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3°45′-24°14′,东经 117°07′-117°33′。总面积1054.3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2006年)。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漳诏高速、324国道,双东、漳云省道过境。通水运。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尖峰夏商贝丘遗址、圆岭商周印纹陶文化遗址、仙人峰、青崎岩画、云山书院、威惠庙、树滋楼、漳州故城、石矾塔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闽南特委所在地乌山十八间洞。天地会创始地高溪观音亭和陈政墓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政府驻云陵镇。邮编:363300 代码:350622 区号:0596
行政区划
云霄县辖6个镇、3个乡:
镇:云陵镇、陈岱镇、东厦镇、莆美镇、峛屿镇、火田镇
乡:下河乡、马铺乡、和平乡
历史沿革
据现有考证资料,云霄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其东部地区增置东官郡,设绥安县,县治在今云霄火田大峙原下。“义熙九年(413年)又分东官郡立义安郡,县与郡俱立”。其间义安郡治一度设在绥安县地。南齐间(479~502年),绥安县居义安郡六县之首,时为该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9月26日云霄和平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1949年10月上旬,全县划分为4个区。1950年12月,划为5个区。1952年11月,土地改革结束,划为6个区,共辖69乡2镇。1954年12月,因一、四、五区乡村分散,增划10个乡,共辖79乡2镇。1955年9月20日,撤销第六区,全县缩减为5个区,辖3镇80乡。1984年11月,撤销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至此,全县共有云陵、陈岱2镇,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7乡,和平、常山2农场,以及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共辖5个街道居委会,159个行政村,36个作业区(含管理区、工区)。 1990年,全县共辖2镇(云陵、陈岱)、7乡(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共有8个街道居委会、156个村。2000年,云霄县辖6个镇、3个乡。
自然地理
云霄县三面环山,全县最高峰乌山西山源海拔1117米。中部和东部沿海有冲积平原、台地。岛屿3个。主要河流漳江,干流66.2千米(境内58.2千米),流域1035平方千米(境内855.2平方千米),主要人工湖有峰头水库等。年平均气温21.3℃;1月平均气温13.4℃,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0.2℃;≥10℃积温7548.8℃。年降水量1730.6毫米,无霜期347天。
境内耕地1.23万公顷,有林地5.8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42.4万立方米,毛竹2.38万根,森林覆盖率40.1%。漳江入海处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85万千瓦,矿藏有花岗岩、水晶、高岭土、盐。海岸线47千米。
云霄为省荔枝、枇杷(早熟)、凤梨、香蕉、甘蔗、乌龙茶、橡胶、热带名贵药材和香料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咖啡、油棕、芦笋,常山白胡椒、湖丘荔枝、西林龙眼、霞河金枣和蜜柚为名产,禽畜良种顶溪云良鸭、龙透猪,大黄鱼、鲳、鳗、墨鱼、石斑鱼,江蓠、竹塔泥蚶,长竹蛏,巴菲蛤、褶牡蛎,列屿对虾,船场、浯田海鲟为特产。工业有制糖、卷烟、电力、食品、制盐。漳诏高速公路境内24.8千米,以国道324线,省道210、211线为主干的公路通车400.7千米。内河通航30千米,沿海轮船直达厦门、东山、汕头、香港。
四季特征
全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划分以县城为准。
春季 3~5月,各月气温在16.3~23.9℃之间。天气多变,晴雨无常,一遇冷空气影响即降雨,俗有“春寒雨落”之说。因整个季节多雨,亦称春水梅雨。
夏季 6~9月,气温在26.5~28.2℃之间,以7月份为最高。整个季节白天至上半夜炎热,凌晨至清早有微弱西北风,凉爽宜人。由于闷热,经常在午后发生雷阵雨,并时有台风暴雨袭击。
秋季 10~11月,气温在23.2~19.5℃之间。初秋白天仍时有雷阵雨天气出现,晚秋则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冬季 12月至次年2月,气温在15.4~13.4℃之间,以1月份为最低。整个季节干燥少雨,但遇有南风出现时便会降雨,俗有“十二月南风现报(马上降雨)”之说。
云霄县城
经济发展
云霄和平解放后,中共云霄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66年秋至1976年秋,经历10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变化,199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9亿元(当年价,以下同),农业总产值9.95亿元,工业总产值34.2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2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12万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8元,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5.6,人口自然增长率6.3‰,粮食总产13.15万吨。由于各项事业的发展,1996年云霄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96年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还获“全国技术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福建96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达28.81亿元,三次产业构成由27.3:46.6:26.1调整为22.3:46.0:31.7,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4%,达到2.4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0元提高到3499元,年均递增1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1262元增加到2877元,居民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由人均1724元提高到2800元。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GDP7998元;工业总产值39.18亿元,比增1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5亿元,比增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2.408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比例为28.5:33.2:38.3。
