州区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崖州区下辖8个社区、24个行政村、1个南滨居。区人民政府驻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大道1号。崖州区户籍人口110211人。
崖州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设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1985年,建崖城镇;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区交通便利,西线高速公路(G98)、海口—榆林(西)公路(225国道)、粤海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穿境而过。崖州区是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海南省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崖州区有南山及大小洞天2处5A级景区。
【行政区划】
崖州区辖8个社区、24个行政村、1个南滨居:
社区/居:东关社区、雀信社区、东京社区、中和社区、龙港社区、文明社区、梅联社区、南滨居社区、深海科技城社区
行政村:城东村、拱北村、崖城村、城西村、水南村、大蛋村、南山村、抱古村、北岭村、赤草村、港门村、乾隆村、临高村、保平村、盐灶村、海棠村、梅东村、长山村、凤岭村、三公里村、梅西村、三更村、镇海村、雅安村
【建置沿革】
崖州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设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历史可追溯上千年。根据史载,最早使用“崖州”这个名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秦始皇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象郡,而崖城(即古崖州城,崖州区的前身)是古崖州治所所在地;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的州、郡、县均设在此处。“崖州”之名即因地处古崖州州治而得。 清朝末年,崖城分为三坊四厢,三坊即遵道坊(城内、并西门)、日升坊(城东北、环南)、起晨坊(马站);四厢即东厢、西厢、南厢、北厢。 民国九年(1920年),改称崖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崖城划归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崖城称为仁义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废仁义乡而分城东、崖城、城西、抱古、南山、北岭、白超、水南等八个小乡。 1954年10月,原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崖城镇正式成立。 1957年7月,撤区并乡,崖城地区并为崖城和白超二个大乡(崖城大乡由崖城、城东、城西、水南小乡并入,白超大乡由白超、北岭、南山、抱古小乡并入)。 1958年,原崖县第一区管辖的崖城、白超、梅山、港门乡和国营南滨农场合并,成立炮艇公社。 1959年,场社分开。 1961年7月,废炮艇公社,分出成立崖城、保港、梅山三个公社。 1983年,改设崖城区。 1985年,改为崖城镇。 2001年8月,三亚市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撤销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并入崖城镇。 2006年11月,调整乡镇区划,将雅亮片区划归育才镇管理。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三亚市崖州区,以原崖城镇的行政区域为崖州区的行政区域,崖州区人民政府驻水南大道28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部,东与三亚市天涯区毗邻,北群山连绵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南临南海。总面积383.25平方千米,海岸线全长50.47千米。
地形地貌 崖州区地处宁远河下游开阔地带,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山高岭峻,南部为平原海岸。宁远河中游有大小不规则的沿山台地,以及丘陵地形。沙坝泄湖海岸分布在崖州湾。崖州湾海岸主要由沙质构成。
气候 崖州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7月平均最高气温28.3℃,1月平均最低气温20.7℃,全年日照时间约2563小时。
水文 崖州区域内的宁远河是琼南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039平方千米,除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外是海南岛的第四大河。发源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部毛感乡仙安石林南麓,在崖州区港门村注入南海。此外,还有干流的大隆水库,总库容约4.27亿方,周边分布有文尖水库、高山水库。
【交通运输】
崖州区交通便利,西线高速公路(G98)、海口—榆林(西)公路(225国道)、粤海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穿境而过,其中西线高速公路(G98)设有崖城、保港、梅山三处出入口,有乡道57.121公里,村道152.553公里,建有崖州中心渔港、南山货运港、西环高铁崖州站及旅游铁路南山站等交通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崖州区共有各类学校70所,比2021年末减少5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5所。全区教师人数1365人,幼儿园教职工957人。在校学生数17420人;中学生(含高中)6987人;幼儿园学生5089人。
【风景名胜】
大小洞天旅游区
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大小洞天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景区是道教文化风景区,拥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景区内可以在“洞天福地”寻古代的道迹仙踪,在“福寿南山”感受长寿文化,在“南海龙王”感受中华龙文化,在“摩崖题咏”追溯古崖州文化渊流,在“山海奇观”区域的三亚自然博物馆探秘1.4亿年前生命世界。 2005年12月,大小洞天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5月,大小洞天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南40公里处,是中国最南端的山,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其空气质量和海水质量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为97%,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大型园区。