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古浪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古浪县总面积5046平方公里,东南分别与白银市景泰县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武威市凉州区接壤,北邻腾格里沙漠,是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古浪县常住人口250177人。
古浪县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闻名。连霍高速G30线、国道312线、兰新铁路纵穿南北,省道308线、316线、营双高速公路、干武铁路横贯东西,凉古路、金古路、大海路、十条路等县乡公路共同构筑了便捷的交通路网。
古浪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县。明初以水名“古尔浪洼”(藏语,意为黄羊沟)冠县名古浪。县境内有仰韶、马家窑、齐家沙井等多处文化遗址,存有大量的彩陶、汉代青铜器、唐代鎏金佛、宋元瓷器、明清水陆画、《甘珠尔》大藏经等文物。
【行政区划】
古浪县辖15个镇、4个乡:
镇:古浪镇、泗水镇、土门镇、大靖镇、裴家营镇、海子滩镇、定宁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永丰滩镇、黄花滩镇、西靖镇、民权镇、直滩镇、古丰镇
乡:新堡乡、干城乡、横梁乡、十八里堡乡
【建置沿革】
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浪县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这里渔猎游牧,休养生息。 夏商时期属古雍州,西周时期由西戎牧驻,东周及秦时属月氏。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古浪境内设苍松、揟次、朴环3县,属武威郡。东汉建武初(25—26),改苍松为仓松,揟次、朴环2县依旧。晋武帝泰始六年(270),置苍松、揟次2县,归武威郡辖。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五月,张轨卒,其长子张寔建前凉,在现今古浪境内设仓松、揟次、朴环3县。不久,改朴环为魏安,均属武威郡辖。前秦设仓松、揟次2县,属武威郡辖。后凉将仓松县改为“昌松”,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2县。置揟次县,归武威郡辖。东晋太元十二年(387年),后凉将昌松郡改为东张掖郡。不久,恢复昌松郡名。南凉在今古浪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2县。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北凉在今古浪境内置昌松郡,辖昌松、魏安2县。置揟次县,属武威郡辖。北魏在今古浪境内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辖温泉、揟次、莫口3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西魏在古浪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辖昌松、揟次2县,魏安郡辖魏安1县。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古浪为北周属地。北周废昌松郡,置昌松县,且将揟次县并入昌松;废魏安郡,改置白山县,不久又废,均属武威郡辖。 隋代,在今古浪置昌松县,属武威郡辖。开皇三年(583),改昌松县为永世县,因和扬州宣城郡永世县重名,不久复改为昌松县。同时将北周的白山县地并入昌松县,属武威郡辖。武德二年(619),李轨部在古浪境内置昌松县,并在昌松县域之东北150里处设白山戍,均属武威郡辖。大足元年(701),凉州都督郭震(字元振)于凉州南境峡口筑和戎城控吐蕃要路。广德二年(764)后,昌松全境被吐蕃占据,改称洪池谷,即吐蕃六谷部之一,历时240余年。西夏在昌松设有一聚落(即村镇),叫济桑,属西凉州辖。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在和戎城设立和戎巡检司,属西凉府辖。至元十年(1273),“省西凉府,入永昌路”辖。明洪武十年(1377),凉州千户江亨防守和戎,因旧水名改为古浪,修筑古浪城。十二年(1379)古浪境归属庄浪卫,为屯守之所。正统三年(1438)六月巡抚督御史罗亨信奏设古浪防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沿袭明制,在县境内设古浪千户所。时,境内划分为20个坝,坝下为自然村落。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千户所为古浪县,属凉州府辖。乾隆年间,废坝置保,全县设15保,保下设甲,甲以下为自然村。 民国元年(1912),沿袭清制,置古浪县。民国八年(1919)废保甲设区乡,全县设3区,一区署设在古浪城,二区署设在土门堡,三区署设在大靖堡。民国十六年(1927),废甘凉道,古浪县属甘肃省政府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古浪取消旧制将全县分为1镇3乡,即:龙山镇,长宁乡、振育乡、瑞泉乡。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行政督察区改为专员公署(治所在武威县),古浪县属武威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1938),又划分改组为三区,第一区署设在古浪县城辖14乡,第二区署设在土门堡辖4乡,第三区署设在大靖堡辖9乡。 1949年9月古浪解放,9月建立古浪县人民政府,全县设4区24乡。1953年1月改设7区55乡。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改建为25个乡。1956年1月将25乡改建为1镇19乡。1956年10月将永登县东山区所属的干城、农丰、永丰、老城、裴家营、海子6个乡行政区域划归古浪县。