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流通中心,庆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地处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北靠庆城县,南接宁县,西与镇原县毗邻,东与合水县相望,总面积999平方千米。西峰区辖6个街道、5个镇、2个乡。西峰区常住人口513856人。
西峰区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素有“陇东粮仓”、“陇上明珠”之称。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西峰区辖6个街道、5个镇、2个乡:
街道:解放路街道、安定路街道、兰州路街道、朔州路街道、石油路街道、学院路街道
镇:肖金镇、董志镇、后官寨镇、彭原镇、温泉镇
乡:什社乡、显胜乡
【建置沿革】
夏商,属雍州之域。 春秋战国,地属义渠戎国,为西戎、北狄游牧之地。 秦,属北地郡。 西汉,属郁郅县。东汉,羌戎入侵,郡县皆废。 南北朝,属彭阳县(县治在今董志乡南庙村)。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彭阳为彭原(县治在今彭原乡彭原村)。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彭原划归宁州管辖。 元太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彭原、安化入庆阳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安化县,直隶于陕西布政司。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设董志分县(县治在今董志乡政府所在地)。 民国二年(1913年),撤董志分县入安化县,遂改名庆阳县,隶泾源道;民国六年(1917年),西峰受陇东镇守使管辖(治所在平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在西峰设立甘肃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28日,西峰解放后,成立军管会。 1950年,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设西峰,遂成立西峰市(县级),同年5月25日,改县级市为区级市,归属庆阳县。 1954年,改市为区。 1955年,改区为镇。 1985年5月,设立西峰市(县级),原庆阳县南部8个乡镇及原西峰镇辖区划归西峰市管辖,撤消西峰镇,增设寨子乡和南街、北街2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地设市,西峰撤市设区。
【地理环境】
位置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北靠庆城县,南接宁县,西与镇原县毗邻,东与合水县相望,总面积999平方千米。
地貌 西峰区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以董志、彭原两镇为中心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势平坦,是全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区。
气候 西峰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日照总时2400-2600小时,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年无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西峰区内共有各类学校224所。其中大专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中学24所(其中:独立初中10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5所,一贯制中学4所),普通小学10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89所。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8419人,其中专任教师7792人。在校学生97910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5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68%。
文化事业 西峰区有专业剧团2个,文化(艺术)馆2个,图书馆2个,博物馆2个,画院1个,文化站8个,农村文化室100个,农家书屋104个,露天剧场35个。
医疗卫生 西峰区辖区拥有卫生机构330个,其中医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113个、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6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6个。实有医疗病床3606张。卫生技术人员422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85人,注册护士1292人,药师(士)201人,技师(士)180人,其他人员320人。
【交通运输】
公路 西峰区有庆阳客运中心(汽车南站)、庆阳汽车北站(汽车北站)、西峰汽车站(汽车西站)三个客运车站。可以到达庆阳各县以及广州、东莞、南阳、乌鲁木齐、西宁、天水、嘉峪关、敦煌、定西、神木、呼和浩特、西安、榆林、平凉、临汾、兰州、吴忠、延安、石家庄、洛阳、乌海、北京、银川、太原、包头、乌鲁木齐、成都、深圳、上海等地。 G22青兰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实现了甘肃东部出口的高速化。东至延安、临汾,南至平凉、西安、兰州。 西峰区南北有S202通过,北可以到庆城县,南可以至平凉、西安。
铁路 银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616.55公里,线路北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经灵武市、吴忠市,向南途经甘肃省环县、庆城县、庆阳市区进入陕西省境内,经彬县、乾县、咸阳国际机场接入西安北客站。该铁路2015年12月23日在庆阳隧道开工建设,2020年底已全线通车。
航空 庆阳机场始建于1976年,1977年建成通航,属国内支线机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北5公里彭原乡李家寺村。庆阳机场飞行区等级按4C级标准建设,拥有一条长2600米、宽45米的跑道,可满足A320、B737系列机型全天候起降。
【风景名胜】
董志塬
董志塬位于甘肃最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塬面平坦,塬边破碎。因其黄土堆积最厚(200多米),塬面最完整,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农耕历史悠久,故此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
南小河沟
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治理的样板。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旧称寺沟),位于西峰西南25公里,处蒲河茹河交汇口东岸、覆钟山面西的崖壁上。窟群由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面窟群、楼底村窟及寺沟窟群组成,尤以寺沟窟群最为集中、宏大、堂皇。该窟群开凿于高约20米、长约120米石壁上,上下三层,以165窟为中心,分向西翼展开,状若蜂房,间有依势凿就的阶梯相通。计现存窟龛295窟,造像2126躯,其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麦积山、炳灵寺窟群。在绝大多数窟龛内,原来均有彩绘壁画,现少数洞窟仍留有残迹。据专家考证,北石窟寺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一千五百余年,代有修凿,既有官方崇佛的宏壮巨制,又有民间众生赎罪的精巧微构,尤以北魏、盛唐修凿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北石窟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著名的旅游胜地。
小崆峒
小崆峒位于西峰区城南九公里的董志塬畔,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和黄土沟壑区少见的风景旅游胜地。小崆峒风景旅游区,由陕西城乡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3月完成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194公顷,其中管理范围102公顷,外围保护带116公顷,分为五个功能区,六个景区,二十一个景点。
老洞仙山风景名胜区
肖金镇老洞仙山风景名胜区,距西峰城区17公里,离202省道3.5公里,有四大景区和几十个大小不同的风景点。东有九龙回头盘踞和周朝时期的烽火台呼应;西有元、明埋藏的吴城古堡卧虎展尾潜伏;南有四大名山和“五八”上水工程祥云对照;北有金鸡峻岭及寺崖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笼罩。呈现出望峡洞窟,山原相目的意境。
陇东农耕民俗文化村