南山文化旅游区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佛教名山胜地,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海南省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南山主要景点有南山寺、海上观音、不二法门、观音文化苑、天竺圣迹、佛名胜景观苑、十方塔林与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其中,108米海上观音是当之无愧的亮点之一,是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菩萨塑像,闻名全海南的镇岛之宝。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即现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历代的州、郡、县治均设在这里。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繁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崖州城的城门已修缮一新,显得雄伟壮观,中外游客川流不息。在崖城还有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鳌,枕海壁立,峰峦竟秀,林木重叠,山奇石怪,千姿百态,绿榕垂荫,红豆如星,泉清似醴。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游览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南方向,位于三亚湾和红塘湾之间的岬角上。总面积为16.4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10.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为6平方千米。因景区两块巨石分别刻有“天涯”、“海角”及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天涯海角游览区”而得名。 天涯海角的自然景观是由大型海滩岩、下马岭、天涯湾以及沙滩和海水组成。 游览区主要有“天涯”石、“海角”石、“南天一柱”等景点。 1994年,天涯海角游览区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天涯海角游览区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崖州区共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3家,占三亚市总量的74%。 其中有书院、公馆、会馆、名人故居和重要古民居50多座,有新石器遗址7个,有古城墙和历史文化遗迹地20个,有民国时期历史骑楼街区,轿夫、牌坊骑楼街区等,还有红色历史纪念地等。
非遗文化 崖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的“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和“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2年6月,崖州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8项。
地方方言 崖州区主要语言有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主要为海南话、军话和迈话,少数民族语言为黎语。
【历史建筑】
崖城学宫(崖城孔庙)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城内中街,由学宫(明伦堂)与文庙组成,合称“学宫”,民间俗称为“圣庙”或“文庙”,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南端祭祀孔子的庙宇。“学宫”居左,“文庙” 居右,现具有“学宫”性质的明伦堂,已被改建为现在的“崖城中学”,明伦堂旧址已毁。“文庙”现有建筑布局,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道光四年(1834年)“圣庙迁于武址”(《迁建崖州学记》•道光四年勒石)的基础上,由崖城文人、工匠赴山东曲阜取样,并根据当时的崖州地理条件进行配设与增减、扩修而成,其中大成殿的主要建筑构件由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文庙迁建及用原址“旧武弁廨”之建筑构件,“庀材鸠役,经营惟新”(湖北布政使张岳崧《重修崖州学宫碑记》清•道光五年七月勒石)而成,其余为道光三年、同治十一年所建。其时的文庙建筑由南向北一条中轴线上,分列有:文明门、尊经阁、少司徒牌坊、义门、礼门及宫墙、棂星门、泮池与泮桥、前东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节义祠、大成门、后东西两庑、明伦堂、露台(谒台)、大成殿、崇圣祠等。
崖州古城(墙) 明至清代,位于崖州区内。据《崖州志》(郭沫若校订本)记载:崖州古城始建于宋,原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砌砖,绍定六年(1233年)开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扩建城址,复加砖砌,城门上建敌楼,外挖护城壕,明正统元年(1436年)立吊桥,清道光二十一年(1843年)改南门为“文明门”。1966年前后部分城墙被毁。现存城墙南门“文明门”和距“文明门”西面800米处的敌楼城墙,城砖侧面有“官”与“吉”字印款。西北角的护城河保存较为完整,有砖砌拱桥一座。
迎旺塔 迎旺塔位于崖州城西村西南200米。据清末《崖州志》记载, 塔建于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元年(1850—1851年)。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基周长13.2米、塔高约20.6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 每层有叠涩外挑砖檐,塔刹被枪击破缺。该塔现已向西南倾斜。2001年城西居委会部分居民自发捐款在市博物馆的指导下进行维修。
官沟及广济桥 广济桥始建于清代,位于崖州区水南村东2公里。清康熙九年(1670年)广度寺性俊和尚筹募资金,自行设计、建造。桥长15 米,宽4.5米,单孔砖石混砌拱桥,拱高15米。东西走向,横跨官沟之上。桥东端原有康熙九年立“广济桥碑记”碑一通。碑文《崖州志》记载。 官沟,位于城东南城北二里许南北两支,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崖州太守林资深建,故称官沟,用于引宁远河水灌溉田地。今保存有户部员外郎胡文路撰刻《崖守林侯兴沟安黎碑记》, 碑文已经模糊,《崖州志》艺文有记。
小洞天摩崖石刻 小洞天摩崖石刻。共7帧,位于崖州区南山大坡村东南5公里, 分布于海边南山(又名鳌山,海拔高程478米)的整块大型岩石上, 石刻的最高海拔高程为80米,最低的海拔高程为5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吉阳军知军周康在一岩石上刻诗文“石船记”。淳祐七年(1247年)郡守毛奎楷书阴刻,横书“小洞天”三字,每字径105厘米;在小洞天岩西壁刻“钓台”二字,每字径75厘米;鳌山中的海山奇观石室高2.5、深3、宽5米。在石室正面阴刻毛奎的楷书“海山奇观”四字,每字径60厘米,其下刻有描写吉阳军山水风情的诗文,石室右石磴刻“仙梯”二字,每字径65厘米。南壁题大小洞天诗和王渚和韵诗,以及题词叙记。岩石四周分布海南特色的野生植物,其中以被美誉为“南山不老松”的龙血树最多。景区内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有六千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