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古寨位于美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是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有些地方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和原始粗犷的民族遗风,被誉为“原始社会遗存的活化石”,而白裤瑶也被人类学家称为“东方印第安人”,昔日因贫瘠而闻名的瑶山,避居蛮荒之地的瑶族,承关怀而巨变,经历了4次迁徙终于形成了一个古老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白裤瑶聚居村落。
瑶山古寨景区位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菇类村地境内。距离县城35公里,距离大小七孔景区5公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荔波瑶山古寨景区是贵州省内以少数民族瑶族文化的人文展示景区。
【历史迁徙】
瑶族是我国南方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倚山而居”、“吃尽一山则他迁”,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格局,我国南方在广西、贵州、湖南、广东、云南、江西等六省(区)都有瑶族分布,全世界瑶族人口近380万。瑶族还是一个跨国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北部都有分布,部分瑶族还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
瑶族有“勉”、“布努”、“金门”、“拉珈”等自称,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语言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有“盘瑶”、“过山瑶”、“红头瑶”、“白裤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关于荔波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原始住地在今江浙绍兴一带和南京十宝殿(店);或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住地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或认为源于“五溪蛮”成份,也有“山越”成份,但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在荔波几大世居民族等民间传说中,都有同一种说法——“先瑶后朝"。 仍然有人将瑶族称呼为“瑶大爷”,这与“先有瑶后有朝”有一定的关联。在明洪武十七年置荔波县时,境内以“瑶”(尧)“洞”命名的地方非常之多。更有文书记载:“县自洪武,人民安乐,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由此可见,瑶族定居荔波迄今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也足以说明瑶族是开拓荔波的最早民族之一。
【主要景点】
三道门景观带
疆域门,与其它少数民族或者人群示意,这个范围内已经属于瑶族部落活动范围,要在这个范围内从事活动,就必须报告给寨子里的瑶王,要不然就要被驱离。
防御门,瑶族是属于迁徙来的民族,如果有其它部落或者民族的人侵犯了自己的领地范围,族内的长老就会组织男性扛着枪、手持牛角守卫在防御门边上,阻挡住敌人的进攻,保卫自己的家园不被侵占。如今是用来迎接贵客的,牛角声声,枪声一响,表示我们的贵客已经到来。
迎宾门,迎宾门作为重要的活动标志地点,在祭祀神明,节日庆典,外出狩猎时,大都在这个门聚集。古时候外出狩猎时,猎人们得到瑶王和巫师的指示,做祭祀仪式,猎人们在寨门前行礼,保佑外出狩猎顺利收获。现作为迎接八方来宾的迎宾门。
酿酒坊
酿酒坊则是酿酒的重要场所。白裤瑶信奉“无酒不成席”,男子好喝酒,酒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另外,酒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即敬神祭祖,祈求平安。酿酒是白裤瑶女子必备的工艺之一,她们有独特的酿酒工艺,原料加上中草药,让酿出来的酒香醇可口。
铜鼓场
白裤瑶是使用铜鼓最多的民族之一。瑶族同胞视铜鼓为圣物,把铜鼓悬挂于铜鼓架上,从侧面敲击悬挂的铜鼓,加上风桶的配奏,使铜鼓发出醇厚的鼓声。铜鼓广场是作为铜鼓迎宾的地点,而铜鼓一般在祭祀、重要节日及欢庆场合上使用。
熬药坊
瑶族医药一直是瑶族秘术,瑶医们通过从山上采集下来的上百种药材,通过不同的配方进行合理的配比,由经验丰富的瑶医精心进行熬制,得到的药品用于瑶族特色的生活——瑶浴。 斗鸟场
养鸟是娱乐休闲的方式。白裤瑶依靠突出的狩猎本领成为比较富裕的贵族阶层,养鸟就成为了白裤瑶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后来尽管失去曾经的财富和地位,但养鸟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瑶族男人随身携带鸟笼,常聚在一起斗鸟的地方成了斗鸟场。
禾仓群
禾仓是瑶山古寨标志性的历史古建筑,有的禾仓已存在上百年。禾仓建筑独特,用四柱支撑,上层垫以木板,周围用竹篱笆围成圆形,顶上盖以毛糙,这些禾仓里面用来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具有防潮、防盗、防鼠的功能。禾仓下面通常会放置一些生产工具,或者供寨上的人们聚会聊天。
拉片古村落
拉片古村落是传统的自然村寨,房屋以古老的土墙建筑为主。原生态泥瓦式结构的住房,禾仓、房屋等独具一格的设计工艺。
