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玉林市代管县级市,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2457平方千米。北流市常住人口121.68万人。北流市下辖3个街道、22个镇。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而得名,无属县。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称北流县。1994年,撤县建市,仍属玉林地区。1997年4月,属玉林市。北流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陶瓷名城、建筑之乡、荔枝之乡、百香果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世界铜鼓王故乡、中国乡贤文化之乡和广西第二大侨乡。
【行政区划】
北流市辖3个街道、22个镇:
街道:陵城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
镇:北流镇、新荣镇、民安镇、山围镇、民乐镇、西埌镇、新圩镇、大里镇、塘岸镇、清水口镇、隆盛镇、大坡外镇、六麻镇、新丰镇、沙垌镇、平政镇、白马镇、大伦镇、扶新镇、六靖镇、石窝镇、清湾镇
【建置沿革】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而得名,无属县。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称北流县,是北流县行政建制之始。北流县宋、齐属越州,梁、陈属合州。 隋属合浦郡,大业二年(606年),废陆川县建置并入北流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北流县析置北流、陵城、扶来三县,复置陆川县,均属铜州(治所北流)辖地,贞观元年(627年)属容州。乾封二年(667年),北流增置罗卞县(治所今六靖长江村)。总章元年(668年),又增置峨石县(治所今隆盛香圩村)。新增之两县及扶来县属禺州,北流、陵城属容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峨石、扶来、罗卞、陵城四县,其地并入北流县,属容州都督府普宁郡辖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北流为容州路总管府辖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北流县改隶梧州府郁林州。 清顺治八年(1651年),北流改属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郁林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北流属郁林府。民国2年撤郁林府,设立郁江道,北流为其属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郁江道为苍梧道,北流属之。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西省政府成立,废除道制,北流直属省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流属郁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流属梧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北流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5年,置浔州行政监督区,北流属之。同年,增设郁林行政监督区,北流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林行政监督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简称第六区),北流属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原第三、五、六区合并为第三区,北流属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流、郁林等6县划出,新置第九行政督察区(简称第九区),北流属之。 解放后,仍称北流县,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撤销容县专区,设立玉林专区,北流属之。1971年,玉林专区更名为玉林地区,北流属玉林地区。1994年,撤县建市。仍属玉林地区。 1997年4月22日,撤销玉林地区,设立地级玉林市,国务院(国函[1997]26号)批准同意原玉林地区的北流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1998年5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北流市由玉林市代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北流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与容县和广东省信宜市及高州市毗邻,西与玉林市玉州区、陆川县接壤,南与广东省化州市相连,北与玉林市兴业县和贵港市桂平市相邻。
地形地貌 北流市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中总称桂东南丘陵台地,但由于境内南部地处云开山脉及其余脉天堂山,北临大容山脉,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自南东向北北西倾斜,其主要的河流圭江河向北而流;北部(端)自北西向南东倾斜;中部(靠北)地势低缓。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各地均有,尤其以丘陵分布较广泛。