1958年9月将1镇25乡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58年12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古浪县建置,将古浪县行政区域整体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原古浪县10个公社合并为5个公社。1961年1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古浪县建置,全县设21个公社。1962年设23个公社。1968年5月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废止古浪县人民委员会,成立15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成立永丰滩人民公社和城关街道办事处。 1981年6月将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古浪县人民政府。是年,撤销人民公社,全县设7区1镇56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居甘肃省中部。境域东接景泰县,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与凉州区毗邻,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接壤。东西长约102千米,南北宽约88千米。 [7]2021年4月,古浪县总面积50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东延支脉乌鞘岭、毛毛山,北靠腾格里沙漠,是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分带现象明显。 县境南部为中、高山地,中部为低山丘陵沟壑区,中部为倾斜平原绿洲农业区,北部为荒漠区。
气候 春季,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古浪县气温逐步回升,但由于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伴有大风、沙尘暴、寒潮、霜冻、春旱等灾害性天气;夏季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常出现干旱、局部地区性大雨或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夏季,影响古浪县的主要大型天气系统有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于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青藏高压控制范围内常出现晴天高温天气,当大型、中型高压移至高原东部时则减弱消失或并入东部大陆上副热带高压内,其后的低压槽常造成区域性大雨或暴雨。 秋季,随着北方冷空气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气温迅速下降,平川最早在9月下旬出现霜冻。古浪县日平均气温从8月下旬初的20℃左右降到9月中旬末的10℃左右。10月平均气温,平川区为8℃至9℃,山麓地带为5℃左右,海拔在2700米至3000米之间的中亚高山只有0.5℃至2.0℃左右。 冬季,在蒙古高原高压控制和西伯利亚寒流作用下,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古浪县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月份,平川区有5个月(头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山麓地带和中低山地区为7个月(头年10月至第二年4月)。
【交通运输】
古浪县境内“金关银锁”古浪峡,“扼甘肃之咽喉,控走廊之要塞”,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县境内道路通畅、交通便捷,连霍高速G30线、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纵穿南北,省道308线、316线、营双高速公路、干武铁路横贯东西,凉古路、金古路、大海路、十条路等县乡公路与通村公路相互连接。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古浪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9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3所,职业技术中学2所,小学163所,学前教育幼儿园122所。在校学生52367人,在校教职工4493人。
医疗卫生 古浪县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所,卫生管理机构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一级综合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9所,乡镇卫生院分院3所,民营医院11所,村卫生室3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5所,个体诊所131所,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人员编制742名,共有在职职工815人(民生项目生211人),其中:卫生管理人员3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55人,工勤技能人员122人。县医院、中医院、妇计中心、绿洲医院临聘人员693人,民营医院共有卫生人员205人,村卫生室共有乡村医生314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个体诊所共有卫生人员145人。