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左岸,黄淮平原南端,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154万亩,可开发水面近17万亩,人口167万人。京九铁路和202、328省道纵贯县境,淮河、洪河常年通航。古迹有出土龙虎尊等青铜器的小润河商代遗址,原鹿、富波古城遗址。
行政区划
阜南县辖20个镇、9个乡:
镇:鹿城镇、方集镇、中岗镇、柴集镇、新村镇、三塔集镇、朱寨镇、赵集镇、田集镇、苗集镇、黄岗镇、焦陂镇、张寨镇、王堰镇、地城镇、洪河桥镇、王家坝镇、王化镇、曹集镇、柳沟镇
乡:王店孜乡、许堂乡、会龙乡、段郢乡、公桥乡、龙王乡、于集乡、老观乡、郜台乡
历史沿革
阜南县属内陆开发较早地区。据对境内万沟、贺胜台等处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春秋时期始属宋,后属楚地,西汉置富陂县属汝南郡,东汉又在公桥集东5里旧名阮城的地方设原鹿县,两县均属汝南郡,后为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三国时属魏之汝南郡,西晋废富陂县。县属汝阴郡,南北朝时,仍属豫州汝阴郡。梁初,改原鹿县置平舆县,后入北魏废。隋属颍州汝阴县。唐代在今方集区永店设永安县,属颍州,五代不变。宋属京西北路颍州,废永安县入汝阴县,设焦陂、永安2镇,元至顺元年(1330)划颍州南部(今地里城)设颍水县,至正十一年(1351)废颍水县,县境并入颍州。明属凤阳府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颍州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阳县,县境属颍州府阜阳县辖。民国时期,属安徽省第三专员督察区(后改为第七专员督察区)的阜阳县三(焦陂)、六(地里城)两区辖地,后为王化区之全部及回流区、大田区与临泉县谢集区各一部。1947年l1月23日,中共豫皖苏四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第四分区决定在阜阳南乡开辟新区,建立阜南县。1948年1月8日正式组建,初建柴集、公桥、于集、苗集、中岗5个区。3月,建赵集区。4月,中岗区划归颍阜县。
1949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撤销阜南县,境内仍归阜阳县辖。1949年6月3日,中共皖北区委决定成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员会,析阜阳县润河以南的赵集、苗集、于集、公桥4区及临泉县的方集区、颍上县的黄岗区共6个区于6月30日成立阜南行政办事处,治所(处级)设于薛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改办事处为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员公署。1952年5月,将阜阳县的柴集、许堂、朱寨3区划归阜南县辖,即今之全境。
自然环境
阜南县全境为淮河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在20米--34米之间,地形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全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日照时数2252.5小时,无霜期222天。境内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种植物生长,物产丰富,素有“名优特产县”、“天然资源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阜南县水利局
经济发展
2009年大力实施“工业提升年”活动,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全年净增规模工业企业45家,规模工业企业总数首次突破百家,达11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2.2亿元,增长52.1%;增加值9.3亿元,增长60.3%。全年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40.8%,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50%。
2009年园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新增入园企业32家,开工项目30个、投产企业20家。已初步形成林木加工、纺织服装、卫浴洁具、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2009年,大力开展以商引商、领导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亲情招商,全年实施招商项目243个,实际到位资金总额20.3亿元,增长34.2%。其中工业项目129个,到位资金10.9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53.6%。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亿元,增长36.1%,连续四年增速超过3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增长40.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增长10.4%;房地产投资1.8亿元,增长24.3%。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项目7个,完成投资5.7亿元,超计划26%;列入市“6611”工程重点项目共31个,完成投资13.2亿元,超计划9%。其中,位于苗集镇的安徽省阜南建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阜阳市最大的红薯粉丝生产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粉丝可达到5000吨,实现产值达到3000万元,并通过订单农业,为当地农民每年增收超过1000万元。
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可比价增长6.1%;粮食总产84.7万吨,增长4.3%。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1个,认证无公害产品11个。荣获“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和“创建全省优质柳编产品生产示范区”称号,淮河公园、田集七星公园荣获“全省森林旅游人家”称号。
工业园区
