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福建省漳州市辖市,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是水仙花的故乡,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总面积1326平方千米。人口79万人(2006年)。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鹰厦铁路,厦漳、漳诏高速,324国道过境,通海运。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洞岩、江东桥、白礁慈济宫。
市政府驻石码街道。邮编:363100 代码:350681 区号:0596
行政区划
龙海市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
街道:石码街道
镇: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
乡: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历史沿革
龙海市前身为龙海县,由龙溪、海澄两县合并而成。各取首字而定名。史事沧桑,政区演变繁复,连绵至今。已有1000余载。兹据史书记载,综合记叙如下,以飨读者。
龙溪县始置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县治先在古县,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澳川迁至龙溪县永宁乡后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今届芗区),龙溪县治随之迁至府城,遂为附廓。龙溪县始置时,县地在今龙海大部、芗城区、华安县、龙文区全境和厦门的海沧以及闽西一带。
1951年6月 1日经政务院批准,龙溪县析城关一、二区设置漳州市(今芗城区)。龙溪县治设在市内县后路,形成龙溪专署、漳州市、龙溪县三署同在一城。海澄县治设在海澄镇(今龙海市委党校处)。1957年经过4 次小变迁,其中龙溪县3次,海澄县1次。1958年8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海澄县的海沧、新途 2个乡(共计5607户, 25256人, 34222亩土地)归厦门市管辖。1960年1月,龙溪县九湖公社的上街、诗墩、陈林三个大队划归漳州市(今芗城区)。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龙县撤县建市,市治仍在石码镇(市政府在大埕28号办公)1996年9月析步文镇(除梧浦与长洲2个行政村,划归榜山 镇管辖外)和郭坑镇置漳州市龙文区(共有人口11万余土地110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龙海地处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出海口,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厦门经济特区同处一个港湾、陆域接壤达25.22公里;西接漳州中心市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枢纽地带,具有上承长三角、下接珠三角的独特区位条件。
龙海倚山滨海,山海田俱全。全市区域自然状况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地总面积198.9万亩,其中,耕地25.86万亩,占总面积13%;园地20.64万亩,占总面积13%;林地面积1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56.12%,红树林保护区面积4031亩;海域面积494.4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53.15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3个,海洋渔业发达,海洋矿产丰富。
龙海气候宜人,阳光雨水充足。龙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9.2小时,常年平均气温21.4℃,年积温7662℃,无霜期330天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降水量1686.4毫米,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的要求,历来就是粮食生产高产地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曾被誉为福建的“乌克兰”。
龙海水系发达,基础配套完善。龙海是国家级初级水利化县(市)之一,市内北引灌渠和西、南溪一条龙灌渠全省闻名,全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9.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每年3.2亿立方米。九龙江西、北、南溪在龙海境内总长达529.6公里,流域面积1138平方公里。全市水库64处,总库容量62亿立方米;江海堤坝长227公里。2008年龙海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
龙海物产丰富,生物种类繁多。龙海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福建省花、被誉为“凌波仙子”水仙花的原产地。全市拥有农作物种类51种,水果百多种,蔬菜54种,花卉100多种,野生植物近千种。近年来,又新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42个,引进水果类新品种30个,蔬菜新品种40个,水产类新品种8个,畜禽类新品种8个,花卉类新品种24种类,食用菌新品种12个。
龙海环境舒适,居住条件良好。城市建成区共有公园1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7%、绿地率34.21%。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九龙江流域(龙海段)的水质达标率为83.3%;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年均值为56,全年一、二级天数比例达到92.33%,空气环境质量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烟尘控制区达15平方公里,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年平均值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55.6分贝和66.2分贝。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02亿元,比增15.1%,完成年度计划的1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07.22亿元,增长10.3%。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伴之以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财政总收入37.46亿元,比增19.5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87亿元,比增31.43%。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总量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2元,比增12.2%;农民人均纯收入8056元,比增12.1%。就业再就业工作有效落实,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控制在年初预期4% 的目标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3.7%,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以内。