科技创先工作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计生率提高6.8个百分点。“一控双达标”和环保责任制如期完成,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全县9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全部建成启用。《云霄县志》编纂出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完成。
农业发展
云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漳南居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主产大米、大麦、小麦、甘薯、甘蔗、花生、大豆、蔬菜、水果及饲养鸡、鸭、猪、牛等,沿海兼有海洋捕捞和蚶、蛏、牡蛎等养殖。1949年粮食总量4.38万吨,平均亩产131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组织互助合作,解放生产力,农作物产量稳定上升。1957年,粮食总产6.45万吨,平均亩产量166公斤。50年代中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具,推广良种,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由于刮“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以及“一平二调”等,违背按劳取酬原则和自然规律,加上风、洪自然灾害,造成3年减产减收。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之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县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改革耕作制度,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秩序受破坏,农村经营管理混乱,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以致农业经济停滞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7.5万多吨,平均亩产336.2公斤;种植烤烟5.76万亩,总产6.79万吨,成为福建省最大烤烟基地之一。此后,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倡科技兴农,发展商品性农业和创汇农业。重点抓粮食、茶果和“菜篮子”工程及泥蚶、对虾、鳗鱼、青蟹、花鲷鱼等高优示范养殖等。1989年全县有果园99685亩,水果总产1.6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0.95万亩,总产1.03万吨。对虾、蟹、鳗鱼等多种水产珍品运销国际市场。90年代,引进稻麦良种(尤其水稻杂优组合),逐步由粗放经营型向高产、优质、高优的集约型转变。同时大抓山地、浅海滩涂和大田“三大开发”,农业产业化、基地化、高优化、商品化逐步形成规模,基本形成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甘蔗、食用菌、禽畜七大生产基地。至1996年,粮食总产量13.15万吨,比1995年增长3.5%,获’96福建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果面积152519亩,总产9.19万吨;水产品生产总量4.51万吨,总产值21317万元,比1990年增长2.12倍,年创汇720多万美元;农业总产值9.95亿元。
云霄多山,地处南亚热带,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主要有格木、杉、樟、榕、桉、红树林、竹等585种。民国以前,县内林业生产多靠自然繁殖,人工育林较少。民国36年全县有林果地62万亩,至1949年只存大洞、梁山、大帽山等地部分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40.25%。1950年后,县政府不断组织民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防火护林,林业得到较快发展。至1957年完成造林132万亩。1958年因毁林“大炼钢铁”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开荒种粮,林业资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全面实行山林定权发证后,出现集体和个体上山造林植树新局面。至1996年,全县有森林面积93.03万亩,森林覆盖率60.72%,林地绿化率为85.14%,并形成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地、薪炭林基地和沿海防护林带。其中,竹塔1995亩红树林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形成一道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风景线。城镇园林和道路两边造林绿化与城镇建设并驾齐驱。1992~1996年,全县先后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城镇绿化事业,园林绿化面积从67.2公顷增到112.9公顷,增长40.4%;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3.2公顷增加到20.2公顷,增长6.3倍;城镇道路绿化带总长15.4公里,道路绿化程度100%。
云霄历来多干旱、洪涝、台风、海潮等灾害。唐陈元光始在云霄境内兴修坝、渠等水利设施,至民国间,主要有8陂17埭,灌溉面积近4万亩,保灌面积上万亩。20世纪50年代初,整修原有陂圳、堤防。1955年后建设水库、滚水坝、水闸、引水渠等小、中、大型水利设施,并提高江海堤防潮防洪标准。1958年,开始水力发电建设。1981年后发展电力排灌、管道节水工程和江海堤标准化建设,至1996年全县共建成蓄水工程1537处,库容量2.668亿立方米,引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等2246处,有效灌溉面积14.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7%。同时,突出抓好江海堤防,加宽加高加固,并用规格石条和水泥浆砌江海堤防67.61公里,其中,达标海堤58.81公里,江堤8.8公里,基本免除潮洪为患。
工业发展
