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东邻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原州区接壤,北与彭阳、镇原县毗邻,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崆峒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1个大景区,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区政府驻西郊街道。崆峒区常住人口50.04万人。
崆峒区以国家风景名胜区崆峒山而得名,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道源圣地崆峒山等旅游景点。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崆峒区辖3个街道、7个镇、10个乡:
街道:东关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
镇:崆峒镇、白水镇、四十里铺镇、草峰镇、安国镇、柳湖镇、花所镇
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乡、大秦乡、白庙乡、寨河乡、大寨乡、上杨乡、麻武乡、峡门乡
【建置沿革】
平凉市崆峒区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 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 1949年,成立平凉县。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 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 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东邻平凉市泾川县、庆阳市镇原县,南依平凉市华亭县、崇信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县、原州区接壤,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庆阳市镇原县毗邻。崆峒区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崆峒区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
气候 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5.4℃,年平均气温 10.1℃,年降雨量537.5毫米,日照2377.4小时,无霜期193天。
【交通运输】
公路 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福银高速、平天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平宝高速及连接线(规划建设) 国道:312国道 省道:天水一平凉、银川—平凉、宝鸡—平凉等
铁路 铁道线路:宝中铁路、天平铁路、西平铁路 火车站:平凉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崆峒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7所,其中幼儿园175所、小学146所(另有教学点49所)、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13所、特教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87860人,其中幼儿园18496人、小学39898人、初中18763人、特教学校165人、普通高中10538人。教职工7484人,其中专任教师6610人;专任教师中幼儿园1220人、小学2947人、初中1603人、特教学校41人、普通高中799人。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1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2%。
文化事业 崆峒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个,公共图书馆2个,纪念馆8个。有广播电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574.93公里,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
医疗卫生 崆峒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1个。公立医院5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个,卫生院17个,村卫生室254个,农村个体诊所5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爱卫办1个,特殊药物治疗中心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235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17人,注册护士86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40张,其中,医院1540张,卫生院600张。
【风景名胜】
崆峒山
国家首批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城西11公里处,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湛,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之美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三次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修身治国之道,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挥笔题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景区先后获“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荣。
太统森林公园
“西来第一园”——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崆峒区西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21.7万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天然动植物园。景区森林覆盖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种,草本植物3000多种,实用真菌20余种。
十万沟
万沟是“平凉十景”之一,位于崆峒山西南,泾河峡谷南侧,以其险奇俊秀而驰名。景区面积14.15平方公里,有大小沟峁溪谷近百条,山岩奇诡,丛木阴森。据史书记载,昔日轩辕黄帝登崆峒问道时,曾将十万军马隐于沟内,石崖间“将军窑”、“藏军洞”、“击鼓窑”以及 “上教坪”、“仓房梁”,“将官墓”、“仰驾山”等古遗址仍存,较著名的风景点有“虎跳崖”等景观。
清福山
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东南塬畔,距城区20公里。1980年辟为自然风景区,建有三清殿、无量殿、雷祖殿、百子宫、三官殿、三圣宫、财神楼、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圣宫、太宝殿、灵官洞、山门、洪元桥等。 柳湖:陇东的自然山水园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独特的景观。被人们誉之为“柳湖晴雪”,为平凉八景之一。公园位于崆峒城廓西北隅,西兰公路南侧,东西长480米,南北宽185米,总面积133亩,其中湖水面积41亩。
明宝塔
明宝塔在平凉城东马道门外之宝塔梁上,是为进入平凉之显著标志。
龙隐寺
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下,占地约300亩,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宗李亨下塌寺内的传说。龙隐寺所在的龙尾山,东西绵亘5公里,植被面积近26.7万平方米,系平凉八景之一。
【民族文化】
崆峒武术: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流传自今的五大门派十二个拳种,三百多个武术套路。
陇东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崆峒文物:崆峒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崆峒剪纸:崆峒剪纸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纸和刀剪。其反映题材多种多样,历史人物、鸟兽、花草、鱼虫等;表现形式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粗犷豪迈、淳朴浑厚、感情丰富、内涵深遂是崆峒剪纸的风格和特点。
【特产美食】
平凉金果:平凉所产的“平凉金果”红富士系列苹果个大、色艳、硬度大、糖份高、无污染、耐贮存、货架期长的特点。2008年获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和甘肃省着名商标,2006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单。
孜然羊小腿:风味特色:滋味浓鲜,原汁原味,外香里嫩,滑顺爽口。
康健卤肉:风味特色: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色泽红润,油而不腻,甜美爽口。
平凉烧鸡:具有鸡体肥大,造型美观,色泽金黄,焖烂脱骨、爽口不腻,鲜嫩浓香的特点。
【荣誉称号】
2019年5月18日,崆峒区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2年4月,入选2021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市、区)公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