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纬25°33′-26°12′,东经116°56′-117°47′。总面积2941.1平方千米。2003年末,户籍人口31.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4万人。通行闽中方言永安话。全市辖4个街道、7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年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1762毫米。资源丰富,森林遍布,有重晶石、石灰石、煤等矿藏。为福建省的水泥、能源和化纤主产地。名胜有并榈山风景区。
市政府驻燕西街道。邮编:366000 代码:350481 区号:0598
行政区划
永安市辖4个街道、7个镇、4个乡:
街道:燕东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
镇:西洋镇、贡川镇、安砂镇、小陶镇、大湖镇、曹远镇、洪田镇
乡:槐南乡、上坪乡、罗坊乡、青水畲族乡
历史沿革
永安古名浮流,分属沙县、尤溪县境。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县治,直到整个清朝,均属南平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永安属北路道(1914年改称建安道);民国13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制,永安属省政府领导;民国21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将福建划为闽海、光泉、延建、龙汀四省,永安属延建省;民国23年起国民党政府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永安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所在地长汀);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所在地南平),民国31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所在地龙岩);民国35年至38年,永安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七年半之久,许多 名噪一时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永安成为当时东南文化名城之一。1950年1月28日永安解放后属永安专区,为行署所在地,1956年永安专区撤销后,隶属龙岩专区,1962年划归三明专区(现为三明市)。1984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安撤县设市,仍隶属三明市。土地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
地理位置
永安别名“燕城”,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上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 大约界于东经116°56'- 117°47',北纬25°33'- 26°12',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约71公里。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清流,南毗漳平、龙岩,北接三元、明溪。市中心距三明市区50公里,离福州340公里,到厦门360公里。永安是闽西北交通枢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是闽西北与闽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中转、集散地,鹰厦铁路、205国道、305省道、208省道贯穿境内,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永安至漳州高速公路途经我市,并形成枢纽互通。
自然资源
永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森林资源集存量大,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点区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2%,林木蓄积量2200多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毛竹面积71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农民人均占有3.9亩,居全省第一位。林木生长迅速,成林周期较短,有林地森林每亩年均生长量比北方林木生长速度高出近二倍,每亩平均蓄积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树木种类繁多,材性用途广泛,有木本植物514种、竹类28种,其中属国家、省珍稀树种有银杏、铁杉、油杉、含笑等,特别是被誉为"绿色植物基因库"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生长着萼树、香果树、百日青、穗花杉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和省内珍稀树种,还有华南虎、金钱豹、蟒蛇等20多种珍稀动物,对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研究开发中亚热带高海拔地区造林更新极具科研价值。
土地资源肥沃富饶。全市土地面积441.1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68.97万亩,占总面积83.6%,耕地28.12万亩,占6.37%,水域6.86万亩,占1.56%,道路、石山及其它用地37.22万亩,占8.47%,人均占有耕地0.88亩。广袤的林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生林地,全市已消灭了宜林荒山,林地土壤肥力89.7%为红壤,有机含量6.01%,含氮量0.21%,速效磷平均含量6.15ppm,速效钾平均含量120ppm,土壤湿润,土层深厚,潜在肥力高,宜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和珍贵树种。
矿产资源颇具特色。现已发现的矿种有41种,无烟煤、石灰石、重晶石、水泥粘土为优势矿种,其中石灰石4.6亿吨,无烟煤2.67亿吨,储量均居全省前茅,重晶石1899.31万吨,列全国第3位。总的特点是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良,开采条件好,有明显区域性。
水力资源潜力极大。境内水资源总量达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0.98万立方米,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34.6万KW,已开发19.6万KW,正在开发4.5万KW。全市水、火电装机总量57.6万KW,年发电总量从1983年的12.88亿KWH提高到1998年的25.94亿KWH,其中农村小水电212处,258台,装机总容量26190KW,年发电总量从1983年的9060.8万KWH提高到1998年的3.3亿KWH,装机容量和发电总量双列全国第一。境内发现温泉出露点7处,大多为低矿化淡水,无色无味,水质优,温度高,泉脉广,易开采,兼有饮用、淋浴治病及保护鱼苗越冬和饲养温水鱼之功效。
