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北以外福铁路、东以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南面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为界,与台江区镶邻;西面以闽江为界,与仓山区隔江镶望;西北与闽侯县相邻。总面积35.7平方千米。总人口56万人(2004年)。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区人民政府驻津泰路98号,邮编:350001 代码:350102 区号:0591
行政区划
鼓楼区辖9个街道、1个镇:
街道:华大街道、鼓东街道、鼓西街道、南街街道、安泰街道、东街街道、水部街道、温泉街道、五凤街道
镇:洪山镇
区划沿革
汉初闽越王首建冶城,宋熙宁二年(1069年)郡守在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郡守程师孟于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谓之鼓楼,“鼓楼”因此得名。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鼓楼区,与大根区并列市辖区。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仍为市辖区,设区公所;1951年改设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称区人民委员会;1956年大根区并入;1968年9月更名为红卫区,1978年4月恢复鼓楼区。
经济发展
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5.7亿元,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3亿元,增长23.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3.6亿元,增长37.5%;财政总收入22.7亿元,增长26.4%,地方财政收入13.6亿元,增长23.3%;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8亿美元,增长27.3%;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增长17.6%;人口自然增长率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4.3吨,削减21.7%。
服务业。2008年,正大广场、冠亚广场、景城酒店等相继开业,餐饮业个体户转变工商登记33家,限上企业新增64家,限上企业比上年增长2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2%。加强楼宇招商,引进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英国保诚集团、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美国玩具反斗城等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在鼓楼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56家。全区对接50万元以上楼宇项目1442个,注册资金54亿元,对接楼宇面积25万平方米。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3.5:76.5。
高新技术产业。福州软件园引进巅峰软件等27家服务外包企业,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19家,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有8家企业入驻。福诺等重点骨干企业顺利投产,瑞芯等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福晶科技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软件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增长25%。福州高新区洪山园产业提升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引进航天信息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总部型企业;福大自动化在数控领域的规模及技术创新居全国之首。洪山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50亿元,增长21.4%。全区经省科技厅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3家。榕基等13家企业的14项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西城电子等7家企业的7项产品获得市产品质量奖。
城市建设
全年启动城建项目29个,完成拆迁量22.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000多户,回迁安置1200多户。乌山历史风貌区石天景区、屏山公园镇海楼景区、温泉公园及左海公园改扩建一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新增公共绿地及街头绿地12.7公顷。白水塘旧屋区、鼓西路及十八中教育预留地等项目拆迁任务,江厝西路、北大路南段、海底中路等市政道路拆迁交地,北大路、工业路(鼓楼段)、得贵巷、白马路等市政道路正式通车。丞相坊、三坊七巷凤湖安置房已进入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国光、澳门西路、斗池、柳兴等地块被拆迁户顺利回迁。改造梅柳路、横锦巷等24条小街巷。
社会管理
在全市率先建成市容数字化网格管理系统,并在东街街道试运行。依法拆除违法建设298起,共计4.1万平方米。完成224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整治,组建103个小区业委会,完成6491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任务。南街街道办事处竣工落成,安泰、五凤、华大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动工建设。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原厝水源地连续13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区委书记、区长大接访活动共接待群众345批676人次,成功化解257批507人次矛盾,化解率75%。持续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取缔315家无证经营单位,改造西洪、铜盘2个农贸市场。津泰路成为福建省唯一被评为第七批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在全省文明创建初评中,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启动延安中学、鼓一小、鼓二小、钱塘小学、湖前小学、斗南小学等学校教学楼建设,林则徐小学建成投入使用。顺利通过省对县督导复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区新增教师115名,10名教师获“师德之星”称号。文体卫生。成功举办第二届福州南后街元宵灯会,南后街(花灯)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南后街修复开街,“闽都乡学讲习所”累计举办50多期。成功举办、承办“宝岛之夜——赈灾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三山系列艺术团等在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比赛中获得3个一等奖。禅和曲等6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10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广场建设。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为70%。新设置杨桥河南、汤边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人民生活
全年区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出达5.1亿元,占总支出的63.3%。全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78人,再就业率92.4%,其中,安置“4050”人员再就业856人。为11家1029名区属困难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办理了医保,全区56家区属集体企业已全部参保,参保职工共8174名,区属集体企业职工参保率达99%;为47家1311名街属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办理了医保,现街属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共3476名,参保率达98%,其中,社区居委会成员100%参保。61456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华人华侨、港澳企业及个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5400万元,机关干部职工捐款捐物800多万元,缴交“特殊党费”142.8万元,区财政上缴抗震救灾款1163万元,同时配合做好160多名灾区伤员救治工作。区慈善总会多渠道筹措善款233.5万元,先后资助困难群众1224户、4785人次。
境内山峰
坐落于本区的山体均为小山体。共有罗山、闽山、冶山、于山、乌山、屏山、灵山、芝山、钟山等9座。俗称:“三山藏(前列3座山)、三山现(中列3座山)、三山看不见(后3座山)”。
(一)乌 山 位于鼓楼区南部,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认为此山可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二)于 山 位于鼓楼区东南部。相传战国时期因有于越族居此而得名。闽越王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大宴宾客,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97年复名于山。面积11.9公顷,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丛鳌峰,另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
(三)屏 山 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位于鼓楼区北端,其山如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入城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样楼于山巅,作为四城建楼样板。后更名镇海楼。民国34年(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文化大革命”中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