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与临泉县和颍泉区接壤,东与太和县为邻,西北与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交界。总面积1667平方千米,总人口176万人(2007年末)。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位于京九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交汇处,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背靠中原腹地,是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行政区划
界首市辖3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颍南街道
镇: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代桥镇、舒庄镇
乡: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
历史沿革
界首城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这个过路店形式的小集镇,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西周 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 南部属蔡国、北部属楚国。 战国 南部属楚、北部属魏。 秦时期 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后分立陈郡改属之。西汉时期 先后属侯国、汝南郡。 东汉时期 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时期 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 东晋时期 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东魏时期 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北齐、北周 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隋时期 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唐时期 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宋时期 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金时期 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元时期 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明时期 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清时期 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民国时期 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民国36年 建界首市。1953年 撤市建县、隶属于阜阳专区。1958年 与太和合并、成立首太县。1989年 撤县建市。
自然地理
界首位于皖西北边陲。地处东径115。15\'—115。32\',北纬30。0\'—33。0\'。东与太和相邻,东南与阜阳市颍泉区接壤,南与临泉隔泉河相望,西连豫沈丘县,北依豫郸城县。 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土地总面积:约占安徽省面积的0.49%。
市境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32.5米到38.5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一万分之一。颍河横贯中部,泉河流径南部边缘。
境内主要有颍河,泉河两大水系。颍河水系控制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泉河水系面积控制约占全市面积的52%。
界首市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7℃。
经济发展
界首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全市已形成2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酒业、食品、医药、塑料、造纸、纺织、制革、化工、机械、鞋业是全市工业的十大支柱,全市大中型企业13家,企业集团6家,“沙河王”系列白酒、“奇安特”运动鞋、“芬格欣”FE功能口服液、乐泉牌铜版纸、“富硒康”口服液、星爵牌豪华领带、常青牌净水剂已为该市的十大全国知名产品。
界首市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宝兰商城、太平街服装市场、明星超市、华联超市、购物中心、环宇商贸中心、银河商贸中心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牲畜交易市场、山羊交易市场、马铃薯交易市场、光武小百货市场闻名全国。天安宾馆、中原宾馆、锦华饭店、宝兰大酒店、中珠大酒店等一批设施豪华的宾馆、饭店为中外客商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娱乐、休憩场所。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55亿元。农业战胜严重自然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小麦单产仍居全省领先位次,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绿色长廊工程”全面实施。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2%,完成技改投入2.1亿元,开发新产品30个。财政收入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业形成了两薯生产、蔬菜瓜果花卉、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四大支柱产业,六大经济的效益日趋显现。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一批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五大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体系基本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经营效益有所好转。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上缴税金等均比上年有明显增长。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现,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逐步深化,芬格欣药业集团退出国有序列,生物药业公司、制药厂改制顺利完成,碧泉集团、机油泵厂列入国家债转股计划。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大外贸出口供货值9953.2万元,引进外资302.5万美元。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完成了文昌路、联盟路、茂源路、迎祥街、太平街、牛行街西段、胜利路中段砼路面铺设工程,新建、改造城区供排水管道7780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2.3%。建成了迎祥街家具市场、太平街服装市场、牛行街农贸市场。实施了解放一二三大街、至公街、迎祥街等9处沿街开发工程。解放小区、裕民小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村镇建设成效显著,该市被列入“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市”,舒庄大顾村被评为省“百佳生态村”。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靳寨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泉河小湾排灌站、孔沟封闭涵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面竣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九五”时期,该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五年中,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综合指标均迈入全省领先水平。小麦生产在国内率先进入全国小麦高产县市行列,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民经济进入工业主导型阶段。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均有较大增长。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建立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线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了贫困人口和特困职工的基本生活。五年来,该市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电和村村通电话,率先动工兴建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市机政综合办公大楼、市医院综合病房楼、水利大楼、市府广场、太平街市场等标志性建筑,城市主干街道全部硬化砼路面,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全市人民大力弘扬“界首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认真实施“六大战略”,精心构建“五大工程”,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科技、体育、社会治安、农广校教育、妇幼卫生等工作创全国先进市,拥军优属、文明卫生创全省先进市。