陇东农耕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小崆峒北门内,一座典型的陇东崖庄院落,背原面山向阳,崖背一砖到顶,窑洞排列整齐,院落雅致静谧,花园繁花似锦。大门外右侧因势修建一座高厦,另具匠心,增加了窑洞民居的层次和对称,显得和谐而有情趣。院中央矗立一尊公刘巨像,怀抱谷穗,盘髻飘髯,目视远方,面带微笑,睿智而安详,似劳作归来,又似伫立筹谋。公刘是奠定周王朝基础的部落首领,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山之祖。公刘塑象是陇东民俗文化村点睛之笔。
巴家嘴水库大坝
巴家嘴水库大坝位于西距西峰15公里、黄河第三级支流的蒲河中段的巴家嘴,是一座高74米,长539米,底宽404米,顶宽6米的巨型黄土大坝,被称为“亚洲黄土第一坝”的巴家嘴水库大坝。
东湖公园
东湖公园是庆阳市的一处大型综合型游乐场所。位于西峰区九龙路北段繁华地段,占地约458.01亩,内有峰、湖、亭、桥观赏景点和水、陆、空等游乐设施。东湖公园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规模,199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2014年底作为全开放式城市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俗博物馆
陇东民俗博物馆地处西峰南郊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区,是庆阳唯一的一个专门搜集、整理、挖掘、陈列陇东民俗文物的机构。展览馆建设突出了当地传统的地坑院式民居风格,由十八孔窑洞组成,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
新兴园
新兴示范园(简称新兴园),位于西巴公路沿线,后官寨乡沟畎村,距西峰城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2000亩,是西峰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集休闲度假、风情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园区,建成窑洞宾馆、别墅、喷泉、游泳池、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网球场、射击场、桑拿洗浴、会务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园、森林公园、围猎场、动物园等项目。
黑老锅景区
黑老锅峡谷”长千余米,怪石突兀,岩壁陡峭,黑里透红,红中夹黄,经流水冲刷将土地切割成一条裂缝,河流暗入地下,河床在地下不断加宽,酷似烧饭的铁锅,故当地人亲切称之“黑老锅”。沟深约0.5公里,宽2-4米不等,由砂石层、黄土层和山泉水在寒冷冬天滴水成冰、顺势形成了冰洞和各种形状的冰景。在冬季,周围渗水形成冰挂、冰瀑极为壮观,平添了不少神秘。正是它的神秘,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户外旅行团体慕名而至,掀起了一股“黑老锅峡谷”旅游热潮。整个景观浑然天成,如同一座“地下冰宫、天然冰库、黄土冰窖”,是庆阳盆地黄土高坡上一道罕见的地貌奇观。
【历史文化】
窑洞民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已有约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至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明庄窑洞;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三是箍窑。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如为了防盗,在正面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窑叫炕窑;为了躲避战乱,在庄附近另挖一长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畜圈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窑洞是农民生活的摇篮。它对黄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窑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成为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荷花舞 西峰区是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载入《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经典》的“荷花舞”就源于此,庆阳也因此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刘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国后被中国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坛。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区的社火中,并被改编成500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对周文化在民间的遗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华夏农耕文化滋生的温文、典雅、优美的艺术形象更具有探索价值。在现代的艺术园地里,轻捷、飘逸、热烈的舞姿和气氛更是群众文化活动保留的舞蹈艺术。
徒手秧歌 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锣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产生于农田里的一种歌舞。因劳动强度大,需长时间弓背弯腰,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休息时人们就在田地里扭起来。为防止踩坏秧苗,就见空插脚,于是出现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跃的时期。每遇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秧歌的内容,出现了秧歌剧、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秧歌文艺作品。 庆阳的秧歌有两种,一种叫秧歌舞,一种叫秧歌剧。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称“扭秧歌”,始终突出一个“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进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秧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双排偶数。人物化装多式多样,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还有老汉、丑婆、大头娃娃等;徒手秧歌是庆阳秧歌的一大特点。演员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这种表演形式难度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烟斗、花朵、镰刀、斧头的。腰中多束红绿彩带,扭动时如花海翻浪,异常耀眼。秧歌剧与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载歌载舞,而且有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剧情线条比较单一罢了。当年陇东解放区流行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秧歌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广泛流传。人们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唱人民领袖和社会主义新事物。每年春节、国庆和其他重要节庆活动,都有秧歌队出现,秧歌队成为街道文艺活动的主流和亮点。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阳的秧歌使国内外宾客大开眼界,特别是徒手秧歌,使来宾大饱眼福。
陇东唢呐 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 陇东唢呐,经过百年的演变,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间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名优特产】
西峰区特产有:黄花菜、烤烟、富士苹果、什社小米等。
【荣誉称号】
2019年9月,西峰区入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20年1月,西峰区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020年11月,西峰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西峰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2年,西峰区入选甘肃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