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37'~118。10'之间。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23个县(市、区)之一,其中刘圩镇经济开发区为发展前沿乡镇。总面积1787平方千米。总人口89万人(2007年末)。
县政府驻泗城镇。邮编:234300 代码:341324 区号:0557
府前文化广场
行政区划
泗县辖12个镇、3个乡:
镇:泗城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长沟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草庙镇、屏山镇
乡:大路口乡、大杨乡、瓦坊乡
历史沿革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宋元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7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1948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沿续至今。
石龙湖湿地生态园
地理环境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东部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接壤,南部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西部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为邻,是两省四县交界地带,背靠中原,地近东海,既可南进北出,也可东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经济和文化辐射。
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9小时,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0℃(2003年8月1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11.7℃(1977年1月31日)。
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耕地9.21万公顷,实有耕地约170万亩。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丰富,正常储水105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境内有昆石、红泥、矿泉水等,尤昆石为奇。生物资源:地方名特优产品主要有山羊板皮、红瓜子、界牌大米、墩集花生、大路口粉丝、丁湖螃蟹、大庄蚕茧等。
经济发展
近年来,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轻纺、建材、酿造、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GDP由2000年的23.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28.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17.5亿元、5.5亿元、5.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0.7%、31.0%和25.5%。2007年,泗县GDP达到59.76亿元,较2006年增长20%。人均GDP达到7470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
交通运输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03、329省道贯穿全境,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邻多条高速,东距宁(南京)—宿(迁)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县)许(昌)高速宿州段已通车、明(光)睢(宁)高速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中的宿淮铁路正在建设。
泗城夜景
泗县旅游
泗县石龙湖:位于泗县城南15公里处,大路口乡、墩集镇境内。湿地面积约1万亩,汛期水面达3万亩,湖泊最深处约10米,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大面积的芦苇、睡莲、荷花、水浮莲、香蒲、水冲、菱角等野生植物,以及青鱼、鲶鱼、草鱼、鲢鱼、大虾等近百种野生鱼类,栖息着麻雀、大白鹭、野鸡、芦苇莺、布谷鸟、斑鹭、红头长尾山雀等几十种鸟类,以及獾、刺猬、狐、兔、蛇等近二十种野生动物。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位于宿县城东南40华里处的刘村附近。旧址为覆斗形高台,高出地面4‘5米,东西长为67.6米,南北宽为65.5米,北高南低。台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理石塑像。陈胜、吴广起义的旧址名涉故台(亦称射故台、射鼓台、射鹿台),古时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故名“大泽乡”。
五柳古文化遗址:位于宿城北七十华里的大五柳村西南处。西接五柳水库,西南临撞马山,面积约二十南。已暴露的文化层面积长约八十公尺,宽约六十公尺,原高约十公尺,呈高出四周的长方形土堆,随着群众的取土,现已基本挖平,呈西高东低,中间略有凸起的高地。遗址文化层暴露的部分厚约一点六公尺,里面有烧土和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壳、鹿角断块、兽齿骨、纺、坠石凿;石斧等器物,文化层的表层出土有陶罐。
扶疏亭:座落在宿县人民政府内的北城墙上,始建于宋代。中间几经毁建,现又重修,已建成殿堂五间;还将依原貌重建扶疏亨一座。扶疏,本意是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据《明宿州志·古迹志》记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日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块,构亭以复其旧抄。清《宿州志.古迩志》注:“崇祯未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间知州高其佩减宪祖,历任地加修,其真迹于乾隆甲辰己巳间失去”。
隋堤:贯穿宿县城,自西而东,今天在城郊还能看出隋堤遗迹。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所开凿的通济渠,因中间自荣阳北板渚、至开封一段就是原来的汴河,所以唐人称通济渠为汴河。这一段自板渚引黄河水东行汴/j<;故道,至开封别了汴水折而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刘‘岸入淮河。这通济渠,上游自荣阳板渚引黄水入汴河,中游自开封折转东南引入泗通于淮,下游自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长一千三百余里。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炀帝出巡,乘龙舟而往。汴河堤即隋堤。隋亡后,汴河成为唐宋与东南交通之要道,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水即渐渐淤塞,终于堙没,但隋堤犹存。后人触景生情,咏隋堤诗颇多。
垓下古战场:位于县城南五十里,城后大队一带。垓下:是古地名,在今县南沱河北,汉楚决战于此处,公元前二O二年刘邦率诸军,攻败项羽处。《武史记·项羽本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军,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概,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两军交战,项羽败至乌江而自刎。观在城后一带,常出土汉砖、绳纹陶片、铜镞等文物。
虞姬墓:座落在灵璧城东7.5公里处。灵泗(灵璧——泗县)公路的南侧,唐河东首。原墓区范围南北宽20米,东西长100米。1979年复土修筑了墓冢,并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三块碑修复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扩大墓区,周围筑起围墙,建立了门楼,上书方毅题“虞姬墓”三字。整个墓区为3942平方米,靠墓区东南侧,建一小型纪念馆。