全县共有卫生人员217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5.58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61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8人;共有执业(助理)医师416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07人;共有注册护士566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1.46人。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141张,民营医院开设床位439张,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设住院病床158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4.06张。
文体事业 古浪县拥有博物馆(纪念馆)1所,红色教育基地1处,公共图书馆1所,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档案馆1所。全县有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总面积5700平方米。
【风景名胜】
三义殿
三义殿位于土门镇东北隅柏台院内,因柏树苍翠,故名,曾为古浪八景之一。柏台院内原有殿宇多座,皆毁于民国十六年(1927)大地震,唯存三义殿。三义殿坐北向南,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面宽3间,进深1间,前为重檐,后为单檐,前廊、立柱、卷棚、灰筒、滴水槽、重檐歇山顶,形体厚重古朴。殿内有刘备、关羽、张飞3尊塑像,高约3米,两侧塑立侍2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祖殿
火祖殿位于大靖镇古浪三中内,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为砖木结构,卷棚歇山式,四周有绕廊,筒瓦起脊,面宽3间,进深1间,每间斗拱3朵,一斗二升,有柱牙,雕梁画栋,四面绕角,结构严谨。
昌灵山
灵山位于古浪县城东75千米处。因山上曾有三清殿、文昌宫和灵隐寺而得名,1989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昌灵山是祁连山东麓北端的独立山体,从东向西,依次有小龙沟、大龙沟、大油松沟、小油松沟,山脉走向一致,山势东高西低,主峰海拔2954米,面积约48平方千米。昌灵山北距沙漠仅8千米,素有“西北小武当”之称。20世纪90年代,山上建有玉皇殿、祖师殿、金花娘娘殿、三霄娘娘殿、磨针殿、文昌宫和百子洞。林间有三眼神泉、石棺卧路、六月冻冰、舍身石崖、梅鹿听经、断雪奇峰、天生涝池、百草神岭、不老仙台、金鸡报晓、寿柏参天、神仙古洞等12景观。
石门峡
石门峡,以奇险高峻著称。峡高147米、长1公里多,宽仅有30多米。站在峡顶俯视,好似一刀砍下的痕迹;站在峡底仰视,只见头顶一线天。峡壁坚直,两相对峙,俨然一座石门,门中流着黄着川河水(古为丽水)。河东岸辟为车道,进了峡门朝南看就是古浪水源地毛毛山脉(古为金山)。峡门北为横山,两山夹川就是有名的黄羊川,古年公路横贯东西。
西路红军烈士陵园
古浪县西路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古浪县城西南角,西升洼南坡脚下,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2002年7月,被武威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同年11月被武威市委命名为“武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二批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古浪县境内,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沙洲城堡、西域风情、古道驼铃、大漠落日、瀚海奇观、照子神树、荒漠珍禽、千字百榆、休闲农宅、沙漠植物园等十大旅游景点,沙滩排球、汽摩越野、野营野炊、沙海驼舟、射箭狩猎、沙浴沙雕、民族歌舞、篝火晚会、沙漠游泳、徒步探险等几十个旅游项目。
财神阁
财神阁在古浪县古浪东46公里,大靖什字中心。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为正方形砖木结构,高21米,周长30多米,底层以砖砌成,4个空心砖墩构成十字形通道,贯穿4条大街。上为2层木楼,单檐歇山顶。进深一间,围围有2米宽绕廊。东南角开一小门,内置阶梯,可登楼顶,1993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景公路经此。
罗汉楼
罗汉楼在古浪县古浪东北24公里,土门镇土门城内。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即土门城东门上之钟楼。3层,高20米,单檐歇山顶。底层宽3间,进深2间,中层四周置绕廊,边设围栏,当心间开门,两边间较窄。室内西侧开一偏门,内设登顶之阶梯。上层无门、无绕廊、檐柱、角柱,金柱上下一体。1993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景公路经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氏镰刀 王氏镰刀为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王克俭家祖传手工技艺,主要生产镰刀而得名。1958年王氏镰刀被选送赴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农具展,2001年,甘肃省电视台“陇原行”栏目摄制组拍摄了王氏镰刀的打制过程,并在该栏目播放,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磨制作 古浪县解放前有水磨274盘,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磨还在大量使用。