瑶窑
最早的瑶族先民为“窑民”,“瑶”是“窑”的谐音,瑶族先辈们几乎都会烧制自家陶器,瑶窑是专门制作瑶陶的场所,瑶陶是由瑶山泥制作而成,瑶山泥中含有锌、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并具有耐酸碱的特性。瑶陶质地细腻、坚硬结实,透气不透风的结构,制作出的瑶陶除了能够存储生活用品,还广泛用于禾仓建筑装饰。
瑶王府
瑶王府是瑶王及瑶族长老以火塘形式,不分贵贱议事的地方,其独特的两层楼的园型古建筑,一楼用来惩罚违反族规、触犯寨规的人;二楼是瑶王议事的场所,也用于宣布族内重大事项的地点。 瑶王广场
“瑶王宴”是瑶族同甘共苦的一种象征,每当遇到有人去世、或接媳妇、嫁姑娘等红白喜事时,全寨每家每户出一张方桌,4盘菜肴,4斤米酒,4对碗筷,4个酒杯,全寨男女老少都集中到寨子中央,摆上几十到上百张桌子连席吃“瑶王宴”,并协助主人家招待亲朋好友,其几百人一起进餐的场面十分壮观,既可以一边品尝瑶王宴,还可以观赏表演。
古遗址
古遗址是白裤瑶族留下的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也包括白裤瑶族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以及范围更大的村寨等各类建筑残迹;其建筑形式采取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蜡染坊
染坊是白裤瑶民族服饰进行蜡染加工、跑纱的场所,在染坊内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白裤瑶民族服饰从绘刺图案、印染、纺织等制作瑶族服饰的全过程。2006年,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圩市
白裤瑶族特别喜欢赶圩,圩日如节日。圩分为昼圩和夜圩,昼圩是物质之圩,除了买卖,人们还以酒叙情,直至醉意朦胧方才踉跄而归。夜圩则为精神之圩,恋爱的天堂。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便相互追逐,以歌传情,直至次日凌晨依然缠缠绵绵、难舍难分。
瑶药园
瑶族的药浴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与芬兰的桑拿、土耳其的蒸汽浴合称为世界三大沐浴文化,享誉全球。瑶药园则是瑶族药浴的原料的种植基地。
瑶池·小七孔民宿
瑶池民宿是我们勤劳瑶族人民根据原建筑风貌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狩猎文化生产活动,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此亦是瑶池民宿之所在。 斗鸡场
斗鸡是白裤瑶民族的一项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每逢佳节,白裤瑶民族都会在斗鸡场举行传统民族活动:斗鸡比赛。
懂蒙
懂蒙古寨,在瑶语里寓意着“神秘”与“美好”,懂蒙古寨位于瑶山乡南部,是贵州省二十个重点保护建设的民族村寨之一,同时也是瑶山瑶族村寨中生态保存完好、古建筑保留较完整的村寨。
【文化传承】
白裤瑶服饰
白裤瑶男子着青色长袖短衣,下穿白色大裆紧腿裤,裤管齐膝,绣五条纵向红色花纹,系黄色绑腿。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由两块布料松散地绊联在一起,瑶族女性穿的这种衣服,在学术上叫“贯首衣”。
白裤瑶背牌
白裤瑶女性衣服后片都绣有正方形图案,这就是传说中的“瑶王印”。
白裤瑶的“母系崇拜”
白裤瑶神秘的女性图腾崇拜。瑶族家门前都有一块带孔洞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从山上抬来的天然通孔石块,形状似女性生殖器,反映了白裤瑶人生命起源信仰的一种图腾崇拜观,主要作用是祈盼村寨人畜兴旺、香火绵延。
猴鼓舞——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是瑶山传统的丧葬祭祀舞蹈。传说瑶山白裤瑶在迁徙时经遇危难,幸而得到一群猴子的解危护救。为了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护救之功,舞者模仿祖先爬山涉水的情景和猴子攀爬跳跃的神情姿态舞蹈起来。在葬礼上人们以这个舞蹈祭祀祖先和护送亡灵,祈求亡灵平安回家。
白裤瑶铜鼓文化
白裤瑶是使用铜鼓最多的民族之一。瑶族同胞视铜鼓为圣物,瑶族是一个信仰百神,追赶太阳的民族,因此,鼓面正中央的图案就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周图案则是紧跟着太阳的瑶族儿女或是虫鱼、鸟兽、花卉等,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砍牛祭祀
砍牛习俗主要是长者死后在冬季入棺泥封时举行的一种丧葬仪式。白裤瑶人死亡时间不在冬季时,就先泥封入棺,停留于房屋檐至冬季吉日才能入土为安,俗称“二次葬”。祭悼者围桌吃起“流水席”,空坪上长者用低沉的瑶歌调式唱起“古歌”,叙述瑶家历史和处世道德。
瑶王宴
瑶王宴堪称中华第一长宴,是白裤瑶同胞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每遇红白喜事时,全寨男女老少都会一起吃“瑶王宴”。
陀螺文化
打陀螺是白裤瑶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瑶山民间陀螺竞技活动已是贵州重点发展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瑶山也被誉为“中国陀螺冠军之乡”。
火枪文化
白裤瑶是少数的持枪部落,先辈们世世代代都是以狩猎为生,火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白裤瑶火枪文化用于节日庆典及迎宾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