安徽阜南工业园区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审核,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综合经济开发区。总控规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一期详规区5.23平方公里内已全面实现了“五通一平”,二期8.8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工程现正开工建设。
阜南工业园区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目前已入驻企业102家,协议利用外资46.9亿元。香港森仕集团、台湾鸿泰公司、江苏大亚集团、浙江沪千集团等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初步形成了林木加工、纺织服装、卫浴洁具、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六大支柱产业。园区现有建成投产企业55家,在建项目36个,即将开工项目11个。55家生产企业中有32家先后通过IS09000等各类管理体系认证。
阜南工业园区凭借着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完善的设施和“一站式”的服务,成为准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一轮创业中,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营造优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为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集聚区,进出口贸易区,资源节约利用的示范区,环境保护的生态园区,现代和谐的城市新区。
园区基本定位是建设以新型工业为主要特色,物流、商贸多元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在项目引进上,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坚持高新技术优先,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卫浴洁具、板材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目前,园区85家企业中较大的项目有安徽桓畅纺织公司(年产6万锭棉纺)、安徽华隆化纤公司(年产6万锭化纤纺织)、阜阳大亚集团(年产12万M中高密度纤维板)、安徽沪千公司(年产22万M中高密度薄板)、香港高太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套阿迪达斯运动服装)、安徽双鹿面粉公司(日处理小麦400T)、安徽雪雨洁具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卫生洁具)、阜同澳扬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只摩托车配件)等。基本形成了以恒畅纺织和华隆化纤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以沪千集团和大亚集团为代表的板材加工业;以雪雨洁具和大鹏洁具为代表的卫生洁具制造业;以华晔机械和澳扬五金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业;以富林化工、绿源化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业;以双鹿面粉和鹿泉油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实现了企业间的产品配套、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交通设施
阜南交通便捷,依托阜阳市,已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城距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仅36公里,京九铁路贯穿县境并在该县设客货站两个。距全国六大编组站之一的阜阳站36公里,也是京九线上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编组站,沿京九铁路可南下北上,乘火车10小时到北京,20小时到深圳。通过漯阜线、阜淮线可东进西出,濉阜线、漯阜线、阜淮线沟通陇海线、京沪线、京广线,形成八线引进五路交汇的铁路网。距阜阳机场仅20分钟车程。4C级阜阳民航机场可起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东等航线。105国道、 S202线、S328线省道在县城交汇,贯穿该县东西、南北,四通八达。境内淮河、洪河流经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运交通网络,沿淮河可南下长江,北上京杭运河,东达黄海。
阜南投资环境优越,城市功能齐全。近几年来,阜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路、气、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全县通车总里程1400余公里,县乡道路晴雨畅通(目前阜南县道路仅南陶路(阜南往西主干道,属于省级养护公路,因资金原因,已损坏严重,一直困扰县市政府,各方正积极募集资金)。高标准、现代化的主干道和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展示了阜南形象,宽畅的广场,开放式游园,环境优美的小区使阜南面貌焕然一新。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于全市前列。
阜南县第一中学
社会事业
2009年共实施五大类、28项民生工程,较2008年新增10项,逐步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推动了和谐阜南建设。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民生资金4.8亿元,惠及全县160多万人民群众。向32万户农民发放各种粮食补贴资金1.3亿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06万元,新增廉租住房270套。
文化教育:现有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大世界,29个乡镇基层文化站,艺术表演团体10个。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播出信号覆盖全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35所,在校学生338496人,小学净入学率达96.33%,初中毛入学率达107.7%,“两基”巩固率小学99.69%、初中92.65%。2004年高考录取1550人,录取率达36.8%;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近1700人,其中阜南一中1400多人,又有一批学子将被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录取。
