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务川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自治县,地处黔、渝边沿结合部,是中国两个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连,西与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南与凤冈县接壤,北与重庆市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08466人。 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辖3街道11镇2乡81个村42个社区,仡佬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6%。
【行政区划】
务川县辖3个街道、11个镇、2个乡:
街道:丹砂街道、都濡街道、大坪街道
镇:丰乐镇、黄都镇、涪洋镇、镇南镇、砚山镇、浞水镇、茅天镇、柏村镇、泥高镇、分水镇、蕉坝镇
乡:红丝乡、石朝乡
【建置沿革】
务川地,秦属巴郡。 汉代,归涪陵。 西晋永嘉元年(307)以后,没于夷僚。 隋朝,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务川县; 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属明阳郡。 唐代,武德四年(621年)置务川郡于县治,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旋即改为务州; 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贞观十年(636年)属黔州;贞观十一年(637年)又归属夷州。 宋朝,政和七年(1117),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复置务川县; 宣和四年(1122),废思州,务川县降为务川城,属彭木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建思州及置务川县。 元代,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即婺川县,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隶镇远州;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拨隶思南宣慰司管辖。 清初,婺川县仍属思南府; 光绪十年(1884),于婺川县境增设后坪弹压委员。 民国二年(1913),属黔东道,又分原后坪弹压委员辖地置后坪县;民国十二年(1923),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年(1941)撤后坪县,后坪辖地分别并入婺川、沿河两县。 1949年,隶属遵义地区; 1959年,国务院批准改婺川县为务川县; 1987年11月,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铜仁市的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连,西与本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南与本市的凤冈县接壤,北与重庆市的武隆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县城距遵义市区195公里,距重庆市区250公里。县域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62公里,总面积277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务川县地貌上属云贵高原东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区内一般海拔在650-1000米之间,最高峰位于浞水镇的笋子山,海拔1743米;最低点在红丝乡洪渡河出口,海拔325.3米。
气候特征 务川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山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无霜期280天,日照率年平均为2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71.7毫米。
河流水系 务川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支流是洪渡河流域。区内共有河流288条,总长1086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3条,20-25平方公里的23条,10-20平方公里的2条,小于10平方公里的有248条。
【社会事业】
教育 全县共有幼儿园68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5所,入园人数4110人,在园在班幼儿14271人,全县幼儿园教职工1590人,其中专任教师831人。小学校点47所(含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0所,民办小学1所),在校学生30929人,比上年增加-641人,招生人数4751人,7-12周岁净入学率为100%。教职工1737人,其中专任教师1686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62人),师生比1:18.34,农村留守儿童4157人。初级中学22所,在校学生16336人,初中毛入学率103.05%,招生人数5632人,教职工1329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8人,完全中学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86人,师生比1:12.7,留守儿童2677人。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毕业学生5247人,进入本地高中就读高一的有2850人。在校学生9542人,寄宿生9489人,高中学生辍学率0.068%,教职工814人(含完全中学123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师生比1:12.5。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2482人,招生人数864人,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48人,师生比1:16.77。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3人,教职工33人,专任教师33人。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65.78%。