在全国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我市已有26个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培育形成了电力工业、金属加工、电气器材、食品加工、金属制品、食品制造、交运设备七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粮油工业、罐头食品五大产业集群。全市拥有紫山、厨师、多棱、集友、海新和泰山6个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24个,漳州市知名商标41个和省名牌产品32个,入选2008年全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鸿一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紫山集团已挂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3个技改项目纳入全省工业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我市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企业发展十佳魅力县(市)。
对台优势
龙海与台湾地缘相近。龙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距大担、二担岛仅4海里,至金门仅9.4海里。龙海“南太武”与金门“北太武”两座名山素有“姐妹山”之称,是龙海与台湾地缘相近的典型见证。南太武上有一巨石,叫“飞来石”,巨石以南,有一个大脚印,长约90厘米,名叫“仙人迹”。据说北太武也有一“仙人迹”。传说八仙云游时,吕洞宾一脚踩在南太武,一脚踩在北太武,跨过了台湾海峡。一脚就能跨过台湾海峡,可见龙海与台湾地缘之近。
龙海与台湾血缘相亲。龙海是著名的台胞祖籍地,现有台湾省籍及金门籍同胞2650余人,来台人员1600多人,台属15000多人,明、清时期迁居台湾的龙海籍移民后裔达120万人以上。连战、王金平、林洋港、高清愿等台湾政商界知名人士的祖籍地都在龙海。
龙海与台湾商缘繁荣。龙海是全省十大外经贸县市之一。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827家,合同外资额66亿美元,占漳州总量的37%;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占漳州总量39%,均居漳州各县市区首位。08年全年注册合同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 出口11亿美元,均分别占漳州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台资企业334家,合同台资额近4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占漳州总量的66%,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占全国的1/23。台湾的十大财团和上市公司已经有华阳电业、灿坤电子、统一马口铁、泰山食品和长春化工等五家在龙海落户,台商在龙海的投资涉及钢铁、食品、家电、电力、金属制品和光电等二十多个行业。龙海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
龙海漳州港港口夜景
交通优势
龙海拥有陆、海、空兼备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捷。陆路有鹰厦铁路(江西鹰潭至厦门)与国道324线(福州至昆明)、319线(厦门至成都)、沈海高速(国道主干线G010线,以前称“同三高速公路”,黑龙江同江市到海南三亚市,现在为让大家更清楚其走向,用大地名换小地名,即沈阳至海口,称“沈海高速公路”。其路线是:沈阳、鞍山、大连、烟台、日照、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宁波、台州、温州、宁德、福州、泉州、漳州、汕头、汕尾、深圳、广州、佛山、开平、阳江、茂名、湛江、海安、海口),省道漳云线和厦漳、漳诏、漳龙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海路有九龙江西、北、南三溪贯穿全域,海轮可直达厦门、上海、汕头、香港、澳门等地;距离龙海市区仅有19公里、年货物吞吐量达8117.2万吨的厦门港可直达北美、南美、欧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拥有辐射全球的航运网络。航空有距离龙海市区仅有59公里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航线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特别是随着厦漳跨海大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厦漳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龙海的交通将更为四通八达。
龙海江、海岸线全长290公里,其中海岸线长达113.1公里,水域深而广阔,又具有较好的御风隐蔽条件,为福建省天然深水优良港湾。全市拥有石码、后石、招银3个港区和角美、浒茂洲2个作业区,从2005年12月31日开始正式纳入厦门港一体化管理。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近3000万吨。现已建成中小泊位码头52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银港区是首批对台直航口岸、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对金马直航货运口岸,2008年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建有万吨以上码头8座(15万吨级2座、10万吨级1座、5万吨级2座),招银港区至营口、太仓、岚山等15内贸集装箱航线,至海天外贸集装箱航线和至天津、锦州、大连等3条散杂货班轮航线覆盖全国各主要港口,货物通关极为便捷,境内布有4个进出口海关报关点,属全国少有。目前,投资上百亿、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的漳州开发区“四区”30万吨级码头,海洋石化25万吨级码头、港尾国家一级渔港、龙池金帝码头已开工建设,正在加紧施工;玉枕陆岛交通码头今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乌礁岛(普贤)陆岛码头已开工建设,厦门港龙海客运站等项目正在加紧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社会事业