天宝岩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永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4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桃源洞-鳞隐石林,堪称"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被称为"闽中瑰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南安贞堡,上坪的竹海,国家地质公园,贡川古城等许多景点。
栟榈山景区:包括葛里、修竹湾、栟榈潭三部分。位于沙溪河西岸,山峦自上而下依次为修竹湾、栟榈山,沙溪河自南向北经桃源洞全长6公里为栟榈潭。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该景区历史悠久,为桃源洞风景区的起源。早在唐代就有头陀僧结草访庐居于此,现还保存头陀墓,五代后晋天福年间 (公元940年) 建有栟榈寺,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有栟榈书院。其自然景观"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溪石突兀,既而直逼而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互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引徐霞客赞叹。修竹湾静谧幽雅、古风犹存;葛里则山峰峻峭、岩壁巍峨;栟榈潭碧波浩渺,山光水色,是人们攀岩探险,追寻生态,访古问今的好去处。主要景点有:石头城、走马岩、降仙台、大峡谷、马鞍背、栟榈书院、九姑泉、太极洞、接仙桥、栟榈书院、栟榈寺、观音岩、双寿桃、睡美人等。屹立于岸边大型摩崖石刻"乾坤清气"为明代永安知县李如鸿手笔。这里新修的游路、高耸的亭台、清脆的鸟语、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赏心悦目[4]。
洪云山:位于鳞隐石林景区西部湖峰坡麓地带,距鳞隐石林1.5公里,面积约0.56平方公里。上部有溶斗洼地,其中布满着多种形态的石芽和石柱,仿佛是天然的盆景园。汇集于溶斗洼地内的地表水流,通过灰岩裂隙下渗,自其下部的洪云洞流出,清澈的泉流终年不断。洪云洞内的钟乳石等化学溶积物仍在发育之中,色彩缤纷,光耀夺目,颇为迷人。"主要景点有:桃源活水、岩峡岩、金鸡报晓、老虎扑食、玉兔望月、松鼠伏壁等30多处,十分形象逼真。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九龙竹海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上坪乡,居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距市区7公里。由鹰厦铁路或205国道进入永安市,再坐永安至天宝岩的旅游专线车直达。对天宝岩植被的保护可追溯到200年前。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和清嘉庆十一年,在天宝岩区内的本畲、沟墩坪、香木林和林后四处就立有四块禁伐碑,以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2003年6月,天宝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宝岩总面积11000余公顷,内有南溪峡谷风景区和九龙竹海森林公园。不仅是闽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之一,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国内罕见,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文化艺术
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以历史文化、抗战文化驰名八闽。清康乾时期,吉山村文风大盛,建有萃园、淇园、图南山馆等九座书院。抗战时期,福建省主席府邸就落户此地,震惊中外的“羊枣事件”也发生在这里。当时,我国新闻界巨子、著名国际军事评论家就在这里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山明水秀、小桥流水人家是吉山的乡村名片。
贡川:古称“大儒里”,名称为宋高宗皇帝所赐。只因两宋时期,贡川陈姓家族就出了陈瓘、陈渊两位理学家,世称“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如今的贡川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陈氏大宗祠。笋帮公栈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会址。
笋竹节:永安是“中国笋竹之乡”,漫山遍野的竹林、历史悠久的制笋业,使得永安成为“闽西八大干”――笋干的主产地。永安的笋干被称作“闽笋”,笋帮公栈是我国现今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竹笋还孕育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中国国内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李宝焌,依靠上海的永安笋干行资本家巨额资金资助,于1912年在南京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飞机。2002年起,永安在每年的10月18日举办一年一度的“福建·永安笋竹节”。
安贞堡:清代建筑,位于槐南乡洋头村,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土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我国古建筑专家学者誉为“闽中建筑奇葩”。
永宁桥古戏台:清雍正二年建,该桥两端一处为“灵元宫”,祀奉赵公元帅神位,另一处为戏台。戏台墙壁记载有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年间十几个戏班演出的剧目,剧种有大腔戏、小腔戏、木偶戏等。这种集桥梁于戏台为一体的古建筑在福建省十分罕见。墙壁上书写的剧班和剧目又是研究福建省戏剧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文庙: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有戟门、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等建筑。内设抗战进步文化陈列馆、儒家文化陈列馆等。
大腔戏:明代中期诞生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古老戏曲,属江西弋阳腔的一个流变。因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作“大腔戏”。2005年大腔戏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剧目有明代“四大传奇”之一的《白兔记》等。
打黑狮:又称“傩面舞”,是永安青水畲族乡的一项独特民间武术舞蹈表演。打黑狮的原意是镇邪驱傩,现已成为节庆期间的一种民间表演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