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门头沟区 >> 乡镇介绍 >> 斋堂镇 |
斋堂镇 |
斋堂镇,北京市门头沟区下辖镇。地处门头沟区西部山区,东与雁翅镇、大台街道相邻,南接房山区大安山乡,西与清水镇接壤,北邻怀来县官厅镇,镇域面积382.1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有13677人。斋堂镇下辖1个社区和2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斋堂镇东斋堂大街45号。 建置沿革 唐代时期,斋堂地区属广平县。 行政区划 社区:斋堂小城镇社区 行政村:西斋堂村、东斋堂村、马栏村、火村、高铺村、青龙涧村、黄岭西村、双石头村、爨底下村、柏峪村、牛站村、白虎头村、新兴村、向阳口村、沿河城村、王龙口村、沿河口村、龙门口村、林字台村、西胡林村、东胡林村、军响村、桑峪村、灵水村、法城村、杨家村、张家村、吕家村、杨家峪村 地形地貌 斋堂镇地处门头沟山区中腹,南有老龙窝,北有黄草梁、棋盘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黄草梁、老龙窝、柏峪梁等,境内最高峰黄草梁位于斋堂镇西部,海拔1773米。 气候 斋堂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0℃,冬季最低气温-2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夏季最高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0℃。年平均温差12.6℃。无霜期170天。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
斋堂水库 水文 斋堂镇境内河道属永定河、清水河两大流域,其中清水河流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斋堂水库位于西斋堂村西南1000米清水河主河道上,控制流域面积345平方千米,库容5240万立方米。河流总长度20千米。 文体事业 斋堂镇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演职人员200人;镇级剧院1个,演出8场次,观众达3000人次。村级剧院25个,演出场次130次,观众达2.8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25个,年放映1200场次,观众达36万人次;文化服务中心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图书室28个,总建筑面积5730平方米,藏书2968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30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柏峪剧社、秧歌队、小车会、腰鼓队等。 教育事业 斋堂镇共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小学2所,在校生357人,专任教师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69人,专任教师2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3所。 医疗卫生 斋堂镇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个,其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1个;床位8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6张,固定资产总值204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 交通运输 斋堂镇镇域内有109国道过境,境内长8千米;北京公交892路直通门城地区。 斋堂镇共有公交汽车线路1条;公交运营车辆58辆,万人拥有辆46台,年客运量160.9万人次。 历史文化 斋堂镇是全国知名的历史名镇,镇域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爨底下古建筑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等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王家山惨案遗址、宛平抗日烈士纪念碑两处。古道、古戏台、古塔遍布全境。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燕歌戏、山邦子戏、蹦蹦戏、秋粥节、转灯会、霸王鞭等,其中柏峪燕歌戏、西斋堂山邦子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 柏峪燕歌戏 柏峪燕歌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流行于斋堂镇柏峪村,历史较为久远,据说明代中页戍边将士带来家乡戏曲与当地方言、民歌相结合,在守关军户和当地村民自娱自乐中发展并流传下来,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与它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戏。据史料记载,乾隆帝庆祝六十大寿时,燕歌戏曾获进宫演出。燕歌戏逢节必演,如春节、三月三、四月二十八、端午、中元、中秋节等,过什么节唱什么戏,是比较有讲究的。燕歌戏题材丰富,无事不记、无事不唱。总体特点“生旦净末丑,诗曲媚俗白,说唱念做打,吹拉弹唱走”。 2006年12月21日,柏峪燕歌戏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西斋堂山梆子戏 西斋堂村山梆子戏以“六合班”为传承主体。道光年间,在姓史兄弟俩班主带领下盛行几十年。光绪末年,戏班日益衰落,传至第二三代时开始有了两支分组戏班。历史上“六合班”的知名演员很多,像王存秀、杜洪禄等。尚在的后代传人有九辈之多,第一辈都已七八十岁了。戏曲的传承主要是戏班师傅指导、口传心授,在本村辈辈相传。 山梆子戏的唱腔和板式是旧时“山陕梆子”的韵调及原始形态与当地小调、民歌、方言的融会贯通,戏中的道白既不是山陕话,也非京韵话,而是地道斋堂地方话,属于板腔体;音乐特点主要是主韵循环体、主曲变腔体,音区多以女性唱腔音区为准,板式丰富,音乐伴奏分文、武场。 2007年6月20日,西斋堂山梆子戏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统村落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整个村庄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现存有清代民居74套、689间。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贯穿上下,还有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的建筑格局,这些古民居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中国的民居建筑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2年12月17日,爨底下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马栏村 马栏村,又名“马兰村”,因明代曾为圈放马匹之地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太行山余脉,村域面积16.34平方公里。马栏村依山势而建,以龙王庙为中心,受地形限制,沿山体呈带型展开,为北方少有的沿水街逐渐发展形成的村落。村庄位于清水河南岸,地势复杂,高差较大,道路不成系统,聚落略成长方形,所在的马栏沟是清水河的主要沟谷之一,因村内有萧克将军、邓华将军所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马栏村被称为“京西第一红村”。 2013年8月26日,马栏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黄岭西村 黄岭西村,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黄岭西村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体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村委会旁的灵泉庵为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庙内石雕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宅院的巧妙结合。黄岭西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岭西排”共有18名烈士为国捐躯。 2012年12月17日,黄岭西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灵岳寺 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灵岳寺传说先有寺后有斋堂城。辽代时重建。延应元年(1239年)、至正年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次重修。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 2013年5月3日,灵岳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因是唐代古刹灵岳寺供游僧香客吃斋的地方而得名。 荣誉记录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斋堂镇为国家卫生乡镇。 2022年11月,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