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建置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美誉。黟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田园风光迷人。陶渊明游历于此,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李白题诗赞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因此,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行政区划
黟县辖4个镇、4个乡:
镇:碧阳镇、西递镇、宏村镇、渔亭镇
乡:洪星乡、美溪乡、柯村乡、宏潭乡
历史沿革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称黝县。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障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县属荆国,后改属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晋灭吴,新部郡更名新安郡。黟县属新安郡。隋朝改郡为州,开皇九年(589年)黟县并入海宁,属婺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黟县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州为路,黟属徽州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徽州府。直至清朝,沿袭不变。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留县,黟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5月13日,黟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0年,将石台县的柯村乡、美溪乡,太平县的宏潭乡划入黟县,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9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黟县并入祁门县。1961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置黟县,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徽州地区,现为黄山市(原徽州地区)所辖。
黟县景色
自然地理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西部,黄山西段横亘县境中部,三府尖海拔1227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盆地群山环抱,清溪南流。中部山岭为长江、新安江分水岭。岭北诸水为青弋江上源,岭南诸水为横江源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795毫米。
黟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0.403万公顷,山场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年平均气温15.8℃,降水量1686毫米,无霜期212-213天,适宜众多的动植物生长。茶、桑等农作物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香菇、木耳、香榧等特产蜚声海内外。
经济发展
2006年,黟县生产总值突破9亿元,比上年增长14%;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千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4.1%和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46.7%;引进外资32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2%;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突破2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亿元,同比增长15.1%;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突破1.5万元,同比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600元,同比增长20.4 %。
茧丝绸产业是黟县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八十年代初,从一个镇办集体缫丝厂起步,二十年后,黟县已发展有桑园4.5万亩,年产鲜茧2000吨;现有规模以上缫丝企业两个,年缫白厂丝400吨,其中华盛丝绸集团的生产规模名列安徽省第二;一个规模以上捻线企业,年产捻线丝260吨,名列安徽省第一。茧丝绸产业总收入达1.52亿元以上。
黟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较多,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是其中以生产糖水板栗、箬叶、微菜干、竹笋罐头等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其糖水板栗产量在全国同行中名列第一,产品95%以上出口海外。黟县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也从手工作坊里走进大型超市。黟县的茶叶制作久负盛名,其中以黄山毛峰、五溪香芽、西递翠眉等品种尤为出名。黟县泗溪的香榧是省级名优产品,其中米榧和和尚榧尤受游客欢迎。
黟县旅游工艺品产业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从最初一家一户的简单手工制作产品,发展到拥有金星工艺品厂、黄山市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和黟县旅游商品开发中心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目前大小加工企业有上百家,其中文房四宝、木雕、砖雕、石雕等系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黟县正逐步成为华东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贸易集散地。
黟县机电、玩具、木竹等产业起步较早,基础雄厚。轴承、长绒玩具、高性能磁材、小型茶机等产品已形成规模,产品在省内影响较大。黟县竹材胶合板厂,是我国生产竹材胶合板较早的企业之一,其生产技术至今仍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交通运输
全县公路四通八达,乡乡通车,总长599.6公里。
黟太公路于1988年10月正式通车。它是安徽省中部南北贯通线的组成部分,可缩短合肥、铜陵至黄山市的里程,连接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旅游区,既是安徽省重要的交通干线,又与华东旅游黄金带紧紧连接在一起,对我县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位于黟太公路上的羊栈岭隧道,全长372米,高8米,宽6.5米,是我省第一条公路隧道,于1984年12月建成。被誉为黄山市“生态第一路”的宏儒公路于2003年12月全面完成设计施工并投入使用,从此缩短了黟县宏村至黄山风景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间距。将以黄山为中心,各旅游景点穿珠成链,对我市旅游经济圈形成将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皖赣铁路于县城区外围13公里处经过,与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近而不进;全县公路密度达66.5公里/百平方公里,两条省道(S326和S218线)46.7公里成“丁”字形穿过黟县,有县道161.5公里,乡、村级公路391.4公里,已实现了乡乡通油、村村通车。在我县境内已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以干线为骨架,以县、乡、村道为支脉的四通八达公路网络新格局。我县的公路运输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境内有省二级汽车站一个,社会客运站7个,拥有客运车辆65台,其中专业旅游车辆12台(大中型12台),全县已有跨省客运线路5条,省内客运线路23条,县内客运线路24条,日发班车160多台次,可直达上海、杭州、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和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古牛降等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
黟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黟县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统计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11万,旅游总收入2.7亿元,超过全县GDP的50%。黟县目前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中国画里乡村----宏村,均属4A级旅游景区。已开发的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民居景区有:菊豆的故乡----南屏、神奇的八大家连体建筑----关麓、古黟风水村(舒秀文故居)----屏山。另有旅游景区:徽州第一木雕楼、塔川秋色、木坑竹海、晚清名妓赛金花故居、陶渊明后裔居住地陶岭村落、宏村龙池湾农耕文化园等。正在招商开发的主要景区有:五溪山自然保护区、西递古石窟群、鸳鸯谷、十里桃花长廊等。
土特名产
“腊八豆腐”是安徽黟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具体制作: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习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如用石磨研粉更佳。然后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为桃的形状,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变质。食桃(又称米果),食桃选用优质籼米并渗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古时是舂粉或磨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形状各一,大小不等的“食桃模”,食桃成型用劲打出再放入锅中竹扁上,蒸熟即可食用。一时吃不了,等其冷却后浸入水中,每五、七天换一次干净冷水,冬季不易变质。食用方法是,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鲜美,耐饥饿。古时黟县人外出经商,多带食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