气候 北流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空气湿润,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短夏长,气候温暖,温差小,无霜期长。春季冷暖空气交错频繁,阴冷多雨;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集中,光照充足,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秋季天气干爽;冬季晴冷少雨,空气干燥。降雨量地域分布受地形影响差异明显,表现为两端多,中间少,即中、南部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北部大容山区增加。
水文 北流市境内河流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流江水系和鉴江水系。主要江河16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江河有12条。河网密度4.15千米/平方千米。流域总集雨面积2593.6平方千米。西江水系河流市境内总集雨面积1546平方千米,占全境总面积2452.26平方千米的63.04%;鉴江水系河流集雨面积共58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3.81%;南流江水系河流集雨面积共32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3.29%;境外客水集雨面积136.6平方千米。湖泊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地下水和地下河主要在北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北流市有中小学校353所,共有高中10所,其中公办高中7所(广西北流市高级中学、北流市第九中学、广西北流中学、北流市第二中学、北流市第六中学、北流市第四中学、北流市第八中学);国有民办高中3所(北流市铜州中学、北流市富林中学、北流市第三中学)。有中等职业技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幼儿园50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3所,民办幼儿园453所。 中专学校有北流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流市卫生学校。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北流市图书馆 北流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纸质藏书35.84万册),博物馆1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46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4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05%。
医疗卫生 2019年8月,北流市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北流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30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026人,卫生技术人员6124人,医院、卫生院开放病床数5334张。
【交通运输】
北流市属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地区向东出海和东盟国家与中国中西部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便捷通道之一。境内有洛湛铁路、南广高速公路、玉铁高速公路经过,在建南宁(苏圩)—北流(清湾)高速公路。拥有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和4个高速公路出口。玉(林)容(县)一级公路横贯东西,北(流)宝(圩)二级公路纵穿南北,浦(北)宝(圩)二级公路横穿南部。
【历史文化】
北流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广西北流南部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乡镇每年亦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一天,少数两三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语言 北流人都是讲汉语方言。其中,北流白话(属粤方言)使用人口最多,清湾、六靖、平政、大伦、白马、扶新、六麻、新丰、沙垌、隆盛、大坡外、新荣12个镇全部讲北流白话,其余各镇也以讲北流白话的人口占多数。北部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当地人称“时州话”),个别自然村通用闽方言(当地人称“鹤佬话”),当地母语讲客家话、闽方言的人一般都会讲北流白话,大部分母语讲北流白话的人不会讲客家话或闽方言。北流人讲的白话、客家话和闽方言都保留了较多古音成分,具有明显方音特色。由于与来源正音缺少沟通印正,又与北流白话互相融合渗透,北流本土的闽、客方言已与正宗的闽、客口音有很大不同,具有“变白”趋势,如大里镇林垌村灶肚田自然村,其客家话口音已极其接近白话,不懂客家话的本地人也可以听得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变化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普通话逐渐推广普及,会听、会说普通话的人不断增多,各中小学、幼儿园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教学,机关单位工作用语很多也使用普通话,北流语言不断产生变化,很多语音、词汇和语法已向普通话靠拢,方言色彩逐渐变淡。
