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古称昭州,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西北毗邻阳朔,北连恭城,西靠荔浦市,总面积1919.34平方公里。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 [1] ,居住着汉、瑶、壮、回等13个民族。平乐县常住人口为340921人。
平乐曾与无数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唐朝开国大将李靖在此定立昭州府,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此为官,写下了《昭州》《异俗》等著名诗词,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梅挚在平乐留下了千古反腐名篇《五瘴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平乐深厚的文化积淀,桂江数千年的舟楫往来使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和岭南文化在此精妙结合,缔造了州府文化、船家文化、妈祖文化、廉政文化、桂剧文化、过山瑶文化等多元的平乐文化。
平乐还是大桂林旅游圈最具可塑性的旅游开发地,山川秀丽,风景宜人,生态环境优美,被评为“广西森林县城”。境内榕津千年古榕、原味漓江、月亮山、沙子古镇、粤东会馆、仙家温泉、德定瀑布、十八酿特色小吃、水上油茶等众多历史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漓江“最后一公里”在平乐县境内,呈现了“一样的漓江,不一样的风光”。
【建置沿革】
平乐县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富川、荔浦二县地。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由富川县分置平乐县,以今县城北平乐溪(乐水)取名,县治在今附城乡糖榨村,为始安郡第三县至晋不变。 六朝时,宋属始建国,齐复属始安郡至隋,为第二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始安郡,在平乐县地设乐州,平乐县属之。是年分平乐县走马坪置沙亭县。州治今附城乡南洲村。武德八年(625年)乐州刺史江齐贤将州治、县治同时徙今县城。 贞观八年(634年)乐州改为昭州(据县城西昭岗潭取名)。 证圣元年(695年)分平乐县的永平乡置永平县。 天宝元年(742年)昭州改名平乐郡,平乐县属之。 乾元元年(758年)平乐郡复称昭州,平乐县属之。 五代时,先属楚,后入南汉,为后周辖地。 宋先属广南路,后属广南西路。开宝五年(971年)撤永平县入平乐县。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移治城东。 元大德五年(1301年)昭州更名平乐升为府,平乐县属之。 洪武十八年(1385年)撤龙平入平乐县。 明清沿袭。 民国元年(1912年),平乐县直属平乐府,民国二年六月(1913年)废府,平乐县属漓江道,民国三年六月(1914年),漓江道更名桂林道,平乐县仍属之。 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废道设区,平乐县属平乐民团区(实际实行为民国十九年冬至二十一年五月)。 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六日(1932年)桂林民团区并辖平乐民团区及其9个县。 民国二十二年十月(1933年)分设平乐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行政监督区为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平乐县属之。 1949年12月6日平乐县解放,属平乐行政专员公署。 1951年8月,公署驻地从八步迁平乐镇,同时平乐县治地迁二塘镇。 1958年7月,平乐专区撤销,平乐县划归桂林专区管辖,中共平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回迁平乐镇。 [5] 1998年11月,桂林地市合并后属桂林市。
【行政区划】
平乐县辖6个镇、4个乡:
镇:平乐镇、二塘镇、沙子镇、源头镇、同安镇、张家镇
乡:桥亭乡、同安镇、阳安乡、大发瑶族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地区东南部。县境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县,西靠荔浦市,西北毗邻阳朔县,东北连恭城县。陆路距桂林市118公里。 县境南北纵长71公里,东西横跨49公里, 面积1919.34平方公里。 县城设于平乐镇。荔江、漓江、茶江汇于县城西面,称桂江。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纵贯全境。桂林至梧州的公路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出境,梧州至柳州公路经县城向西出境。
地貌 平乐县境内地貌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体。东、南及西南山脉环绕,属南岭之一的都庞岭分支。东部山脉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372.1米。山脉下为一南北走向的平原,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态。西南部山脉向南蜿蜒。 主峰龙河岭,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为峰丛,峰林谷地,洼地和溶蚀平原等岩溶区及丘陵区。莲花山山脉自二塘镇南部的谢家向西南延伸。莲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乡黄龙的滩底村附近的河面为最底点,海拔72米。境内地貌按形态可分为丘陵、平原、台地、山地等类型。
