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主要有毛竹、木材、茶叶、水产品等几大类,其中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名茶蜚名中外。黄山地区大量的中草药和动植物也弥足珍贵。
矿产资源有金矿、钼矿、黄山玉、黄腊石、煤矿、花岗石、石灰石、陶土等。
经济发展
黄山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紧抓项目和开放,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年均递增9.3%、5%、20.7%和48.7%,2008年分别达到了82.78亿、16770元、45.37亿和28.68亿。
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2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24.51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4.6%、58.3%、37.1%,分别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766元(折合4278美元),比上年增加3552元。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9:34.7:52.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0%,比上年大幅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90846人,比上年减少1001人。其中第一产业34161人,减少1301人,第二产业19947人,减少759人,第三产业36738人,增加1059人。年末在岗职工8278人,减少41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9403人,增加57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0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基础建设
黄山区电力供应充裕,保障性好。区内建有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4座。经两期农电网改造和一期城网改造,电网构架增强,用电安全、可靠。
黄山区境内公路路网通畅,与周边大中城市有国道、省道相通。到2007年国家高速G3(京台高速)建成,黄山区到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将不超过4小时车程。黄山区至 福州、武汉、长沙、南昌、济南、温州、等国内主要城市当日可达。
产业发展
黄山区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着眼于建成“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实施“一路三区五大战略”。即:抓好以合铜黄高速公路为主干的“一路”建设,做大太平湖旅游度假区、经济园区、政务新区的“三区”板块,实施扩大开放、项目带动、旅游兴区、工业富区、生态立区“五大战略”,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区。主要目标是:到2007年,全区经济总量年均递增超过15%以上;到2010年,人均主要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比2010年翻二番,人均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将黄山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度假胜地。
旅游业已成为黄山区最大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突出工业支撑地位,发展环保型工业,医药加工、机械铜材、小水电建设、水资源利用、农产品开发等新型工业体系日益形成。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亚洲最长的客运索道黄山太平索道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黄山太平湖大桥,国家高速G3(京台高速)2007年建成通车,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金融、商贸、通信、水电、接待等基础设施完备。突出城镇改造开发,城区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正在紧张建设,以黄山南大门汤口、东大门谭家桥、北大门耿城、城关镇甘棠为代表的新型集镇竞相崛起。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等称号。
近年来,成为全省、全市旅游业的战略重点,正常年份(2008年)全区接待游客突破450万人次大关,旅游直接收入突破8亿元,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了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全区现有宾馆酒店280余家,星级宾馆16家,标准床位3万张,旅游社26家,国际社一家。对外开放势头强劲。经营性领域全部放开,世界竹藤组织、澳大利亚SPG集团等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内财团纷纷前来投资,外来经济和民营经济占全区国民经济的70%以上。
历史文化
黄山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设立太平县,建制沿袭千余年。悠悠历史留下了新石器遗址、恐龙蛋化石、李太白诗篇等众多人文踪迹,哺育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著名“闺秀派”作家苏雪林等名人杰士。近代是皖南革命斗争的中心之一,抗战时期周恩来还曾在此为开明绅士留诗:绥靖地方,保卫皖南;为全联导,为群众倡。1979年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发出了“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伟大号召,亲手掀开了黄山开发开放的历史篇章;200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写下了“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的壮丽诗篇,亲手扬起了黄山世纪腾飞的时代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