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隶属于兰州市,地处甘肃中部,位于黄河上游,东邻白银市白银区和兰州市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城关区和安宁区,西连永登县和西固区,北与白银市景泰县接壤。皋兰县辖4个镇。总面积1682平方公里,皋兰县总人口11.2万人。
皋兰自西汉设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27年首置金城县,1738年更名为皋兰县,至民国一直为甘肃首县。皋兰地灵人杰,孕育了一代书杰魏振皆、明御史邹应龙、象棋大师彭述圣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皋兰是“太平鼓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皋兰县的什川镇荣获“世界第一古梨园”称号和“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
【行政区划】
皋兰县辖8个镇:石洞镇、什川镇、水阜镇、黑石镇、秦川镇、中川镇、西岔镇、上川镇
【建置沿革】
皋兰县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 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 秦统一中国后归秦。 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 西魏、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 隋初,属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金城县。 唐属兰泉县,既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治。 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辖地。 宋、金、元、明均属兰州。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 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幅员辽阔,辖今兰州、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 建国初隶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1958年12月撤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1961年2月,恢复建制,归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地理环境】
位置 总面积1682平方公里。东临白银市和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区,西连永登县,北依景泰县。县城距兰州、白银两城均为45公里。
地貌地形 皋兰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为黄土梁峁、沟谷和小川台地等类型,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高度在1459.2米—2445.2米之间,相对高差达986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大小砂、土沟4977条,全长6743.7公里,这是该县水土流失侵蚀沟的发源地,沟壑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
气候 皋兰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均蒸发量1660毫米,年均日照2768小时,无霜期144天。
水资源 黄河流经皋兰县境内,年均流量311亿立方米。
【交通运输】
皋兰县毗邻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中川铁路口岸,包兰铁路、兰渝铁路、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互联互通,京藏高速、北绕城快速通道、兰秦快速通道经纬交错。盐什公路、341国道(白银到新区段)、109国道改扩建、朱中铁路等已全面建成通车。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高等院校: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皋兰县各级各类学校总计78所,其中幼儿园29所,小学34所(含教学点10个),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5所,高级中学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6481人,其中幼儿园3870人(包括小学附设幼儿园237人),小学6901人,初中3429人,高中2281人。
文化事业 三级馆:皋兰县文化馆(皋兰县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16]国家三级图书馆:皋兰县图书馆。 皋兰县开展“三下乡”活动8场次,送戏下乡活动39场次;建成社区图书阅览室2个,文化活动室2个,改造文化广场2个,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处。
医疗卫生 皋兰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乡镇卫生院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7个,医疗点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开设床位53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7 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7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注册护士2.28人;共有全科医生6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4.2人。
【风景名胜】
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城南的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内,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修葺增建,民国初年定型,遗存24组(座)古建筑,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凝聚兰州先民生活观念和精神信仰,因其较高科学、艺术、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什川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近郊,黄河之滨,有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九千多株,面积达四千亩,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树栽培历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间,当地果农仿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开始栽植梨树。现存古梨树大多在三百年以上,仍然硕果累累。
石洞寺
石洞寺,位于皋兰县城东南部,东倚群山,南临溪水,北连县城。元明时称“石空虎喇”(“虎喇”蒙语意为山),始为当地杨氏家祠。石洞寺依山而建,同治年间寺庙毁于兵乱。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重建。民国二十八年(1936年)改名为石洞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以唱为主,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有多种表演形式。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特产】
皋兰软儿梨 皋兰软儿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皋兰软儿梨也叫冻梨、香水梨,每年深秋采摘后,经西北寒冽的冬天糖化、变黑后是皋兰软儿梨特有的吃法,成为当地群众严冬的一道特色美食。软儿梨新鲜的时候,果肉较硬而味酸,入口有噎嗓子的感觉,经过40多天糖化后果肉发酵软化,果味变甜。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皋兰软儿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皋兰旱砂西瓜 皋兰旱砂西瓜,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皋兰旱砂西瓜果实呈椭圆形、圆形,果皮颜色呈深绿、浅绿,带有墨绿色条纹。皮薄籽少,肉质鲜红,汁多味甜,为沙瓤,甜美清凉,含糖量高。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皋兰旱砂西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皋兰禾尚头小麦 皋兰禾尚头小麦,甘肃省皋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皋兰禾尚头小麦具有滑润爽口、味感纯正、面筋强、食用方便、下锅不烂、吃起来味香耐嚼等特点。民间用皋兰禾尚头小麦面粉做“长寿面”,烧制的“烧锅子”是兰州地区人民喜爱的食品。 2015年11月0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皋兰禾尚头小麦”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皋兰红砂洋芋 皋兰红砂洋芋,甘肃省皋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皋兰红砂洋芋”薯皮鲜亮,表皮为浅土色或浅褐色,大小适中,芽眼浅而少,淀粉和粗蛋白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通过蒸、煮、烤的洋芋口感沙绵香甜,炒的洋芋口感爽脆。 2015年11月0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皋兰红砂洋芋”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荣誉称号】
2021年,皋兰县荣获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022年4月,皋兰县入选2021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