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古称姑臧,是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区,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全区总面积4907.96平方公里,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办事处,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2个民族,户籍人口103.97万人,常住人口88.53万人。
凉州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东端、武威市中部。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史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
凉州区拥有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和多个工业园区,已形成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化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且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肉羊产业强县,是全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之一、西北地区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行政区划】
凉州区辖9个街道、37个镇:
街道:东大街街道、西大街街道、东关街街道、西关街街道、火车站街街道、地质新村街街道、荣华街街道、宣武街街道、黄羊河街道
镇:黄羊镇、武南镇、清源镇、永昌镇、双城镇、丰乐镇、高坝镇、金羊镇、和平镇、羊下坝镇、中坝镇、永丰镇、古城镇、张义镇、发放镇、西营镇、四坝镇、洪祥镇、谢河镇、金沙镇、松树镇、怀安镇、下双镇、清水镇、河东镇、五和镇、长城镇、吴家井镇、金河镇、韩佐镇、大柳镇、柏树镇、金塔镇、九墩镇、金山镇、新华镇、康宁镇
【建置沿革】
西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姑臧。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6月,重置雍州,武威郡为雍州州治,领14县,为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宣威、仓松、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凉州连续发生地震、水灾、旱灾、兵灾和瘟疫等天灾人祸,凉州人民遭受了历史上最为沉重的苦难。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 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 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地理环境】
位置 凉州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截至2020年12月,凉州区土地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46亩。
地形 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气候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凉州区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409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59043人,比上年增加813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0592人,比上年增加603人;中学77所,在校学生48764人,比上年增加4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人,比上年减少2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66132人,比上年减少363人;幼儿园170所,比上年减少1所,在园幼儿33451人,比上年增加130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 %、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96.04%(其中,升入普通高中比率56.97%,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比率39.0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文化事业 国家三级文化馆:凉州区文化馆。 凉州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7个,乡镇文化站37个。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89%和99.98%。
医疗卫生 凉州区共有卫生机构95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全区拥有床位7734张,卫生技术人员9721人。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2392例,报告死亡6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414.0775/10万,死亡率0.6735/10万。
【交通运输】
铁路 凉州区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武威火车站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 主要铁路: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张高铁。
【风景名胜】
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192号,为展示甘肃省武威市汉代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负责管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观。 馆内藏品总数7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6件(套)。馆内设有《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和《凉州词陈列展览》两个展览。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72号,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徐晞主持,总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在斗栱和梁架结点两方面具有浓郁的河西地方特色,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儒家文化和文昌文化内在关系的重要实例。 1963年2月,武威文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日,武威文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武威文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腾格里沙漠南缘,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绿地率80%。以“荒漠、野生、珍稀”为主题,以西北珍稀野生动物为特色, [9]展示各类动物95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集动植物观赏、科普教育、园林艺术等为一体的荒漠野生动物园。
白塔寺
白塔寺,又名百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百塔村,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文物遗址】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
西夏碑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清应寺内发现。碑正面是西夏文,背面是汉文。西夏碑是迄今全国仅有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对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和西夏国名、帝后尊号、官制纪年以及当时凉州的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近乎两千个西夏文字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活“字典”。
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遗址 凉州白塔寺是萨班与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遗址,是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2001年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旱滩坡墓群 旱滩坡墓群被誉为“东汉地下博物馆”的旱滩坡汉墓群。1972年11月,出土92枚汉代医简,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旱滩坡汉墓群由此引起举世关注,与有着两千多年旅游史的莲花山交相辉映。
海藏寺 海藏寺寺前牌楼上“海臧禅林”四个大字,是清康熙壬申三月由振武将军孙思克而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来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又称清化禅寺)。寺院始建年代据清乾隆年间的一块石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
【节庆习俗】
凉州春节社火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祖师爷。 凉州元宵灯会 凉州的元宵灯会,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龙光”。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 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凉州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还要进行鼓子表演,叫做“会鼓子”。“会鼓子”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 石碑滚灯 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滚灯曾在凉州轰动一时,并赴张掖专区参加调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之后,石碑滚灯便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灯,重组滚灯班子。 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脱化于变文,因此二者较为相近。但变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经的结构形式,内容也以佛经故事为主,而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讲唱文学的一种。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 半台小戏 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戏曲品种,针对于“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故称之为“半台戏”。作为一个剧种,半台戏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陕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
【荣誉称号】
2017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2019年10月,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0年1月,入选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 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被评为甘肃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 2021年6月,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2年1月,被评为2020年度甘肃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 2022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2022年4月,入选2021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市、区)名单。 2022年11月,《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2》发布,凉州区入围2022中国西部百强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