民国及以前,县内工业均为个体、私营,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砖瓦壳灰生产、农渔家具制作、铁器铸造、陶瓷器烧制、印刷、卷烟、造船等,还有竹木器手工业。民国36年,有印刷、卷烟、铸造等小企业21家,榨糖作坊126家,榨油作坊40家,还有家庭手工业近200户。1950年后,公有制工业有所发展,1956年完成对个体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有全民、集体所有制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9家。1958年“大跃进”中,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并盲目兴办工业企业,造成严重损失。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企业关、停、并、转。至1966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7家,集体工业企业28家。“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动荡,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70年代逐渐恢复发展,至1976年,有国营工业企业29家,集体企业43家。1978年后,个体和私营工业逐步兴办。1985年起,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内联外引,进行技术改造,1988年执行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责任制暂行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1992年,随着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实施,国营工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1995年3月,县围绕“抓大放小”,加快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伐,对长期亏损、还贷无力、扭亏无望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停办、兼并、拍卖、破产;积极引导国营工业企业面向市场,发展高科技、高税利项目;实施嫁接外资,发展横向联合和推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至1996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522家,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3家,全县工业总产值276417.2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形成卷烟、制糖、粮油、电力、罐头、糖果蜜饯、彩印包装、电子、建筑建材、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甲级黄兰牌、乙级云凤牌香烟、手压泵、制糖震筛、马赛克、红茶、水仙牌鱼露、水仙花牌芦笋罐头、“粒粒菠萝汁”、“皮包计算器”等,先后获得省优、部优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
云霄县节能光电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28公顷,先后被确认为省级在建重点项目、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福建省八大光电产业园区之一、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平台。现已有信实、奕全、大晶、东林、夏星、云星、奥龙吉、富民、仕邦、泰明、金斯达等36家节能光电企业落户园区内投建、投产。主要生产项目有节能灯管、线路板、电解电容、镇流器、整灯装配及LED封装及LED应用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初步形成以福建信实、漳州东林两家节能灯生产企业和恒禧(福建)实业、福建鑫光源两家LED生产企业为龙头,以发展节能灯配套及整灯装配、LED封装及应用产业等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上下游产业集聚、相关产业配套的节能光电科技产业园。形成灯管厂、电子元器厂、整灯厂到LED封装及LED应用产品厂等初步的节能光电上下游产业链。36家节能光电企业,总投资15.76亿元,注册资本7.27亿元。在建企业21家,投产企业15家,2008年产值3.64亿元。其中:生产灯管企业3家,产值1.041亿元;生产电感、电子、电容企业6家,产值1.36亿元;生产灯头注塑企业1家,产值1768万元;生产整灯企业4家,产值1.007亿元;生产线路板1家,产值500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厦漳泉金三角地区及出口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
商业外贸
云霄素有“闽南商埠”之称。宋代,境内纺绵、陶瓷制造业已很发达。明代,南北舟车辐辏,将农副特产品运销各地,又从外埠采回各种商品批销至邻县,商贸繁荣。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城关已形成以商业行业命名的街道20多条,如鱼行街、卖碗街、米市街、屐仔街等,城乡有圩场14个,是境内和诏安、漳浦、平和、东山等县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关米谷业、南北货、布业、竹林业、海产品等行业均甚兴盛。民国36年,城关商号登记办证360户。1949年后,外海航运停顿,但龙汾干线公路开通,商业继续发展。1956年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占领市场。“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县内农副(商)工业产品一律由国家统一定价,按计划进行收购、销售(分配),严禁自由贸易,将个体商业(小商小贩)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切除,购销渠道单一,商品流通阻滞,市场贸易萧条。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发挥本县地理条件和云霄人善于经营的优势,制订《个私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个私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群众经商办企业,参与市场大流通,使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城关形成一条条商品街,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同时建立以水果、水产、蔬菜、禽畜产品等专业农贸市场,水果、水产、蔬菜运销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至1996年,全县取得批发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118个、网点634个、人员3527人;零售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48个、网点4023个、人员12126人;餐饮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13个、网点478个、人员1832人。