“立足区域小市,建设经济强市”,是界首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目标。界首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继续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本着“强化农业基础,重点发展工业,提高三产比重,实施外向带动,依靠科教兴市”的工作思路,以“自我加压、务实开拓、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界首精神为动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增强发展活力,在开拓市场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调整结构中盘活资产存量,在扩大开放中增强竞争实力,认真实施工业创牌造舰、农业产业化、市场带动、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精心构建典型、小康“首字”、生产要素、政治优势五大工程,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十五”期间,该市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交通通讯
界首市水、陆交通便利。该市距大京九铁路枢纽之一的阜阳站仅60公里。境内公路宽阔平直,与104、105、106国道、省道308线、204线、临界郸公路相连,南洛高速公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连接京九、淮阜、商阜、徐阜铁路。水路由泉河汇入沙颍河后汇入淮河,可常年通航1500吨级拖船。
界首市电力、通讯事业发达,在安徽省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电和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拥有110KV变电所两座,年供电量2亿千瓦时;邮电通讯已经实现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2万门程控电话、数字移动电话和微波通讯的开通使界首与世界各地紧密相连。
文教事业
年末全市共有剧院1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电视台1座,教育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年末有线电视(数字)用户8500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5个(含诊所、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妇幼保健院60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119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1个,卫生防疫人员66人。乡村卫生室14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56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为56.7万人。
2009年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我市体育选手在省级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共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全年共组织举办各类体育比赛14项次,参赛运动员4165余人次。
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23.2万户,总人口78.7万人,其中女性3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906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4499人,死亡率5.7‰;全年净迁出6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
全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266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97.7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2.5%,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638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028人,失业保险人数23100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50221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935人。
全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0家,拥有床位1700张,拥有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50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10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910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714人。
文化遗产
界首的肥田沃土,纯朴民风,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园地。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潜心钻研,在书法、国画、剪纸、民舞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并频频在省内外展出、发表、成书、获奖,不少作品还在台湾、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国展出。代表书画家有:黄乃骥、黄金亮、赫学美、刘亭青、流沙河、李一谷、秦士元等。
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行明清,流传至今。彩陶工艺系列有陶瓷“刀马人”、“腰鼓刻花坛”等100多个品种,其制陶工艺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上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体现了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彩陶成品曾远销日本、波兰、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业内赞誉其“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界首彩陶工艺长期浸淫于淮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型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釉色流光异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界首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清代中期就享有盛誉,兼具南方剪纸的精巧细腻及北方剪纸的恢弘大气。目前在市乡两级均成立了剪纸学会,共有会员5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6人,省级会员22人。会员剪纸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68次,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刊登和播放专题新闻,著名剪纸名家刘亭青、李继周、陈之仁、刘兰英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为繁荣剪纸创作事业,界首市多次举办剪纸展,并组织100多件剪纸新作,参加国际和全国剪纸大赛展,获得了佳绩。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阜阳剪纸集》、《雪花剪纸集》等收入界首剪纸作品近百幅。作品还远销到日本、奥地利、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2008年,界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
界首苗湖书会源于清嘉庆年间,据今大约200年左右,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一曲鼓书说唱,宣泄着内心的情感世界,或高亢明快,或凄婉悠扬,愉悦心胸,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特别是一些精悍的鼓书小段新作,宣传农村新人新事,惩恶扬善,尊老爱幼,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目前,书会已演出新曲目106个,创作新曲目150多个。这些新曲目在历届书会上,均获得群众好评。
“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苗湖书会自娱性的重要体现,是原始趣味性的真实写照。“苗湖书会”演唱的曲目,特别是鼓书、评词等道具简单、演唱方便,可就地取才,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特别适合农民口味。苗湖书会承载着地方曲艺和稀有曲种的交流与发展的重任,是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资源。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项目公布,界首苗湖书会民俗项目榜上有名。
2008年,安徽省界首市申报的“界首书会”,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09。
|