【风景名胜】
圭江
圭江,本名北流河,北流市最大的河流,全长121.6,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十三条,流域集雨面积165平方,是北流的母亲河。圭水秋波,就是北流八景之一。
勾漏洞
勾漏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北流市城区东面3处,占地面积204公顷,是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的“二十二洞天”。岩洞全长1500米,勾、曲、穿、漏、奇景天成,洞内石柱、石笋以及各类天然奇特的钟乳石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洞前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绿树婆娑,曲径通幽,石壁上历代石刻琳琅满目。
鬼门关
中国十大名关——鬼门关位于今广西北流市城西,介于北流、玉林两市间,地处于六万大山与大容山交接之处。有两峰对峙,其间阔30步,俗号鬼门关。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经此勒石,残碑尚存。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因为此处过多瘴疫,去得者难得生还,故此称为“鬼门关”。
铜石岭
铜石岭位于北流市东郊10处,分大小两山,圭江自南而北饶过山前。铜石岭冶铜遗址发现于1960年,是汉唐时期的冶铜遗址,也是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冶铜遗址。
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流市北端23处,总面积2930公顷,平均海拔1000米,其中莲花顶海拔1275.6米,为桂东南第一高峰。大容山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是天然的亚热带植物王国,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活化石—桫椤,花中皇后—金花茶等。园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3万个/m。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粤东会馆
北流粤东会馆位于今北流市城区永安路一里9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筑坐西向东,原规模为三进两厢两天井一戏台,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现仅存两进一厢,占地面积642.6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镬耳山墙,小青瓦屋面、青砖墙,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屋脊灰塑双龙戏珠及博古纹,前座檐墙及厢房墙端堆砌陶瓷楼阁人物图,檐廊柱间梁以石狮如意云柁墩作承重,三根枋墩雕刻人物及如意云纹,雀替透雕吉祥纹饰。中座内有4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屋顶。庭院及通道均铺设红色阶砖和花岗岩条石。
登龙桥
登龙桥在西河流向圭江的入口处。据资料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元年,全长36.3米,拱跨10米,高5.5米,宽13.5米。桥面一边为桥的通道,中间建风雨亭,为歇山顶砖木结构;一边建殿堂,青砖砌墙,青瓦覆盖,硬山顶砖木结构。顶部砖砌灰雕花脊,两端饰鳌鱼,中间为火球。殿内墙端绘饰古壁画,园木柱作顶柱。桥东牌坊上刻着“登龙桥”三个大字,整座建筑风格独特,庄重朴实。为北流八景之“龙桥夜月”所在。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位于城东北的田螺岭,该馆是纪念红七军、红八军首领李明瑞、俞作豫而建的。全馆占地3533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落成于1985年2月1日,馆内陈列有介绍李、俞烈士光辉业绩的文字、实物、图片和自治区领导人以及红七、红八军老战士为该纪念馆的题词,该馆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
大成殿又名孔圣殿,高18.7米,长15.77米,面积247.6平方米,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顶上饰祥龙彩凤、飞禽走兽,红墙黄瓦,殿正同16扇镂空雕花鸟虫鱼图案,流丹滴翠,极其精工美丽。北流孔庙建筑设计精巧严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景苏楼
景苏楼位于城区南门外江滨公园内,专为纪念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留迹北流而修建的,楼前有匾额“坡仙舣筏”。楼阁内有郁林州牧唐尔琨集联,东坡的手迹书画30多件。