对外贸易方面,自唐以来,历代曾与日本、东南亚各国通商。出口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进口布匹、化肥、日用工业品。1957年,出口产品外贸出口值37187元,1965年出口值117.2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贸机构撤销,1970年出口值下降为39.36万元。1971年10月恢复外贸机构,出口值较快增长,1976年为219.52万元。1981年后,以果蔬、水产品等食品罐头为主,出口品种30多种,销售日、美、西德、加拿大、东南亚和部分非洲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云霄为沿海开放县,外经贸飞速发展,当年出口值7783.03万元。90年代,建立水产、水果、茶叶等生产基地,出口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矿产品等共99种。1996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296万元。
对台贸易方面,起于唐代,盛于清代,时有川走台湾的商船十数艘,1949年10月停航。1988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行文批准在云霄县礁美港设立云霄县礁美台湾渔船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恢复。1989年6月,成立云霄礁美台胞接待站,接待前来探亲、旅游、避风求助以及进行小额贸易的台湾渔民。1990年4月至1996年上半年,共接待台轮910船次,3396人次,小额贸易1295万美元。开漳圣王文化 1300多年来,“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广为民众所传颂,远播海内外,开漳精神和“开漳圣王”文化影响深远,仅台湾祭祀陈元光的庙宇就有300多座,“开漳圣王”文化已成为祖根文化,成为台湾民间四大信仰之一,每年从海内外各地前来云霄寻根祭祖、拜谒先贤的信徒络绎不绝。“开漳圣王”文化属于地域性、族群性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系海内外同胞亲情乡谊的重要精神纽带。云霄县每年一届的“开漳圣王”文化节已成为闽南人民以及5000多万开漳后裔共同的文化经贸盛会和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招商引资,坚持突出大项目、突出三大产业抓招商,全县共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2个,其中:内资项目47个,投资13.11亿元,注册资本6.9亿元;外资项目5个,投资4852万美元,注册资本1647万美元,验资到资3007万美元,增长15.3%。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工业经济,全县共引导民间资金对接节能光电项目27个、机械制造项目12个、通用厂房等其他项目20多个,民间资金投资累计达到12亿元。
灵鹫寺
交通电讯
云霄是闽粤交通要冲,漳南营运中心。汉时,闽粤驿道从境内通过。历史上对外交通主要是航运,始于唐,盛于明、清,时有南、北、东航线通达广州、上海、天津、香港、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等埠。漳江内河运输,自古以来与平和水陆联运,是山、海货的重要转运通道。陆运以人力为主。清嘉庆间(1796~1820年),云霄驿设担夫50名,为官府挑运货物,北达漳州,南抵潮汕,东至东山,西至平和。清末民国初期,全县从事长途挑运百多人。抗日战争期间,盐运紧张,挑夫增至每日数百人。民国期间渐有马车、牛车运输。民国18~23年,先后开通龙(漳州)诏(诏安)简易公路和云(云霄)浦(漳浦)、云(云霄)诏(诏安)路段,始通汽车。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自1951年开通龙汾干线公路(即今国道324线)后,陆续建成省道漳云线、双码线,县道云平线,以及百多条乡村公路。至1996年,外航有铁壳货轮4艘,通航汕头、广州、香港,载重1180吨。全县共建成国道、省道、县道专用公路5条(段),长达99.89公里,乡村公路109条共长495.10公里,总计114条(段),总长594.99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98.9%,与邻县均有直达公路,是沿海城市和通往广州、深圳、香港的重要通道。至1996年,全县拥有营运载货汽车120辆,载重595吨;营运载客汽车115辆,1955座位;农用运输车587辆;手扶拖拉机724辆,载重计367吨。
云霄于唐代设驿,宋代设铺,传递官府文书。清增设塘,传递军事情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设电报支店,光绪三十年设邮政代办所,两年后改为邮政局,民国期间农村设邮政代办所和信柜。新中国成立后,县成立邮电局,乡、镇、农场按行政区划设代办所,后发展为邮电支局。至1996年,全县乡(镇)场邮电支局9个。80年以来,邮电事业发展迅速,从开通半自动电话到自动电话、程控电话、数字移动电话和数据通信。至1996年,邮路增至30多条(段),全程500多公里。程控电话扩容至20480门,市内电话用户14841户(含莆美镇2153户),农村电话用户2976户,数字移动电话用户879户,数据通信用户31户。电话通达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外邮件用邮车自运,县内投递路线自行车班448公里,步班115公里,通邮到各村民小组。
名优产品
一、甜金枣 冰金枣 云霄传统产品,以纯黄果粒为原料,先用清水加少量食盐煮泡,至皮层柔软。捞出晒干后,放到香料加白糖溶液中浸泡数天,再取出晒干为冰金枣。蜜金枣则须以利刃划破果皮至腹,用壳灰水或盐水腌制5~7天,取出去核,以清水洗净咸酸杂质,再加白糖制成蜜果,外添熟糖溶液,以色泽透明鲜红、味无辛酸苦涩为佳。甜(冰)金枣为逢年过节或喜庆招待、馈赠亲朋戚友佳品,互祝“吃金枣、年年好”。产品销售国内各地。回国探亲的华侨、侨眷,也常携带出国。金枣产地的下河村,有金枣系列产品的传统制作技术。民国35年,汤恒心药房炮制金枣锭,获省国货展览会二等奖。1986年,后汤村蜜饯厂宝山牌冰金枣,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6年,全县甜(冰)金枣产量约90吨。
二、一级白砂糖 云霄糖厂产品,采用亚硫酸法制造,1965年2月开始生产。产品具颜色洁白如晶、颗粒结构均匀整齐,干燥松散,无污点杂质,气味清香甜美、无异味等特点。经国家轻工业部甘蔗糖业质量检验中心抽样检验,符合部颁一级白砂糖质量标准。1986年产量最高,为13024.48吨,1996年3129吨。
三、双人脚踏脱谷机 云霄机修农具厂(今农械厂)产品。1958年首制,具有脱粒块、工效高、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同年12月,参加省农业展览会获一等奖。产品售往东山、漳浦、诏安等邻县。1966年产量多达1123台。1972年后改脚踏为电动,双人脚踏脱谷机产量逐步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