在2008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古浪境内发现的能转动水磨只有一盘,而水磨制作技艺更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古浪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水磨制作技艺,将“水磨制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将“水磨制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宝卷 古浪流传的卷本约有百余本,古浪宝卷中的《救劫卷》是众多古浪宝卷当中由古浪民间艺人创作,以古浪土地上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编撰成的宝卷。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救劫卷》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救劫卷》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民间故事 古浪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流传大多有数百年历史,在全县均有分布,其中尤以“抓山鸟和支山石的故事”最为出众。以“抓山鸟和支山石的故事”为代表的古浪民间故事,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主要流传于古浪北部的永丰滩乡、黄花滩乡、东部的大靖镇、海子滩镇、裴家营镇一带。据考,古浪老调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古浪老调表演简单干练,主要采用坐唱形式。1993年,古浪老调被收入《甘肃省戏曲音乐志》一书。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童谣 古浪流传着许多民间童谣、歌谣,通过非遗普查,发现古浪流传优秀童谣三十多首,2006年,古浪县人民政府将童谣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冬儿和杨达儿的故事 《甘冬儿和杨达儿》是流传于古浪境内的一首民歌,是根据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古浪县大靖民权乡一带的一件真实爱情故事编成的。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甘冬儿和杨达儿》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积极的研究保护。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俗民情】
婚嫁 成婚最初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说媒,也有女方请媒人的,但极为少见。定婚时男方到女方家,互相探看,并互赠礼物,叫“对相”。定婚时男方由媒人及亲友陪同到女方家,去时要带20个红心黄皮馒头,馒头要点上双点花;带一块背面染红的猪肉,叫“方子”;还要带礼金、衣料、衣服、首饰、手饰、烟酒等。回去时,女方则回赠米面,取意为男方“添米添面”,还要回赠两个发面团,取“发家致富”之意。 女子出嫁时,要贴红纸对联,宴请亲朋邻居,亲朋则具礼赴宴。姑娘出嫁要摆宴席招待亲朋,还要由女方的亲戚陪送到男方家,陪送客人叫“西客”。“西客”多少无定,古浪片最多两席,也就是16个人,全是女方至亲。大靖片西客可多至几十人。古浪片、山区片西客要晚上留宿,第二天招待后方可送客,大靖片、土门片西客必当日送回。 新娘到男方门口时,男方要举行迎接仪式,要摆礼桌,上面放米面升子各一,米上插花,面上插银器,还要摆上清水碗、酒具等。迎西客也要摆酒案,请喝“迎风酒”。西客里面若有姑娘、新婚男女或已婚未育女子,东家要送给红包。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压箱”,东家也要送红包。 婚礼由司仪主持,新婚夫妇站在红毯上,首先拜天地,拜完天地后便入洞房。接下去便是“铺床”、喝交杯酒等仪式,随后开始闹洞房。次日早晨,行“磕头”仪式。
丧葬 亡人在咽气前先要穿好“老衣”,落气后将亡人抬到地下,体位仰卧,头外足里。亡人手足要用红棉线绊住。在亡人头前放个小桌,点上油灯,叫“小殓”。“小殓”之后,子女们便到门外点“黄昏纸”,以后每天早晚都要点一次纸。小殓之后,要献上满满一碗小米干饭,小桌前放一个盆子,用来奠酒、奠饭、烧纸,称“凉浆盆子”。 亲人去世,子女及晚辈亲属都要戴孝。子女、儿媳及孙子辈一般要穿孝服。丧服孝帽均用白布制做。在治丧期间要请阴阳念经,请师傅作祭文,对亡人进行祭奠。在超度亡灵的同时,要为亡人做一些“纸活”(纸幡、纸人、纸马、金银斗、金银山之类),可多可少无定数。一般道场由招亡、撒灯、跑桥、十献报恩、拜忏、放施、迁灵、掩棺、点主、启灵、发夯、绕棺等仪式组成。殡丧完毕要招待亲友邻居。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流传较广,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将这些刺绣品端给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
【特产美食】
特产:小茴香、西葫芦、香瓜、枸杞、红提葡萄、金冠苹果、娃娃菜、糯玉米、人参果、手工挂面等。
美食:拨疙瘩、凉面、酿皮子、韭菜盒子、炒麦子、糯米卷糕等。
【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古浪县入选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9年9月,古浪县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2年4月,甘肃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