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丹寨县辖4个镇、2个乡、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面积94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丹寨县常住人口为138642人。
丹寨县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获中国“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
【行政区划】
丹寨县辖1个街道、4个镇、2个乡:
街道:金泉街道
镇:龙泉镇、兴仁镇、排调镇、扬武镇
乡:南皋乡、雅灰乡
【建置沿革】
境地隋朝属牂牁郡。 唐朝属黔中道应州地。 宋朝为夔州路绍庆府所领56羁縻州南部东段地带。 元代始有建置。至元年间,今县境为都云安抚司和定云府间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内始有建置,朝廷在坝干置夭坝长官司,管理今县境及巴榔、阳基等地苗疆土务。 明洪武七年(1374年),夭坝长官司归顺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为苗夷长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为蒙囊直隶夭坝安抚司,仍管理原境土务。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隶都匀府,将巴榔等地划入都匀。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厅,厅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贵州通志》载其时厅辖境为:“东至黎平府古州杨条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匀县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独山州三角(脚)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黄土寨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都江通判底览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匀县普安司界五十五里,东北至丹江党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厅辖4个土司:夭坝司,驻夭坝,领今岩英、兴仁、咸宁(今属麻江县)、烧茶、龙泉、鸡贾(今属都匀市)、金钟、交梨(今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计60寨;扬武司,驻朱砂厂,领今扬武、长青、龙塘、党早、复兴一带,计43寨;排调司,驻排调,领今排调、方胜、加配、羊巫、永乐(今属雷山县)、柳乌(今属雷山县)一带,计39寨;永安司,驻卓佐,领今新华、大兴、南皋一带,计51寨。此后厅辖地域有所变动,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州巡抚爱必达编纂的《黔南识略》载,厅治亦西迁约5公里设在龙井塘今县驻地。 八寨厅建制一直沿至民国初年。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国民政府撤丹江县(雷山),其西南部并入八寨,取丹江与八寨各一字,称“丹寨”至今。 1949年12月4日,丹寨县城解放。12月6日,建立丹寨县人民政府,隶于独山专区(1952年11月改称都匀专区)。同时建立城关办事处和扬武、兴仁区人民政府及龙泉镇人民政府。 1956年4月18日,国务院以(56)国设司第30号文件批复,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 1957年1月,改称丹寨县。 1959年1月,撤销丹寨县建制,与炉山、雷山、麻江合并建为凯里县。 1961年8月,恢复麻江县和雷山县建制,原丹寨县建制分别划归麻江县和雷山县。 1962年10月,恢复丹寨县建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940平方公里,与雷山、三都、都匀、麻江、凯里5县(市)相邻。
地形地貌 丹寨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东部的加配乡牛角山主峰,海拔1693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的雅灰乡叮冬村境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河口处,海拔370米,一般海拔在700~1100米之间。地貌类型有4类,以低山地貌为主,占47.12%,低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次之,中山地貌仅占2.38%。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发展多样化农业提供了条件。
气候 丹寨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分为温暖、暖和、温凉、冷凉4个气候亚区。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季均温21.0~36℃,冬季均温2.0~7.0℃,年平均气温12.6~17.2℃,无霜期228~283天。平均降水量1259.7~1508.4毫米,为贵州省多雨县份之一,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水文 丹寨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0条,年均径流量7.94亿立方米,其中往南注入柳江的河流有排调河、猴子河、鸡家河等11条,向北注入清水江的河流有南皋河、摆泥河等9条。
【交通运输】
丹寨县地处东经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距省会贵阳市210公里。其中国道29公里,县道77公里,乡道96公里,村级公路417公里,5个乡镇通了柏油路,142个行政村已通公路,未通公路的19个村约155公里(全县最边远的村寨),行政村通车率为88%。全县油路里程83公里。其中321国道线丹寨境29公里;台辰至下司线14公里(丹境段);县道丹寨至排调33公里;乡道大坪至长青5公里;乡村公路镶边91.7公里。
【风景名胜】
金瓜洞
金瓜洞坐落于丹寨县城南321国道旁的金瓜洞村境内的干罗溪畔,距县城12公里,交通便捷。 金瓜洞是目前贵州境内发现的一个典型的天然彩色溶洞,是贵州南部都柳江旅游线上独有的溶洞奇观,具有独特的地质科研价值和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是旅游观光探奇、考察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好地方。
排廷瀑布
排廷瀑布位于县城南面15公里处,是丹寨县境内宽度最大的瀑布,亦是黔东仅有的大瀑布,有“黔东第一瀑布”之称。 排廷大瀑布分为两级,第二级高15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不到百米长的河段上砍了两斧,造就了这一天然绝景。每当夏天的时候,你若在瀑布的中段,洗上一个“农民澡”,脱光衣服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就会有一种梦中之旅的感觉,这是身居城市体会不到的一种神仙的快活。傍晚,当农夫们挑着柴草、牵着牛归家时,你便会看到一幅“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美景。
【民族文化】
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地处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七个乡镇,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锦鸡舞、芒筒芦笙舞、木(铜)鼓舞、给哈舞、板凳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曾多次参加省、州及国家举办艺术节比赛获得最高奖。民间工艺蜡染、古法造纸、剪纸、织锦、挑花、刺绣等独秀一方。
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他们居住在麻鸟、羊先、也改、党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人口。 锦鸡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2007年,在贵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赛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上,丹寨《锦鸡舞》首夺最高奖金黔奖,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中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被评为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
丹寨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蜡染能手王阿勇曾于1983、1984年两次赴美国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赞誉为“来自东方的艺术家”,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蔽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树、猕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苗族服饰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苗族口头经典“贾” “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贾”分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苗年 苗年(苗语“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进行斗牛活动。
【荣誉称号】
2020年4月,入选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的“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