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贵阳市 | 遵义市 | 安顺市 | 六盘水市 | 毕节市 | 铜仁市 | 黔东南州 | 黔南州 | 黔西南州
贵州的相关信息
贵州旅游投诉电话
贵州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贵州最佳旅游时间
四季皆宜。

贵州旅游特别提醒
参加户外活动、休息或经过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较阴暗潮湿潮湿处时,如果不慎被蛇咬伤,不要吓得不知所措。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
通常观察伤口上若在两排牙痕的顶端有两个特别粗而深的牙痕,说明是毒蛇所咬;若仅是成排的细齿状"八"字形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无毒蛇咬后无须特殊处理,只需对伤口清洗、止血,用红汞和碘酊药物外搽伤口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如是出血性蛇毒: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如是神经性蛇毒: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会逐渐呈现。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公分处作环形结扎,缓解毒素扩散。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1-2分钟。同时设法除去伤口内的毒液,最好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伤口,破坏毒汁,亦可用冷开水、盐水或清洁生水代替。
然后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拔火罐,或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吮,吸后立即吐出并用清水漱口,但有龋齿,口腔粘膜或嘴唇破损者,禁用此法,以免中毒。
同时尽早用药:内服半边莲80-90支,半边莲和雄黄一起捣烂,制成浆状外敷,每日换一次。好的蛇药有:湛江蛇药、南通蛇药、广州蛇药、蛇伤解毒片等。

贵州娱乐指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名城镇远的龙舟节。
早在五月初一前后,镇远地各街道及一些郊区村寨的龙舟便开始下水,让水手们进行竞渡前的训练。五月五日,城区各街道、郊区各村寨的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与国内外游客一道云集镇远城关,在城区舞阳河两岸观赏龙舟竞渡,人山人海,盛况非凡。代表各街道、村寨或社会团体的龙舟,系用木船装上龙首龙尾,彩舟画桡,划行如飞。水手们按鸣锣挚鼓节奏飞桨呼号,以划行速度取胜。镇远龙舟节原本源于纪念青龙帮助渔民何大的小儿子阿旺在端午节这天,与残害人民的水妖搏斗,并将它斩除的民间传说故事。据史籍记载,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这里“郡人先期置造龙舟,绘书首尾,集众演戏剧,以笋叶糯米为粽,弃水中,拽船舟工争先得渡者,是岁作事俱利。”到了清代,这里仍旧“端午节作龙舟戏,结彩两岸,观者如堵,以祈岁念。”。

首页 >> 贵州 >> 遵义市 >> 桐梓县

  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桐梓县常住人口 52.81 万人,城镇化率 48.5%。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

行政区划

  桐梓县辖2个街道、20个镇、3个乡:

  街道:娄山关街道、海校街道

  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

  乡:小水乡、黄莲乡、马鬃苗族乡

建置沿革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气候条件
  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水文条件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桐梓县境。
  渝黔高速铁路在境内设有桐梓东站和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贵阳、重庆只需一个小时。
  桐梓县另有14个火车站:桐梓东站(高铁站)、桐梓站、桐梓北站(高铁站)、蒙渡站、三元坝站、凉风垭站、新场站、红花园站、松坎站、木竹河站、九龙塘站、元田坝站、大河坝站、太白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桐梓县共有各类学校 374 所,其中:普通中学 40 所,职业中学(职高)1 所,小学 109 所,幼儿园 222 所,特殊学校 1 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8%。

  文化事业
  桐梓县有文化事业机构 1 个,影剧院 3 个,文化馆 1 个,艺术表演场所 1 个,娱乐场所 56 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6 个。县城公共图书馆 1 个,藏书量 16 万册。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文物藏品总数92 件。现有无线电视发射基站 1 个,广电宽带基站 125 个。

  卫生事业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桐梓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515 个,其中:县级 3 个(桐梓县人民医院、桐梓县中医院、桐梓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 25 个,民营医院 17 个,其他公立医疗机构 391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6 个,门诊部 8 个,个体诊所 67 个。

风景名胜

凉风垭森林公园

  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大娄山中段贵州桐梓县城北面,占地面积596公顷,涉及楚米、大河2个镇5个行政村,交通便捷。公园内高低海拔落差较大,相对高差50—200米,年平均气温1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空气清新,山水兼备,具有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等综合功能,功能区分旅游区、野营区、服务区、生态保护区和管理区。

柏箐自然保护区

  柏芷坝(柏芷山)、箐坝(箐坝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境内,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毗邻。距桐梓县城150余公里,距离重庆市南川区主城50余公里。

尧龙山

  尧龙山位于尧龙山镇境内,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数十公里。尧龙山主峰瑞峰顶,海拔1795米,整座山顶犹如一巨大的佛祖头像,雅称“佛陀”。尧龙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其山势嵯峨,陡峭崎岖,山体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门”、“天生桥”、“佛烛山”等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自然景点。千百年来,尧龙山以其独特风景,成为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探奇猎胜和纳凉避暑的旅游胜地。

风俗习惯

  行业习俗:农作方面,桐梓县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闹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师、传授、祭窑、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报路歌等习俗。商贾、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财神、摆刀头酒等习俗。饲养方面,先后有祭祀马王庙、牛王庙,选择吉日买猪相马,以及养猪清圈敬奉陈信老祖等习俗。

  家庭习俗:住宅建筑方面,历代民居有岩洞、窝棚、土墙、金包银、木房、砖房、石房、现代楼房。房间用途和家庭陈设方面,有客厅、书房、寝室、堂屋,堂屋设“香火”供奉神灵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炉、沙罐火炉、回风炉、灶等设施,进入现代社会后,已全面使用现代生活设施。

  生活习俗:服饰方面,晚清时期境内农户种麻织布,用土靛染成青蓝二色制衣。随后有自种棉花用手工织土布,根据历史演变,先后有超襟、长衫、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现社会追新逐异,不亚于发达地区。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鸭舌帽、遮阳帽、线帽、平顶栽绒帽、长寿帽,部分地区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钉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胶靴、塑料鞋等。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两餐、三餐为主。风味饮食有米豆酸菜、全锅汤羊肉、菜豆花、油茶、烧饼、汤圆、荞面条、锅贴饺、搭挞面、阴包谷米、方竹笋、白豆、和菜等。行旅运输方面,肩挑背驮、马驮、鸡公车、板板车、滑竿、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现主要用电。

当地特产

  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

  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

  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腊肉(弯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荣誉称号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排名第5位。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