会仙河公园
会仙河公园位于北流市城西新区内,占地面积1800亩。一期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按“一河、六区、一园”的设计布局结合岭南建筑及园林特色,建成了田园风光区、生态湿地景观区、植物园区等六个功能分区和各乡镇园区,其中“梦之园”面积约170亩,是广西首个由本级政府发动、社会筹资建设的园艺博览园。该公园二期工程增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沿湖景观路,并拓宽“会仙河湖”湖面,新增添一批绿色景观与休闲地带,总投资6300万元。2017年获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民间文艺】
木偶戏 北流木偶分南部木偶、北部木偶。南部木偶是清代由高州传入,唱高州木偶腔。北部木偶是明代后期由中原移民传入,以本地的荒腔野调(山歌调,后有采茶调)演唱。乐器为打击乐(小鼓、小锣、小钹、木鱼)。清代北流木偶戏已盛名,同治年间“何派”木偶戏最负盛名,北流第一代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唱做并佳,技艺超群,所到演出之处均深受群众欢迎。清代同治年间及民国时期桂平、藤县、玉林等地都有民间艺人到北流拜师学艺,并将木偶戏传至这些地区。木偶戏从清末传入北流后一直兴盛不衰,一场戏常有数百、千余人观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影视的普及而逐渐衰落,观众寥寥无几,艺人逐渐减少。2005年,全市有民间木偶戏班30多个,艺人150人。这些艺人大多数为半专业,亦艺亦农。逢年过节,他们从事木偶戏表演活动,尤其是每年正月、二月份的北流南部各地乡村年例,还可以听到村落间木偶戏班的锣鼓咚咚响、富有北流土白话唱腔特色的木偶戏唱曲。城区荔枝公园、桥头公园、六地坡、望街岭也时有传统木偶戏表演。北流木偶的代表传承人为平政镇岭南村的陈裕成,其弟子陈艺文组建的平政岭南木偶队坚持在北流城乡演唱木偶戏,每年演出200场以上,每场观众几十至上百人。
采茶戏 清代初期由江西赣南随客家移民传入北流,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音乐唱腔多民歌风味,深受群众喜爱。由于多有“哪哎患”“依都呀”衬词的特点,又叫“依都呀”。通常以1男、2女共3个人表演,彼此以哥妹相称,表演时男执钱鞭和扇子,女持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20世纪80年代初,北流县文化局组织编写戏曲集成(采茶),在全县各乡镇调查时发现清道光年间,大坡外乡蒲桂堂村有一采茶组织叫灯华会,是玉林市发现的最早的采茶组织,广西艺术研究所编写的《广西戏曲曲目》的采茶条目中,就引用了灯华会。清末民初时,北流南中北部较活跃的采茶班有18个。民国中后期,北流采茶盛行,出现了职业化的采茶艺人,塘岸的郑远,隆盛的钟达等。鸭埌的“悦汉群”采茶班长年在外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流农村大唱采茶戏,欢庆翻身解放。采茶队最多时100队以上,最有名的采茶班是附城榄冲采茶班,演员人才济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多元化文化(尤其是电视的普及)的影响,北流采茶渐已式微,采茶班都已解散,只是在节庆时,农村仍有散班(采茶老艺人拼凑起来)采茶演出。至2005年,最著名的榄冲采茶班虽仍存在,但几名健在的老艺人,虽曾几经努力,也无法培养出采茶新人。
地戏 俗称人头戏、牛嘿戏、牛娘戏,与采茶、木偶戏、勾嘴戏等民间剧种统称民剧。北流地戏,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新生剧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渴求文化娱乐生活,就自己办剧队,自己演戏。桂东南的北流、容县、博白、陆川等县就出现一种新的剧种地戏。北流南部又称作“牛嘿戏”。北流民乐镇文化站地戏队则有专职编剧人员,创编了27台剧本戏,该剧队的演员是从原来镇的粤剧演员、采茶演员中挑选,该剧队是全部演剧本戏的唯一剧队。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农村变成了空巢,地戏也逐渐衰落,只是在节庆日或农家办喜庆之事时,可看到散班(地戏艺人拼凑起来)地戏队的演出,原民乐镇文化站地戏队的主要演员梁桂容经常在北流市或到外县充散班演出,仍活跃在地戏舞台上。2005年,全市有地戏戏班60个,艺人370人。
北流山歌 北流有唱山歌的传统。民间把农历八月十五看作是山歌节,有一首流传山歌唱道:“八月十五是中秋,家家户户唱禾楼,唱了禾楼(临时搭的歌台,顶上盖禾秆)禾就好,斗种落田十石收。”民国时期北流有一著名山歌手卢彩文,四处传唱,民众称他为“唱歌人”。本地山歌是一种民间即兴演唱、信手拈来的民歌,编词巧妙,语多比兴,常夹双关隐语(谐音、反语、拗话),讲够韵味,或诙谐幽默,或俏皮活泼,或含蓄委婉,或情意绵绵,或暗含深意,引人入胜。一般七言四句,二四两句押韵,多用民间口语和地方土话(南部中部山歌多用北流土白话发音,北部客家地区山歌多用客家话发音)。北流山歌主要有叙事山歌、对口山歌和即兴山歌3类,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咏唱。若摆歌台,程序为:自报家门,再行对歌,最后唱谢观众。市内塘岸镇塘岸村水月岩附近的刘仙洞,相传为刘三姐化石显圣的地方。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有不少群众聚集这里祭祀刘三姐,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乐,成为一个传统节日的“歌圩”。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市(县)文化馆在每年的中秋节,都在圭江桥头公园开山歌演唱会。1992年中秋节,玉林地区文化局在北流桥头公园举行山歌唱演比赛,有各县歌手参赛,北流女教师韦开英获冠军。韦开英成为北流山歌代表性艺人,之后山歌表演者还有黄瑞清、罗世显、黄绍振等。至2005年,在裴九娘文化节、罗政文化艺术节上时有山歌对唱内容。