体育卫生:武术项目优势突出,竞技体育夺得省级以上大赛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8枚。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4个,专业卫生人员1565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4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7.1张,医疗设备先进。
科技普及: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0279人,其中高级职称189人,中级职称2400人。到2003年,共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33个,实施科技项目15项,开发科技新产品15项,申请专利41项,有10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5%。
历史文化
阜南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贺胜台遗址、阮城遗址、七星桥遗址、田集古镇及东岳遗址、小润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谷河中游永店孜遗址、公立桥、中岗清真寺等都是有着很高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古庙宇有数十处,特别是王店孜乡五岳庙,千年柏树两株,百年古银杏树数株,形成独特的景观;有古镇地城、薛集、三塔、中岗、方集、柴集、焦陂等三十余处,特别是焦陂古镇,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曾多次从阜阳经小运河泛舟焦陂,留下了“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脍炙人口的诗句。
阜南文化特征鲜明。阜南县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间艺术异军突起,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戏曲、舞蹈、书画等丰富多彩,如中国独一无二的“嗨子戏”,朱寨浩浩荡荡的民舞“高跷”、“肘歌”、“三仙会”、“大头娃娃”等,遍布全县的“花挑”、“旱船”、“跑驴”、“打五扇”、“红灯”、“秧歌”、“淮词”、“琴书”、“灶书”、“大鼓”等,以及乡镇各集市每年定期举办的各种特色的庙会、灯会、家会等和民间特色节日,是阜南一大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景点
以沿淮王家坝、曹集等为后方,在蒙洼洪洼水利工程,沿淮独特的农业、湿地、森林生态景观,纯厚的民风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淮河文化上作文章,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的知名度,积极筹建王家坝淮河风情及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保庄圩及“庄台人家”、王家坝农业生态园、王家坝水利风景区和朗湾大牧场等,主抓“名游、名菜”两大特色,突出农业生态游,沿淮风光、风情游等旅游主体,县城南有淮河公园(多称南湖公园),并与本县实施“林业兴县”战略、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美化亮化相结合,打造“生态阜南”。
历史遗址
万沟遗址 位于万沟集东2公里处蒙洼分洪道西部台地上。遗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积2500平方米。1950年万沟小学校长 刘金屏带师生到湖捕鱼进行生产自救时,发现此遗址,并采集到陶片、蚌壳和石器。经地、县部门考察,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地面采集到的石器有石 斧、石锛、石箭头、石刀、石铲,其中有带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颈、鼎足、网坠和陶器残盖。陶质有泥质灰陶、红陶和夹沙陶。纹饰有篮纹、绳纹、云雷纹、 附加堆纹等。
贺胜台遗址 位于阜南县城东20公里,黄岗集西南1公里,东距谷河与陶子河合流处200米。遗址高出地面6-7米,现存面积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 积层厚3.55-4米,土质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为0.55米厚的灰层,夹杂大量蚌壳、陶片和兽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带孔石铲1件,石斧 l件,石镞多件;陶器有陶纺轮多件,陶鼎足、鬲足数量众多。因遗址处于两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环水,台地东端临河处大部分被水冲刷崩塌,形成陡峭断面,文化 层清晰可辨。据考古资料分析,遗址文化层分两层,下层为二里头文化层,上层为商文化层。
古城子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东北距于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20米。自上而下有3级等高线,每级3-5米,出土有石斧、石锛、陶灯、铜镜等器物。初步考证为商文化遗址。
台家寺遗址 位于朱寨镇闵庄的润河湾里,分上、下两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东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东西32.5米。两台文化层约5米,表层多残砖碎瓦,瓦片上多绳文,系古村落遗址。
跑马场遗址 位于安岗西1公里处,西临六百丈湖,遗址高出地面0.3-0.4米,长宽各约300米,俗称“跑马场”,因传为三国时邓艾屯兵处,又称“邓艾寨”。
四石村遗址 位于焦陂镇焦寨与王屯之间,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楼)遗址,明代为张大同读书处。修南颍公路时,出上布纹砖、绳纹砖、麻叶纹砖和回形纹空心砖。
七旗岭遗址 位于王化集东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岗头上。长约500米,宽约300米,高5-7米,东、南、西三面2000米以内岗丘起伏相连。《正德颍州志》载:“俗称王保保常屯兵于此,树七旗,故名,岭头有仓。”当地称“七旗仓”或“七里仓”。