2008年,龙海完成造林总面积1740公顷、花卉种植面积1633?33公顷;国家级南美白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和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分别通过农业部及省政府考核验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农民饮水工程27处、河道整治清淤89.4千米;实现行政村100%通水泥公路。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5个,总数达到22个,涌现了颜厝巧山村、港尾卓岐村2个省级示范村和角美下士村等5个漳州市级五类典型村,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省政府考评验收;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海漂”垃圾治理,有4个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发放国家对渔民的燃油补贴610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7万元。
2008年,龙海24个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锦江道东段一期工程等12个项目已经进入建设,芦州路建设工程等6个项目做好开工前准备,解南路拓宽工程等5个项目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平宁路渠化岛、港口片区人行道、街心公园绿地、中山公园绿地、紫云公园等改造修建工程。房地产项目共计33项,总建筑面积约279.26万平方米,总投资44.6亿元,完成投资9.32亿元,其中已竣工验收的项目5项,动工建设的项目17项,进入前期工作的项目11项。
2008年,龙海顺利通过科技部2005—2006年度科技进步考核。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市”称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市广电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正式启动。建成启用市疾控中心大楼,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水平。相继开征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指标范围内。荣获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程溪镇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
2008年,龙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92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72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57人。全市参合农民60.4万人,参合率达90.15%,已为2.35万名参合患者补偿医疗费用3000多万元;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359户、2165人,人均每月低保金提高17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对26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发放廉租房租金补贴32.38万元。程溪镇叶仑、东天尾、和山3个异地迁建村,总体规划安置774户,已有435户迁入新居;双第华侨农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新建房屋391套,已有100多套竣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为全国60个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之一。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新一代电视安全接收系统甘文试验点”项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落实。
潜力优势
一是经济发展基础好。自1995年以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保持全省“十强”;自2001年以来全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百强、全国排名第79位;2008年再次蝉联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位居第62位。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双百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被授予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县级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44.42亿元,占漳州市总量的24.4%;规模工业总产值484.31亿元,占漳州市总量近38.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73亿元,占漳州市总量的27.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3亿元,占漳州市总量的23.6%。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4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7.19亿元。
二是项目承载能力强。工业集中区遍布境内,全市拥有角美开发区、龙池开发区、漳州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共有13个工业集中区。全市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15万亩,已开发面积3.3万亩,可供开发面积还有11.7万亩,具有承接大项目乃至特大型项目落户的良好条件。
三是投资建设力度大。启动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三条道路”(锦江大道、芦州大道、西浮路榜山段)、“三条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港尾疏港铁路)、“三座大桥”(厦漳跨海大桥、龙江大桥、南溪大桥)、三个码头”(龙池金帝码头、海洋石化30万吨级码头、港尾国家一级渔港)、“三条高速”(厦漳高速拓宽新线、漳州开发区疏港高速、漳州环城高速)和“三个新区”(南太武滨海新城、角美新区、九湖新区)等“六个三”项目的规划建设,必将为我市经济创造新的发展基础、提升新的发展动力、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人文优势
龙海历史悠久、繁荣富庶,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文化之邦”美誉,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龙溪县,至今已有1468年的历史,市区石码和古称“月港”的海澄两镇,是“市镇繁华富甲一方”的商品集散地和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商埠。1960年原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沿海首批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两镇成立龙文区。
