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2963人(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533330人。辖12个街道,以及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共有56个社区、2个行政村。宁铜铁路、宁芜高速、205国道、104省道穿境而过。青弋江上有铁路桥、弋江桥、中江桥、中山桥、元泽桥。宋代石刻米芾芜湖县学记碑、明代石刻李冰阳谦卦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区政府驻北京路街道北京东路。邮编:241000 代码:340202 区号:0553
行政区划
镜湖区辖12个街道:北京路街道、赭麓街道、镜湖街道、吉和街道、赭山街道、弋矶山街道、汀棠街道、天门山街道、北门街道、东门街道、荆山街道、方村街道
历史沿革
1952年设环城区,1960年易现名。1996年,镜湖区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16.1万。2000年,镜湖区辖6个街道。2003年,镜湖区位于市区中心。区境东、北与鸠江区接壤,西和新芜区毗邻,南与马塘区隔青弋江相望。全区辖境湖、中江、东门、北门、赭山、赭麓6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1个村委会,总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17.89万人。2003年末,全区共60097户,178891人。
2006年4月,镜湖区将14个街道调整为11个(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赭麓、北京路、东门、北门、荆山),除荆山不足万人外,其余街道管辖人口都在5万左右,其中最大的赭山街道人口近6.5万。镜湖区本着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结合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撤并整合街道和社区。整合后,镜湖街道办事处除所辖原所有社区外,原北京路街道的3个社区和原吉和街街道的2个社区并入;吉和街街道更名为吉和街道,并将原北京路街道的申元街、青山街及原滨江街道的北京西路、狮子山、健康路和土龙山纳入;赭山和北京路街道“对调”,新赭山街道除将原来北京路街道的铁山、凤凰山、小赭山3个社区并入,另将原银湖街道的5个社区和滨江街道的3个社区并入,原赭山街道所有社区及原北门街道的4个社区组建成新的北京路街道;原长江路街道和原银湖路街道的绿影社区组建新的弋矶山街道;天门山街道吸收了由鸠江区划入的广福、齐杨社区,由鸠江区划入的另一社区莲塘并入汀棠街道;原中江街道所有社区连同原东门街道的杏花村、笆斗街社区和原北门街道的北塘、北门口社区组建新的北门街道;荆山街道将鸠江区划入的卜家店村纳入。镜湖区还将把目前97个社区整合至55个。
2010年8月,原芜湖县方村镇划归镜湖区管辖,同时撤销方村镇,在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方村街道办事处,为镜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驻方塘。截止到2011年8月,镜湖共辖12个街道。
地理环境
镜湖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其间有零星山丘散落分布,主要有弋矶山、赭山、狮子山、范罗山、邢家山、曹家山、营盘山,其中赭山最高,海拔84.8米。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195毫米,日照2075小时,无霜期240天左右。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1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4.5亿元,是2005年的2.68倍;三产增加值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64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增长18%。实现财政收入24.5亿元,增长3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32%。实际利用内资83.8万元,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5817万美元,增长22%。
“十五”以来,区委、区政府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使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实现了体制再造和机制转换。在企业改制中,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方法,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改制同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原新芜区委、区政府按照“整合存量,做大增量,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形成优势”的思路,建设和发展“芜湖纺织工业园”,工业园位于区域北部,占地40万平方米,聚集了16家纺织企业,具有年产300万件高档针织服装,4000万米棉、麻染色面料,4000吨棉、毛、麻纱线的生产能力。
镜湖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集中度高,纺织、造船、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十五”以来,经过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民营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安徽金鼎集团、中天印染公司、永年针织集团、通宝汽车公司等发展速度较快的民营企业,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汽车及零部件、塑料制品、旅游商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布局。主要产品有铁画、布、服装、电工设备、起重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其中芜湖铁画享誉全国。
作为芜湖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区,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旧城改造,境内路网密布,交通发达,市场繁荣。“九五”以来,在全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特色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区域性专业化大市场,先后建成十里长街、吉和商城等商品交易市场。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外地商贸企业加盟参与竞争,美国沃尔玛、上海世纪联华、芜湖商之都、南京新百大厦等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先后进区开设连锁店,催生一批新型商业业态,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2000年,原镜湖区在弋江北路建设中国(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唯一从事集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博览展示、交易、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园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依据产业功能,园内分为生产加工区、研制开发区、休闲娱乐区、展示交易区、。园区内设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中心,经营包括工艺品类、旅游商品类等14个大类及文化艺术一条街。
交通状况
镜湖区得黄金水道之便,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芜湖长江大桥从境内穿过,铁路有宁芜线、芜铜线、皖赣线、淮南线相汇;公路有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和205、308国道、321、320、216、104省道相通;黄金水道长江和青弋江在这里相汇,芜湖港素有“皖南门户”“深水良港”的美誉。
社会事业
区委、区政府始终不渝地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区境内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芜湖教育学院等高校,另有市委党校、芜湖夜大学、芜湖电大等,有中学(中专、职高、技校)21所,小学28所,在校中小学生5.5万人;有幼儿园59所。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创办特色学校,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
镜湖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科研、医疗服务体系。境内主要医院有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全国妇幼卫生社区健康服务试点,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以社区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北京路街道、狮子山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省、市级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
区委、区政府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城市面貌发展生较大变化。“九五”以来,大规模地进行了旧城改造,园丁小区、香樟花园、景春花园、香格里拉花园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重点项目先后建成。社区居委会开展达标活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加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旅游资源
镜湖区是芜湖的古城区,历史悠久。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将芜湖县城由鸠兹迁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里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青弋江、长江汇合处江堤上的中江塔,建于明朝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誉为“江上芙蓉”,是芜湖旧八景之一。
镜湖区风光秀美,境内的镜湖细柳、赭塔晴岚、双江塔影、玩鞭春色、神山时雨,无不使人心驰神往。镜湖――江城芜湖一颗璀璨的明珠,由大小镜湖组成,环种垂柳,沿湖有柳春园、步月桥、观岚亭、高知园、鸠兹广场等美景,镜湖与赭山相望,湖中画舫点点,山上层林叠翠,山水相映,让游人流连忘返。
广济寺,旧时为佛教圣地,位于赭山南麓,与普济寺、吉祥寺、能仁寺并称为芜湖四大佛寺;位于东内街的城隍庙,建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城隍庙;坐落于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创建于1903年。
位于狮子山上的圣雅阁中学(现十一中学),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曾经在这里领导过反对教会学校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的爱国学生运动,现建有王稼祥纪念园,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镜湖之畔的柳春园建有“步文亭”,供后人纪念王步文烈士。
全国第一家农民公园——汀棠公园,占地42.8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2.93万平方米,由原西江公社棠桥大队于1983年集资兴建。建于公园内的玩鞭亭是仿二十里铺己毁的古玩鞭亭,以冀恢复原芜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园内主要景点有:长堤、拱桥、曲桥、钟亭水榭、园艺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