卫生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5个,其中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乡镇卫生院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中心1、血站1个、精神病医院1个、村卫生室124个。医疗机构拥有病床位3304张,其中医院床位2677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床位576张,其他医疗机构49张;卫生技术人员数24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7人,护士1094人,其他技术人员594人。
【风景名胜】
仡佬之源景区
仡佬之源景区位于贵州省务川县大坪街道洪渡河畔,景区仡佬民族文化和丹砂文化独特厚重,自然山水优美奇特,是一处集历史遗存、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自然山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旅游景区。
九天母石景区
九天母石景区位于仡佬之源景区内,距务川县城11公里。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台、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点组成。每年清明节前后,仡佬族族裔都会聚集至此,举行“祭天朝祖祭祀大典”,感恩祈福。
龙潭民族文化村(龙潭古寨)
龙潭村位于务川县大坪街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满塘,龙潭村由此得名。寨内石板铺路,石巷相连,幽深古朴,景色迷人。道路、建筑、垣墙相互连通,构成了村寨军事防御的体系,成为了古寨富有特色的建筑。
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
仡佬文化博物馆景区位于务川县大坪街道,美丽的洪渡河畔,是第一座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仡佬族博物馆。展区主要布展内容为30周年成就展、精品文物展和书画展、仡佬民族文化陈列展。
桃符旅游景区
桃符旅游景区位于务川县丹砂街道,桃符古村落是历史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在民俗体验区可体验仡佬民间传统技艺文化。村寨三面环山,寨子的核心区有一桃缘湖,为人工打造的湖,整个湖区占地40余亩,主要集观光与休闲体验两部分于一体。
七柱山景区
七柱山景区位于务川县黄都镇丝棉村境内,距县城40公里。经过上亿年的风化剥蚀,七柱兀现,剑指南天,四季落日余辉映衬,实乃自然呈匠心。有专家说“是全国实为罕见的石灰岩奇观”。山脚下的银狮洞发育成熟,石幔钟乳奇异。邻里神奇的风动石,“林泉山水”的仡佬族古民居,与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带。
田村·故事里景区
“田村·故事里”位于务川县丰乐镇南面务凤二级公路主干线上,是一个古村落,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占地50亩,是田氏家风文化丰富的传统民俗古寨。
洪渡河漂流
洪渡河漂流景区位于务川丰乐镇境内,全程约九公里,共计22个滩口.总体落差大,惊险刺激河段达18于处,漂流游程约150分钟.河道内水质清澈、流量大、四面河山峰峦起伏、卵石河床、原生原态、青山飞流、风光无限。
锯齿山(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东北部的洪渡河南岸,是全球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该区地质结构也非常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溶洞交错。主要景点有白马下凡、仙人抬轿、七孔泉、月亮石、飞瀑潭等20多个。
仡佬大草原(栗园草场度假区)
仡佬大草原(即栗园草场旅游度假区)位于务川县泥高乡栗园村,是中国西南第一草场,面积约13万亩,平均海拔在1360米范围内,全年无酷暑。景区内分布有石林、梅古洞飞瀑、槐溪河、响水泉、大岩门、小岩门、天池等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是休闲、避暑的理想场所。
罗峰书院
罗峰书院是务川县的一座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初名“敷文书院”,光绪八年知县罗庆春扩建,更名为“罗峰书院”。
珍珠溪百花谷
珍珠溪景区位于务川县涪洋镇前进村平溪河峡谷,集“文化体验、自然观光、避暑度假、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平溪河是仡佬族的母亲河——洪渡河的一级支流,离县城35公里左右,距务正高速公路涪洋收费站约2公里。海拔700余米,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红叶峡谷景区
红叶峡谷位于务川县东南部,主要分布在都濡镇、大坪镇和石朝乡三个乡镇的结合部,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务川县城仅有10公里。景区地质奇特,景色迷人。独特的地质地貌构成了集峰丛、洼地、漏斗、溶洞、温泉、溪流、悬崖、瀑布、水潭、石峰等地质奇观,溶蚀地貌发育成熟,景观壮美,具有极大的观光、摄影、探险和科考价值。
浪水天坑景区
浪水天坑景区(石朝乡天坑群)位于务川县石朝乡,天坑的特异性在中国现有天坑或天坑群中并不多见。景区有三个相邻且深达100余米的天坑,形成规模壮观的天坑群。从山顶向下俯瞰,三个天坑一脉相连,紧密相依,浑然一体,显得不可分割。但三个天坑又各具形态,显露出独特的个性。
高峰石城景区
石城景区(高峰石林)位于务川县石朝乡,面积约800亩,成一斜坡状分布,区内奇石、怪石遍布,天然成林,蔚为壮观。有磅礴大气的石林城,有意境深远的古城堡,有飘逸俊伟的天门石,有昂然活跃的怪兽石,有含情泻意的花卉石,可谓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