龙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6个农林场、1个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0.1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富足,达37.8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获取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的有3343人。龙海风景优美、名胜奇多,旅游源丰富多样,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镇海卫古城遗址、木棉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天一总局、白礁慈济宫、林氏义庄、江东桥),境内有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有建于南宋时期的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江东桥,有台胞朝圣地的白礁慈济宫等名胜古迹,还有12公里长的隆教湾海滨浴场、龙佳生态观光园等一批旅游景点。“保生大帝信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海人杰地灵、贤能辈出,是“龙江风格”的发祥地,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是著名的台胞祖籍地,语言、习俗与台湾相同相近。现有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16.5万人,归侨、侨眷7万人,是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以及王金平等台湾政要的祖籍地,是前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的家乡。
旅游资源
海底森林:历时三年,漳州市已把世界罕见的海底森林景观开辟成一个面积达115亩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漳州沿海红树林资源丰富。漳江出海口处的海滩就横卧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海底红树林。涨潮时,这些树木被海水吞没,只有略高些的,在海面上稍露枝头,落潮时,它们从海滩上露出,迎风摇曳。这一别致的风景近年来经新闻媒介广为传播,引来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百花村:漳州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这里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更有远近闻名的“百花村”。百花村距市区五公里,在龙海市九湖乡。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家居莆田的朱氏家族遭人陷害,族中有一人唤朱茂林躲难来到漳州南郊,因酷爱这里的秀美风景,便在此安家,后得仙人托梦,告知种花可得长寿长福,便大修花圃,采集珍种,世代种花、卖花,一直延续至今。1954年该村建起花圃苗场,发展花卉苗木。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到该村视察,称这儿是“百花村”,后来陆定一又题额“百花村”。这里花圃面积七公顷,花卉品种近千类,花、树、盆景等多达80多万株,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及港澳 地区。另外,百花村还建有“亭院花圃”,院内院外,处处争妍斗艳,无论什么时候,百花村都给您春的感受。
凤凰山:荔海位于龙海市九湖镇,距漳州市区5公里。山上岩石形似凤凰,故名。旁建观荔亭。每年七、八月间,漫山遍野尽是荔海绿浪,一簇簇鲜红荔果点缀其间,呈现出亚热带果园特有的风光。当地农民种植荔枝已有500多年历史,目前种植面积1.5万亩,年总产量最高达22万担。优良品种有乌叶、兰竹、早红、绿荷包等。九湖村有一株500年树龄的“荔枝王”,至今仍枝繁叶茂,年产量可达4200斤。
南炮台:龙海市港尾镇的军事古迹南炮台,址在石坑村屿仔尾东南临海突出部的镜台山上。炮台濒临东海,紧靠大陆,居高临下,雄视万里海疆。它与厦门岛上的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互为犄角,扼守着厦门海口,拱卫着祖国东南大门,素有“天南锁钥”之称。光阴荏苒,岁月飞驰。鸦片战争与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南炮台这座在百年来反帝斗争中有战功的古建筑,仍岿然屹立在祖国东南海疆,成为人民游览与缅怀之地。
南太武山:在龙海市港尾镇东南10余公里处,有座耸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烟波浩淼的东南海疆,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南太武山与金门的北太武是“姐妹山”,海拔560米。东北濒临大海,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 。周围21个岛屿点缀在万顷碧波之中。
民俗风情
春节: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千家万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享尽天伦之乐。
元宵节:百姓家要以清茶、龟粿敬帝君,乃迷信之俗。还要吃牡蛎煮面线,谓“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举行花灯展览、灯谜会猜、舞龙弄狮等,热闹非常。
三月节:民间以面粉煎成圆形薄饼,再以多种菜肴混合作馅(一般以笋丝、豆芽、豆干、牡蛎、猪肉、蛋丝等),卷包成条,叫做“润饼”或“薄饼”,以祭祀祖先,也当一次改善生活。
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枝于门外,谓能辟邪。活动重点是扫墓,新丧之家,必备牲醴酒肴,亲祭墓所,称为“上墓”。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六月半:农历六月十五日称“六月半”。俗以粳米圆荐神,叫“半年圆”。习尚封建,但吃圆仍饶有风趣。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俗称“七月半”,是个迷信的节日。备牲酒肴馔,祭祀祖先。
中秋节:⒈吃月饼和糍粑赏月(也以月饼为赠送品)。⒉掷色子“博状元”,尤以石码镇为代表。
重阳节:民间以芋头、番薯及甘蔗、红柿饼、花生荚、柚子等九种果品祀神,家人分吃,并以芋皮薯皮涂门槛,谓之剥鬼皮。
冬节:农历十一月里是“冬至”季节,俗称“冬节”。各氏族皆祭于家庙。家家制糯米圆荐神,叫做“冬节圆”。吃了,谓之“添岁”。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俗称“尾牙”。百姓家要具肴馔祀神焚纸,晚餐合家欢宴。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祭灶节”。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小月二十九日夜为“除夕”,俗称“过年”。全家团圆,祭祖先,祀神袛,谓之“辞岁”。傍晚,盛备美酒佳馔,案下置炉火,合家拥炉欢饮,称为“围炉”。宴后,燃放鞭炮,焚烧旧灯架,拣列其炭十二块,视其红黑,以验来年的晴雨。同时尊长要给未成年儿孙“压岁钱”,习称“红包”。一家人各就所好,尽情欢乐,最早午夜才就寝,谓之“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