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桐梓县常住人口 52.81 万人,城镇化率 48.5%。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
【行政区划】
桐梓县辖2个街道、20个镇、3个乡:
街道:娄山关街道、海校街道
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
乡:小水乡、黄莲乡、马鬃苗族乡
【建置沿革】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土地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气候条件 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水文条件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桐梓县境。 渝黔高速铁路在境内设有桐梓东站和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贵阳、重庆只需一个小时。 桐梓县另有14个火车站:桐梓东站(高铁站)、桐梓站、桐梓北站(高铁站)、蒙渡站、三元坝站、凉风垭站、新场站、红花园站、松坎站、木竹河站、九龙塘站、元田坝站、大河坝站、太白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桐梓县共有各类学校 374 所,其中:普通中学 40 所,职业中学(职高)1 所,小学 109 所,幼儿园 222 所,特殊学校 1 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8%。
文化事业 桐梓县有文化事业机构 1 个,影剧院 3 个,文化馆 1 个,艺术表演场所 1 个,娱乐场所 56 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6 个。县城公共图书馆 1 个,藏书量 16 万册。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文物藏品总数92 件。现有无线电视发射基站 1 个,广电宽带基站 125 个。
卫生事业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桐梓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515 个,其中:县级 3 个(桐梓县人民医院、桐梓县中医院、桐梓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 25 个,民营医院 17 个,其他公立医疗机构 391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6 个,门诊部 8 个,个体诊所 67 个。
【风景名胜】
凉风垭森林公园
凉风垭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大娄山中段贵州桐梓县城北面,占地面积596公顷,涉及楚米、大河2个镇5个行政村,交通便捷。公园内高低海拔落差较大,相对高差50—200米,年平均气温1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空气清新,山水兼备,具有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等综合功能,功能区分旅游区、野营区、服务区、生态保护区和管理区。
柏箐自然保护区
柏芷坝(柏芷山)、箐坝(箐坝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境内,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毗邻。距桐梓县城150余公里,距离重庆市南川区主城50余公里。
尧龙山
尧龙山位于尧龙山镇境内,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数十公里。尧龙山主峰瑞峰顶,海拔1795米,整座山顶犹如一巨大的佛祖头像,雅称“佛陀”。尧龙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其山势嵯峨,陡峭崎岖,山体垂直落差大,造就了“象鼻子”、“南天门”、“天生桥”、“佛烛山”等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自然景点。千百年来,尧龙山以其独特风景,成为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探奇猎胜和纳凉避暑的旅游胜地。
【风俗习惯】
行业习俗:农作方面,桐梓县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闹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师、传授、祭窑、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报路歌等习俗。商贾、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财神、摆刀头酒等习俗。饲养方面,先后有祭祀马王庙、牛王庙,选择吉日买猪相马,以及养猪清圈敬奉陈信老祖等习俗。
家庭习俗:住宅建筑方面,历代民居有岩洞、窝棚、土墙、金包银、木房、砖房、石房、现代楼房。房间用途和家庭陈设方面,有客厅、书房、寝室、堂屋,堂屋设“香火”供奉神灵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炉、沙罐火炉、回风炉、灶等设施,进入现代社会后,已全面使用现代生活设施。
生活习俗:服饰方面,晚清时期境内农户种麻织布,用土靛染成青蓝二色制衣。随后有自种棉花用手工织土布,根据历史演变,先后有超襟、长衫、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现社会追新逐异,不亚于发达地区。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鸭舌帽、遮阳帽、线帽、平顶栽绒帽、长寿帽,部分地区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钉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胶靴、塑料鞋等。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两餐、三餐为主。风味饮食有米豆酸菜、全锅汤羊肉、菜豆花、油茶、烧饼、汤圆、荞面条、锅贴饺、搭挞面、阴包谷米、方竹笋、白豆、和菜等。行旅运输方面,肩挑背驮、马驮、鸡公车、板板车、滑竿、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现主要用电。
【当地特产】
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
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
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腊肉(弯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荣誉称号】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排名第5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