泗县文庙估计遗址:坐落在泗城正中偏北,[4]原有大成坊、木灵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设,现仅存大成殿。此殿初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后经嘉庆九年(1804)和咸丰三年(1853)两度重修,现整体建筑较完好,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萧县朔里区蔡洼村杨家台子召开全委会议。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会议期间,留下了有历史意义的合影。该会址保护完好,一九八O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
泗县文化
泗县古称虹县,长期属泗州管辖,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所以人们习惯把泗县称为泗州。泗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新石器遗址杨家台曾出土带有彩绘纹饰的陶片,泗城登达雅苑小区工地曾出土带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和隶体文字的秦汉画像砖。在山头、屏山、泗城等古遗址曾出土相当数量的带有生动图案纹饰篆隶文字的战国、汉代铜镜以及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质地精良的玉猪、玉龙、玉蝉、玉璧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屏山镇沟赵村小秦山上曾出土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发掘出土大量的画像石狩猎图、迎宾图、车马出行图、辅首衔环图,栩栩如生。据专家考证该墓为东汉时期墓葬,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这些带有各种图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说明,在很早以前,聪明智慧的泗州艺术家们就具有很高的绘画、书写和工艺制作水平。
姚远的写意山水,陈娟的油画,李小枫工笔画等各具特色。近几年省级会员由不足十人猛增到三十余人。随着泗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群众性崇尚书画艺术的热潮。书法绘画爱好者达数百人之多,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结构。泗县不但县内书画人才层出不穷,而且在外的也是人才济济,不少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如中国美协会员老画家刘承汉,5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系,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审。专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插图及版画创作。其作品《教育学文集》装帧设计、《在伦敦的一个上午》插图、《苗岭春晓》版画都很有影响。军旅画家邓华擅长油画,长期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文艺创作室主任,高级讲师,其油画《总理来到发射场》、《夜航太平洋》、《东海布阵》、版画《发射架下》、连环画《仙女绣花》、《小布谷鸟》、水粉画《发展科研巩固国防》、老舍作品《小白鼠》插图、解放军军史丛书插图等,在军内书画界有相当影响。中国美术史论博士青年画家杨惠东曾留学美国,现任天津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国画家》、《油画家》杂志主编,其画风中西结合,造诣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泗县籍书画家卢海涛、徐明珂、魏万清、陈二泉、王洋、李纪永、穆绍武等都有相当知名度。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陈传席,边塞山水画家许良佐曾长期在泗县读书。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著名书画家周本信在泗县工作生活达二十余年。泗州书坛人才济,虹乡画家亦风流。2007年,泗县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文艺之乡”。
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又称“淮北琴书”,“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最早流行干泗州府地区(包括今安徽省的泗县、五河、固镇一带及江苏省的泗洪等县)。后传播到阜阳以及涡河、颍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原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用以自娱的业余文艺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搬上舞台,并产生了专业演员。
泗州琴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间有五字句和六字句。传统曲目丰富,有长篇、中篇、小段,以中篇为主;多数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蓝桥》、《双贤记》、《罗衫记》等。泗州琴书进入城市后,增加了《说唐》、《东西汉》、《郭子仪》、《杨家将》等长篇。50年代后,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锋》、《烈火金钢》等。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生活习俗
清末,上层人物男着长衫马褂,女着紧身旗袍,均为丝绫绸缎。劳动人民平时均着短衣,男着偏襟短衫(俗 称大襟褂子,后改对襟褂子)。冬季着长衫棉袍,多不扣纽,拦腰束带,紧身利落。裤子,清末、民国均为大腰裤,折腰后束带,裤脚肥大,脱穿方便。较好的人家春秋穿无腰套裤,冬天穿全腰棉裤。劳动人民衣料均为当地手工织的染色土布(俗称上土大布),男尚深蓝,女尚浅蓝,小孩穿蓝底白花的土花布。丝光蓝、标准布、府绸之类的机织布(当时统称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清末、民国时期,人民食用的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绿豆、豌豆、豇豆、谷子、红薯等。农民以高梁、红薯为主食。县北大庄、黄圩一带人多地少,生活俭啬,习惯吃煎饼(用鏊子摊,连谷皮磨了吃),可以长时间不坏,便于出门携带。县城周围及县南一带人民生活优于县北,习惯吃发面馍或死面饼子(用锅贴或蒸而成)。大米较少,逢年过节方能吃上一顿。泗县过去十年九涝,加上地租、债利、捐税的沉重负担,劳动人民只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千百年来均为土墙草房,即以泥土为墙,高梁秸或芦苇为芭,苫上茅草或麦秸。县北沙土地一带房屋较高,县城周围及县南淤土地房屋低矮。农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间,一家数代同居一室。为防盗防寒,一般正房后墙均不留窗户,室内阴暗,夏天万为闷热。房屋结构质量较差,数年之后即开始破漏,以后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庙宇、祠堂和城乡少数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后,房屋更新速度较快,泗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楼房从平台升起。城郊居民区砖瓦房鳞次栉比(具体数字见房产有关章节),农村新建的瓦房已经过半。但农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样式单一,不光浪费耕地面积,而且设计多不合乎卫生要求。
建国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泗县占主要地位,经济落后,交通工具原始、笨拙,县北人民习用独轮手推军(俗称小土车),出门可运货、载人;县南有四轮大车、骡马车(极少)。民国时期,泗城有黄包车(群众叫“洋车”),后有商办汽车,乘坐的多为官绅、富商。劳动人民外出多系步行。运输大都靠肩挑手推,长途跋涉,饱尝胼手胝足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