气候 平乐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时间1414-2094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间。 气候特点: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热量充足,雨量较充沛,干湿明显。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滥;秋冬降水量骤减,则又出现干旱现象。全年无霜期长,具有短酷热的桂南气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气候。
水资源 平乐县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过境河流有漓江、恭城河(又名茶江),荔浦河。漓江经阳朔由县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别由恭城、荔浦流来,经县东北、西部入境,三江在县城汇入桂江。 平乐县主要内河为榕津河,分别由同安河、东江、西江3条支流汇合而成。主流东江河发源于源头镇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区,由南向北流经阳安、青龙、张家、二塘至沙子汇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响折转由北向南流,经福兴、附城于平乐镇注入桂江。为平乐县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条,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有14条,总长533.33公里,河网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
平乐县县内交通四通八达,距南宁352公里,距桂林市区85公里,距广州356公里,是桂林、柳州、广州三地间的交通枢纽,也是广西、云南、贵州出入粤、湘两省的交通要塞之地。323线国道及三条省道纵贯全县南北,桂梧高速公路横穿境内5个乡镇,并设有3 个进出通道口。同时还拥有桂北唯一的黄金水道桂江,可通航300吨级的船舶,上连湖南,下达广州,是沟通珠江——漓江水系的主要内陆航道。
【历史文化】
平乐县境内民间艺术有戏曲、曲艺、书画、工艺、杂技及其他几大类。戏曲有桂剧、彩调、歌舞剧等;曲艺有文场、渔鼓、零零落、莲花闹、快板、顺口溜、玩字等;工艺有烙花、竹木刻等;杂技及其他有舞龙、舞狮、调牌灯、顶马、踩高跷、魔术、故事台、锣鼓棚、划龙船、敲锣鼓挖地、长鼓舞、师公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平乐县县境民间流传的歌谣,大致分为山歌、寿歌(亦称孝歌)、儿歌(童谣)、喊镝歌等。山歌主要分布在大扒瑶族乡和桥亭、长滩、附城、二塘、张家等乡(镇)的山区。其内容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 情歌,一般在山岭上单唱或者对唱,歌词以四句为一首,即兴而出,没有脚本,调式简单,上下句结构。单唱多为叙情,对唱多为爱恋。有用瑶话唱的,有用土话唱的,多数用平乐官话唱。 寿歌,在全县各乡(镇)均有,是在家屋灵前哭唱,歌词亦以四句为一首,上下旬结构,每句后面有一个拖音,上句的拖音是:“呜哼、哕哩咧”! 下旬的拖音为“哕哩、哕哩、哕哩咧”。其内容主要是颂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与功德。 儿歌(童谣)遍及全县城乡,其内容分为两部份:一是儿童们在房前屋后做游戏时唱的;一是带小孩的老人哄小孩睡觉时唱的。一般是一段有趣味的且为儿童易记的歌词。 喊镝歌为船民在撑船上滩或者拉纤时唱的歌谣,歌词为即兴而起,前有“哎依呀格咧”引歌,接着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句子长短不一,唱时带有强烈的号子风味。
【风景名胜】
金子岭
金子岭位于漓江、荔江、茶江汇合处,与平乐县城相对高度约600米。金子岭观景阁建筑风格为南派大翘角多角式楼阁建筑,建设采用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材料,仿明清时代大木结构手法制作,主阁楼总高度44.83米,外观结构为五层,内部结构为九层,总建筑面积为2134.05平方米,其中底层建筑面积为813.43平方米。
华夏第一榕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两河三上岸”之美称。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干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处在于粗壮的气根形成了几道能通小汽车的奇特拱门组合。
榕津千年古街建于宋代,古街长200米,宽3米,保留较为完整,古街内木楼飞檐,青砖素瓦,雕龙刻凤之古迹随处可见。古街内有充分体现崇榕文化的妈祖庙,另外还有古戏台占戏院、三神宫、紫竹仙宫以及广东会馆等,榕津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的桂剧发祥地,中国戏剧界一直流传着"中国桂剧在桂林、桂林桂剧自平乐,平乐桂剧源榕津之说,至今,榕津桂剧团还保存着一面“广西第一锣”。因为该锣质地优良,由高纯度黄铜打制,响声清脆悠扬,一击其锣声长达数十秒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