北流八音 北流八音是桂南八音的同属,又称吹笛儿、吹六笛等,是独具桂东南特色的汉族传统吹打乐。它源自秦汉时期宫廷和军中的吹鼓乐,至明末清初传至北流,是由中原古乐以及桂东南汉族民间音乐融合而成,被音乐界同仁称为“桂东南交响乐”。至2005年,八音仍广泛用于北流城乡的各种庆典、祠堂祭事、年例、庙会、红白喜事以及舞龙、舞狮和地戏、木偶戏、采茶等地方戏曲、舞蹈的伴奏。主要代表艺人邹成秋。
喃哆嗬 一种吹奏简易民间自制乐器“喃哆血”的北流民间音乐,因为只能发出“喃、哆、嗬”3个乐音,故又称喃哆嗬。主要流行于南部乡村,其中六靖镇、平政镇、清湾镇、石窝镇等镇乡村最为盛行。每年民间节气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鬼节)将至,北流南部乡村群众纷纷用一种叫“勒古”的阔叶植物和竹管自制“喃哆血”,到山野岭头吹响,笛声低沉悲戚,如泣如诉,古朴动情。据传民间吹“喃哆血”有驱邪压煞之效。后成为乡村群众、孩童嬉戏娱乐的乐器。过了农历七月十四日,乡村群众一般不再吹“喃哆血”,认为招邪。
舞狮舞龙 每逢过年、挂灯、元宵、年例、裴圣诞、北帝诞、花炮节等重大节庆,北流民间都有舞狮舞龙节目。北流的舞狮表演,是南狮的一种。表演者在锣鼓八音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形态动作,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故此每逢喜庆节日、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特别是南部圩镇、乡村年例,舞狮队逐家逐户上门拜贺,东家在舞狮表演后要施红包。从春节到年例、裴圣诞、北帝诞、花炮节,北流民间都有舞龙的习俗。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在北流南部每年农历六七月都有吹奏“喃哆血”的习俗。西埌镇木棉、新圩镇下坡、大里镇林垌、北流镇九代、六麻镇江夏、民乐镇镇西、南桥等镇村龙狮队较为活跃。此外,北流部分乡村有节庆舞春牛(大里镇)、舞鸡公(大里镇)、舞麒麟(塘岸镇)、鹤舞(塘岸镇)、竹马舞(山围镇、民乐镇、北流镇、塘岸镇、新圩镇)、撑旱船(新圩镇)、扭秧歌(新圩镇)、鹩剧(又称勾嘴或唱鹩)(大里镇)等民间娱乐活动。
粤剧 粤剧从清代中后期由广东传入,在通行粤方言的北流传播较为广泛,发烧友众多。清代随着大批移民由南粤地区迁入及粤商东来,给北流带来了商业文化,也带来了粤剧文化。北流粤剧文化在清代盛极一时。民国时期,北流粤剧文化活动仍兴盛不衰,县城粤东会馆前的露天剧场和陵城戏院常上演粤剧,省港名伶苏州丽曾到北流演出。抗战时期,粤剧著名刀马旦、丑生陈皮鸭曾在北流萝村云山寺戏台演出粤剧两月有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城有群工粤剧团和县工商联粤剧团,很多乡镇也成立有粤剧社团。1954年仅新圩镇就有粤剧社团13个之多。北流老一辈粤剧艺人中,著名文武生有卢业鸿、苏瑞君、黄杏林、胡上进、邝建生等,著名花旦有卢瑞姬、李素卿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新生,县成立了专业粤剧团。主要文武生有孔繁伟、尤镇定、杨超雄,须生梁志贤、花旦李甲兰、李桂清、罗昭兰、苏昭芬等,上演的主要剧目有《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附马》《刁顽公主赣附马》等。南国红豆,粤韵流芳。1991年,随着县歌舞团停演粤剧,北流已没有专业的粤剧演出团体。1992年,成立北流县粤曲协会,时有会员60多人,坚持开展粤曲演唱活动。2001年,窦飞、罗崇荣等粤剧文化传扬者和市内粤剧爱好者成立了红豆艺术团、乐群艺苑。剧团成员自己出资购买乐器、道具,平时在广场、公园举办粤剧唱演活动。新一代粤剧艺人中,主要有甘业广、钟佩珊、伍小群等。
【荣誉称号】
2016年,北流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6月,北流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2018年10月,北流市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2020年,北流市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2020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重点开发区 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 2020年,北流市入选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县(市、区) 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1年,北流市入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2021年,北流市入选拟推荐命名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北流市入选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2年8月,北流市入选壹城智库“2022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排名第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