展家台遗址 位于中岗东南2公里,俗称“展家荒”。据《正德颍州志》载:“展家台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岗之东。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长枪贼流劫乡村,展氏聚义民保乡井,筑台誓众,因名。”
原鹿故城 距今阜南县城西南5公里许,谷河南岸。长方形古城遗址清晰可辨,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洼的农 田应即护城河。当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称作城里、城角、前楼、后楼等,统称“阮城楼”。城内有古井16眼。现仍可汲水。阮城东门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断碑,刻 育“古平舆县重修莲寺碑”字样。解放后此地陆续出土的文物有战国兵器铜戈、铜镞、弓、戟、陶鼎、陶罐、陶炉、陶壶,楚蚁鼻钱、秦半两,汉五铢、新莽货泉、 大泉五十,还有汉铜镜、铜印、铜带钩等。
富陂故城 位于阜南县城东南十余公里处,故城东至吕家岗头,西王七旗仓、花门楼—带。北靠谷河南沿岗头,南至王冲以南的杨庄、陶庄、腰庄、卢寨、大许 庄等村落。解放前后曾出土楚币、汉铜镜、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汉置富陂县,东汉为侯国,永元九年(97)复置县,东晋后废。
永安故城 位于王堰镇的永店孜,距阜南县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遗迹长1500米,宽1000米,地面土层松软,呈灰褐色,土中杂有蚌壳、陶片、砖瓦 残砾。5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楚“郢爰”、汉及唐、宋铜镜、钱币及银锞等古物。北千米许,有夯土高台,长宽各百余米,高两米许,上有居民十数家,乡民称它 “古城孜”,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恒定,今仍饮用。永安县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废。会昌中(841-846)复置县,五代初废。
颍 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于阜南县城南16公里处。元至顺三年(1322)置县,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率红巾军攻破颍水县,县废。故城南门在今地城 集南头,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乔印富住处尚埋有石门枕。北门在今地城小学,宅后有沟,为古城壕。西门为老街西巷口,古双塔福寺之东北隅。东门为集东巷 口,三因桥之西。
财邱故城 位于阜南县城西南20公里处,南距洪河两公里。南北朝时梁置财邱县,属财邱、梁兴(今艾亭)双头郡,东魏置财州,北齐废。财邱故城遗址今称 财城岗、财神岗,财城东西两土丘相连,东起古法华寺、西至湖岸长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关宽0.5公里。有古井数眼,还有4间庙宇的法华寺。 现寺已不复存在,庙址已建起财城小学。城西有柴王墓。传说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 位于阜南县城23公里焦陂镇东1公里。楚大夫伍举食邑,宋置焦坡镇,为颍州十镇之一。焦陂铁佛寺有宋宝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 “焦坡前代置镇”。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常游焦陂。旧时的铁佛寺、佛寺塔、东岳庙、焦陂塘、清河茶园遗址尚依稀可辨。集内外有古井30多 眼,尤以原东岳庙左侧的九龙泉水质最佳。
五皇庙建筑群遗址 位于阜南县城东北9公里柳沟集西南隅。柳沟南北走向,沟东有云台寺,沟西并排建立迎水寺、东岳庙、三官庙、地藏寺,形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寺群。为南朝梁时所建。梁亡,庙废。明中叶在云台寺旧基重建,更名玉皇庙。
品牌特产
初享声誉的“张古牌传统农家粉丝”,是阜南县新兴的名牌绿色产品。它采用百分之百的红薯原料,采集深层地下泉水制作,完全按照传工艺生产,十分注重产品质量,不含任何添加剂,安全卫生,口感奇佳,是难得一见的正宗的红薯粉丝,号称“中国最好吃的红薯粉丝”,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板鸭”系地方特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佳味肉食。产于淮河岸边阜阳县蓄洪库内,该板鸭均选用当地的优质放养鸭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新技术精制而成。日晒夜露,自然风干,任其冬霜滋润,表皮受阳光烘照,通体油珠闪亮,营养丰富。浸料齐全,食用时无需任何调料。 郜台板鸭系安徽特产,产于淮河岸边阜南县蓄洪区内,历史悠久。该板鸭均选用当地放养120日龄左右的笨鸭,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新技术精制而成。日晒夜露、自然风干,不加任何调料。制作考究、营养丰富,形板味美,浸料齐全。食用时无需添加任何作料,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馓子,是阜南农业区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会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在阜南,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馓子是用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越细说明手艺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阜南方集馓子纯手工制作,原料采制淮河洪洼地区,天然绿色。其条匀细,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满齿颊,再嚼一口,余香入怀,三日不绝。
方集镇地处淮河支流洪河洼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处,保留着沿淮最纯朴民风民俗和最原始的淮河风光。千里洼地,一马平川,没有城市的喧哗,没有浓烟滚滚工厂。方集古街道,古色古香,曲折细长,街两边保留着城市已经没有的商铺、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